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在这一年的 3 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江西上高地区拉开了帷幕,它就是上高战役。这场战役虽规模不大、作战地域较小、持续时间不长,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高,地处鄱阳平原西部,锦江上游,俯瞰赣东平原,以万载山地为武功山与九岭山间之前进撑点,更是长沙之东方屏障。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使得这里成为了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豫南战役前后,赣北的中国守军不断对日军进行袭扰,对南昌日军构成威胁。为巩固南昌外围据点,确保占领区安全,日军第 11 军决定打击中国第九战区部队,扩大其赣北占领区。 日军加紧补充兵源,做进犯准备。
2 月中旬,从长江下游调来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及第三飞行团。国民政府情报人员通过观察火车车窗露出的士兵和枪支,以及监听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判断出大批日军正向上高地区猛扑过来。 日军第 11 军由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两个师团又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共 4 万余人,在一个飞行团支援下,三路向高安、上高进攻。以第 33 师团樱井部为右翼,由安邑向西南进攻;以独立混成第 20 旅团池田部为左翼,由望城冈沿锦江南岸向西进攻;以第 34 师团大河茂部为中路,由西山万寿宫沿锦江北岸向西进攻。
日军左中右三路部队,采取奋进合击战法,企图将中国九战区部队主力一举歼灭,扩大赣北占领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第九战区决定采用诱敌歼灭战法。担负此次主要作战任务的是第 19 集团军,最高指挥官罗卓英。罗卓英在 1939 年春的南昌会战中,因与江西省长熊石辉之间有矛盾,导致组织协调不力,成为南昌会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战后还受了蒋介石处分。他一直深以为耻,心里憋着一股劲,准备找机会和日军决战,报仇雪耻。
罗卓英部署兵力,设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第 70 军驻守,位于什刹街、石岗、凤溪一线;第二道防线由第 49 军驻守,位于罗津渡、梁家渡、叶子山、视察街一线;第三道防线由第 74 军驻守,位于鹰冈岭、泗溪塘浦一线。他的战役构想是第一、第二道防线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将日军吸引至第三道防线之前的万载、上高,分以东赣江以西之势,集中三线兵力,在运动中将日军包围歼灭。
1941 年 3 月 15 日凌晨,上高战役打响。北路日军第 33 师团率先进攻,当天中午占领奉新,第二天到达棺材山、车平附近。南部日军独立混成第 20 旅团于 3 月 15 日午间西渡赣江,沿锦江南岸西进,两天后占领曲江、都城等地。中部日军第 34 师团担任主攻任务,于 3 月 16 日沿湘赣公路、锦江北岸向高安方向进攻,当天占领祥符观、莲花山。
3 月 17 日晚,中国守军主动放弃高安。3 月 18 日,34 师团突过高安,占领龙团围。 战役开始不到三天,三路日军齐头并进,中国军队节节败退。这让日军师团长大河茂犯了骄傲轻敌的毛病。而此时,北路日军第 33 师团师团长樱井竟不辞而别。按照战前约定,樱井应跟踪追击第 70 军,到达下关楼、虎竹澳一带山地。
败退的第 70 军突然回身反攻,与第 72 军一起将日军第 33 师团四面包围。激战两天后,日军第 33 师团付出伤亡 2000 余人的代价,于 3 月 19 日侥幸突围而出。樱井自认为第 33 师团配合大河茂部压迫中国军队南下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擅自返回奉新转入修整,准备按原定计划转赴华北。 3 月 19 日,南部日军独立混成第 20 旅团受到中国军队第 57 师、第 51 师顽强抵抗,在猪头岭一带停滞不前。
日军被迫改变部署,命令石田所部赣江支队偷渡赣江,突袭樟树,起到牵制配合作用。罗卓英探明日军赣江支队动向后,当即命令第 49 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迅速将其歼灭。大河茂的南路支援也化为乌有。 3 月 20 日,大河茂孤注一掷,不顾南北两路日军均已败退的局势,继续向中国军队第三道防线发起猛攻。
20 日夜间,从南部而来的池田第 20 旅团大部在恢复附近北渡锦江,和中路日军汇合。3 月 22 日,在 30 多架飞机掩护下,大河茂向官桥、泗溪等第 74 军主阵地连续猛攻。 至 3 月 23 日,第 74 军第三道防线数处阵地被突破,退守以上高城为核心的石虹桥、下碑桥、新嘉陵一线。这里已经是第 74 军最后的阵地,上高战役第一步诱敌深入的任务基本完成,战役胜负的关键转变为第 74 军能否守住最后的阵地,为第 49 军、第 70 军赢得侧翼包抄、完成合围的时间。第 74 军组建于 1937 年 8 月,此时王耀武任军长,下辖第 51 师李天霞部、第 57 师余承万部、第 58 师廖领齐部。蒋介石根据美国援华法案,购买美式装备武装中央军精锐部队,第 74 军被列为突击军,获得全服美式装备,战斗力大大提高。抗战期间的历次大会战,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第 74 军都参加过,每一次都能重挫日军。后来日军被 74 军打怕了,为了和其他部队加以区别,干脆称呼 74 军为三五部队,这是因为第 74 军所属的 51、57、58 三个师都带有一个“五”字,可见日军对第 74 军十分敬畏。
3 月 23 日,大和茂骄狂轻敌,求功心切,准备与第 74 军一较高下。在日军连番冲击之下,驻守夏卑桥的第 172 团伤亡惨重,全团官兵不足 200 人,团长林灿率领全团全力杀敌,最终壮烈牺牲。下碑桥阵地一度落入日军手中,第 58 师副师长张灵甫率部经过激烈搏斗,使阵地失而复得。日军不甘心失败,在数十架飞机支援下,向夏飞桥等第 74 军阵地反复冲锋,夏陂桥阵地失而复得三次之多。
第 74 军在正面阵地的顽强抵抗,为第 19 集团军实施两翼包抄赢得了必要的时间。 3 月 24 日,罗卓英指挥部队在官桥地区将大河茂包围。面对南北宽 10 华里、东西长 30 华里的口袋阵,狂妄的大河茂终于认清现实,向第 11 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告诫求援。但是原部派出的接应部队沿途不断遭到阻击,行动迟缓。大河茂困兽犹斗,发现中国军队于 9 师阵底防守薄弱,趁机突围而出。罗卓英指挥部队全线出击,猛追不舍,于 3 月 26 日再一次将大河茂包围。在一个直径不足 10 华里的包围圈内,其师团指挥部被彻底摧毁。大河茂率领残部死命向东突围,罗卓英指挥部队分为多路随后追击,顺势收复失地。3 月 28 日,第 74 军收复四桥、官桥街;4 月 2 日,49 军攻占西山万寿宫,第 70 军重新占领奉新城。日军受到重大伤亡后,一部退往安邑,大部撤回南昌,上高战役结束,中国军队获得最终的胜利。
上高战役取得辉煌战果,歼灭日军少将岩永、大佐邦田以下 15000 余人,俘虏 17 名,缴获军马 2800 余匹,山炮 6 门,迫击炮 1 门,轻机枪 24 挺,步枪 408 支,掷弹筒 24 挺,各种弹药 11 万余发。为赢得胜利,中国军队也付出巨大流血牺牲,伤亡人数达到 17119 人,失踪 2814 人。 上高战役的胜利,得益于第 19 集团军部署得当、指挥有力、战士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罗卓英的战略布局,三道防线的设置,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军队在战役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他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为了保卫祖国,不惜流血牺牲。 然而,上高战役也反映出第 19 集团军参战部队良莠不齐、攻击乏力的问题。以至于让伤亡过半、陷入重围的日军第 34 师团坚持了三天之久,最终在日军小谷部队的接引下,拖带着大批伤员突围而出,而没有被全歼。这也正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的具体表现。尽管如此,上高战役依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增添了一抹光辉。它向世人证明,中国军队在艰苦的抗战中,有着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上高战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上高战役的胜利,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抗战的道路。它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继续奋勇抗争。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打击日寇,真英雄!
王耀武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