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论经济体量,淮北市为何未能跻身全省中游?

永卓看这个趣事 2025-01-12 03:40:35

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安徽,淮北市的经济体量是什么“段位”?

提及这个问题,“全省中下游”、“相对靠后”都是常见的回答。

以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情况为例,淮北市1072.7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全省第13位,仅高于铜陵、池州、黄山。

对于这种表现,不少网友觉得不甚满意的同时也非常希望淮北能够实现进位,毕竟淮北的人口数量虽说同样是全省第13位,但芜湖、马鞍山、滁州的表现则证明了人口规模并非决定经济体量的唯一条件。

既然如此,淮北理论上也是可以在经济体量上取得更往前的位置,要说全省上游并不现实,但为何没有成功跻身全省中游呢?

在经济体量上,淮北市为何没能跻身安徽省中游?

一、县域成员仅有一座,濉溪县独木难支

说到地级市,人们普遍先想到市区乃至中心城区,其实县域成员经济同样是地级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安徽省16市中,淮北市的县域成员至今只有一座濉溪县,在枞阳县划入铜陵之前,淮北更是全省唯一只有一座下辖县的地级市。

没有数量可观的县域数量,就意味着淮北不能像省内绝大部分地级市一样可依托县域经济体量提升地级市整体的体量。

假设淮北市能像亳州、蚌埠、宿州等市一样拥有3-4座下辖县,那么整体的GDP起码会增加数百亿。

可能有网友会说,县的数量多少只是一方面,如果濉溪县的经济体量足够庞大,不照样可以助力淮北市整体更进一步吗?

但这种说法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实际情况是淮北不仅县域成员太少,而且唯一的濉溪县尚且达不到“以一抵多”的体量,同样以2024年前三季度的情况为例,濉溪县441.7亿元的体量虽在全省59县中位列第9,但对比身后的太和、凤阳、颖上、蒙城的优势相对不大。

而太和、凤阳、蒙城仅仅是所属地级市中的下辖县之一,并非唯一的县。

二、淮北市距长三角核心地区相对较远,不容易对接发展或承接产业转移

虽然官方划定的长三角中心区已经多达27市,但公认的经济高地仍是上海、南京、苏锡常三市、杭州、宁波、嘉兴等成员。包括淮北在内的诸多地级市提出的“对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也基本是指这些区域。

在面向长三角的同时,地处皖北地区的淮北也面临着距离长三角核心区相对较远的客观情况。

放眼安徽省来看,与以上经济高地相对更近的地级市莫过于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4市也将融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作为发展战略是真,但最重要的是4市真的依托区位优势进入了融入、对接、合作环节。

例如滁州的苏滁州高新区、汊河新城分别是与苏州、南京合作;芜湖、马鞍山跨江发展的“芜湖江北新区”、郑蒲港新区也都被定位成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而淮北的位置在省内太靠北,在来自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被位置相近的芜马滁和宣城承接后,淮北市能争取到的已经所剩不多。此外,距离上的影响也使得淮北不容易对接优势产业发展,难以为长三角核心地带的优势产业做配套进而融入产业链。

0 阅读:260
评论列表

永卓看这个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