一、起源:殖民野心与地理宿命

巴拿马运河的构想源于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
早在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便下令勘查巴拿马地峡,试图打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航道,但受限于技术条件未能实现。
19世纪末,随着全球贸易扩张,法国人费迪南德·德·雷赛布在1881年率先启动开凿工程,但因疟疾、黄热病及技术失误导致2.2万名劳工死亡,最终以失败告终。
美国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运河的命运。1903年,美国通过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签署《美巴条约》,以3000万美元永久获得运河区控制权。川普指的收回巴拿马运河是以此为依据的。
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但代价惨重——5.6万加勒比劳工参与建设,5600人死于工程事故与疾病。
运河通航后,纽约至旧金山的航程缩短60%,全球海运贸易格局被重塑。
二、发展:技术奇迹与主权抗争
运河的建设堪称工程史诗。其船闸系统最大提升高度达26米,1914年通航时年通行量仅1000艘,却已承担全球5%的海运贸易。2016年扩建后,新船闸可通行1.4万TEU集装箱船,年通行量增至1.4万艘,2023年通行费收入达49亿美元。
然而,技术辉煌掩盖了殖民压迫。
美国将运河区打造成“国中之国”,实施种族隔离政策,巴拿马人甚至无权进入区内游泳池和电影院。1964年的“国旗事件”引发流血冲突,数十名巴拿马人丧生,成为主权抗争的转折点。
经过数十年斗争,1977年《托里霍斯-卡特条约》规定美国于1999年移交运河主权,终结了长达96年的殖民控制。

然而2011年川普首次提及“美国归还巴拿马运河是愚蠢的”时,尚未当选总统,仅作为商人和媒体人物发声,其言论被普遍视为吸引眼球的“真人秀式表演”,而非实际政策信号。但正是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后却在世界资本圈掀起了惊涛骇浪。

直到2024年12月21日,特朗普为拉选票,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是美国的国家资产。
他声称美国为修建运河付出了巨大代价,却被“愚蠢”地交给巴拿马管理,且巴拿马收取的高额通行费是对美国的不公平对待和敲诈。他威胁称,如果巴拿马不停止这种行为,美国将要求完全收回运河控制权。

此后在媒体川普和巴拿马政府开启了口水战。

2025年1月7日,特朗普表示,他不排除使用军事力量夺取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可能性。
2025年1月20日,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特朗普宣布将采取措施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
可能他言论让李嘉诚嗅到危机,及时出手抛售了港口。

3月5号,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2025年3月4日,特朗普在对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讲时称,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他的政府将收回巴拿马运河,并已开始行动。他批评前总统卡特与巴拿马政府签订条约,将运河归还巴拿马。
这些言论反映了特朗普对巴拿马运河的高度重视,以及他试图通过强硬手段重新获得运河控制权的意图。
然而,这些言论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认为其违反了国际法和国家主权原则。
传闻,早期中资企业曾多次试图收购李嘉诚旗下巴拿马港口股权,但均未成功。

2015年2月6号澎湃新闻援引南华早报报道

滂湃新闻报道,2014年,招商局曾出资1500港亿,试图从李嘉诚手中收购巴拿马港口股权,但被李嘉诚拒绝 。

澎湃新闻指出,这不是第一次出售港口,之前就出售过股权。这也许成为这次其交易的参考。
而其他内资参与收购传闻,多为社交圈传播,包括豆包在内多个AI均未查询到媒体报道,可靠性较差。
李嘉诚虽为香港商人,但其资产布局高度国际化,与西方资本(如贝莱德)关系密切。早期其可能更倾向通过商业谈判(如引入中资报价)平衡风险,而非主动寻求政治庇护。
家族利益优先的策略,李嘉诚近年逐步将资产转移至欧美,子女亦在西方社会活跃。这种“去中国化”倾向使其在面临压力时,优先考虑资产安全而非地缘政治立场,削弱了与香港及内地协同应对的动力。
这些都成为其今天被讨伐的导火索。
三、地缘博弈:大国角力的永恒焦点
作为“全球化锁钥”,巴拿马运河始终是大国必争之地:
1. 20世纪上半叶,美国通过运河实现两洋舰队快速调动,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舰队的重建即依赖其军事通行能力。
冷战期间,运河区成为监控拉美的前哨站,1989年美军直接入侵巴拿马以维护控制权。即便主权移交后,美国仍通过《中立条约》保留军事介入权,确保其全球战略投送能力。
2. 2017年中巴建交后,中国成为运河第二大用户,投资9亿美元建设科隆集装箱码头,并通过“一带一路”强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2023年中国货物占运河通行量28%,其战略价值在中美贸易战中愈发凸显。
3. 运河主权的收回被视为拉美反殖民运动的标志性胜利。
巴拿马通过国际法斗争与外交斡旋,打破了“小国无外交”的宿命,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主权平等提供了范本。
四、当代挑战:全球化撕裂下的新困局
当前,运河面临三重危机:
- 地缘政治风险:2025年特朗普政府宣称“收回运河控制权”,美军计划增加在巴军事存在,巴拿马外长马丁内斯-阿查虽强硬表态捍卫主权,但弱国面对强权的结构性困境仍未消除。
- 生态与运力瓶颈:气候变化导致运河依赖的加通湖水位下降,2023年干旱曾迫使日均通行量缩减20%。扩建后的新船闸虽提升运力,但通行费飙升至单船45万美元,加剧全球供应链成本。
- 多极化竞争:中国推动的克拉运河计划、俄罗斯北极航道开发均试图分流运河流量,而美国通过《美洲法案》强化区域经济控制,新一轮大国博弈正在酝酿。
五、历史启示:权力、技术与文明的悖论
巴拿马运河的百年史揭示了现代性的深层矛盾:
- 技术神话的代价:美国将运河塑造为“文明征服野蛮”的象征,却以抹杀巴拿马400年城市历史为代价。
1913-1916年,4万居民被强制迁移,殖民者用柏油路和污水处理系统覆盖了原有的商贸城镇,将多元文化简化为“热带丛林”的野蛮想象。
- 主权与资本的博弈:1999年主权移交后,运河收入占巴拿马GDP的15%,但运营权仍受国际资本掣肘。2025年贝莱德财团收购港口资产事件,暴露了后殖民时代经济主权的新形态危机。
- 全球化的双重性:运河既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也是撕裂地缘的利刃。其历史证明,没有主权平等的技术整合,终将沦为霸权工具。
结语
巴拿马运河的潮起潮落,映射着人类对地理屏障的征服欲、对资源控制的贪婪,以及对主权尊严的不懈追求。
当货轮依旧穿梭于船闸之间,这条水道已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成为检视文明进程的棱镜——它照见技术辉煌背后的血泪,也折射出小国在大国棋局中的坚韧智慧。
未来的运河史,或将书写全球化裂变的新方式:如何在权力博弈中守护共同利益,在技术垄断中重建公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