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 7 月 7 日,这是一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在宛平城外,侵华日寇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稽查当局果断拒绝。不久,虽得知失踪士兵已归队,日寇却又提出无理要求,复遭中方拒绝。
7 月 8 日 5:30,日寇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城,第 29 军奋起抗战,卢沟桥事变爆发,史称七七事变。 卢沟桥,横过永定河的卢沟铁桥是平汉铁路上的要地,其周边区域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往东六里是丰台,乃华北交通中心;往南五里是长新殿,历来是战争必争之地。
卢沟石桥就在卢沟铁桥南边,过了桥便是宛平县的西门。西北军第 29 军官兵个个精神紧绷,毫不懈怠,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祖国领土的重任。 这场事变的源头可追溯到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仅用 4 个月零 18 天就占领了东北三省,并于 1932 年 3 月拼凑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1933 年元旦,日寇攻占山海关,将魔爪伸向华北。到 1937 年 7 月,北平城早已四面楚歌,北面伪满洲国的国界划到了离天安门不足 100 公里的雾灵山;东面,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22个县脱离国民政府统治;西面内蒙古建立了以德王为首的受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权。北平和外界的唯一联系只剩下平汉铁路,而平汉铁路必须经过卢沟桥。
若日寇占领卢沟桥,切断平汉铁路,北平将成为孤城,一旦日寇攻占北平,便可长驱直下,占领华北,直至山西。 此时驻守北平的只有国民革命军第 29 军。第 29 军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1926 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小平等人的帮助下,决定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北方起兵,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
1930 年 4 月,阎锡山、冯玉祥等人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同年 10 月,阎锡山、冯玉祥战败,冯玉祥所属的西北军余部经张学良整编后,改编组成国民革命军第 29 军,奉命驻守北平。 宋哲元率领第 29 军在喜风口夜袭日寇大营,砍杀数百名日寇,一战成名,第 29 军大刀队更是威名远扬,让日寇闻风丧胆。
当年冯玉祥创建 29 军时,因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供应不足,为适应军阀混战需要,为部队士兵每人配发一把大刀,并聘请武术高手担任教官,设计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没想到,当初为应急军阀混战用的大刀,此时成了西北军抗击日军的重要武器之一。
然而,第 29 军将士在喜风口的局部胜利没能扭转整个战局。1933 年 5 月 31 日,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与侵华日军签订《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以西以南地区,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此后,侵华日军又强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河北协定》和《秦土协定》,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和国民党各军政机关被迫撤出河北、平津。1935 年 8 月,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不久建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至此,直至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两地的重要防务只有宋哲元的第 29 军。
1936 年,日本加紧扩充军备,一系列的举动都彰显着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中国通田代皖一郎中将被任命为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日本陆军部队在山海关、古北口一线集结,日本海军舰船于大沽倾倒,关东军飞机连续在平津上空侦察。日本天皇批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日本五相会议通过《国策基准》,具体规定了侵略中国、侵犯苏联的战略方案。日本中国派遣军为进一步对冀察当局施压,在丰台驻军。
卢沟桥事件前,日寇利用当地汉奸流氓两次制造事端,夺占丰台。日寇一方面向平津方面频频滋事、增兵施压,另一方面极力拉拢宋哲元等人,逼其就范,以实现华北自治,将中国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此时侵华日寇已在北平周围丰台、延庆、通州等地驻军 14000 余人,此外,关东军兵力增至 4个师团 13个兵团,各守备队共计 10 万余人,直逼华北。
1936 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基本达成共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日之战一触即发。但战争的胜利不仅依靠国民同仇敌忾的决心和信心,也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前,中日两国陆军人数对比是 5.7:1,南京国民政府有步兵、骑兵 191 个师 52 个旅,共计 200 多万人,日本陆军有 17 个常备师团,共计 38 万人。单从人数看,中国军队占很大优势,但作战实力和部队装备却与日寇差距甚远,中国军队枪支弹药严重不足,运输补给能力薄弱。海军方面,中国军队有舰艇 66 艘,总吨位 59001034 吨,日寇拥有舰艇 200 余艘,总吨位 190 万吨,双方吨位比约为 1:32,且中国海军大多是北洋水师留下的老古董,毫无战斗力。空中力量,开战之初,中日双方飞机数量比约为 1:4.5,日本航空兵有 91个飞行中队,飞机共计 2700 架,中国拥有各式飞机 600 架,其中 295 架是不能作战的教练机。
中国地大物博,但在抗战之初,除国土人口占数量优势外,钢铁、煤炭、石油以及重工业生产都不如日寇,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更为落后,当时日寇一年工业生产总值是中国的 4.4 倍以上,其工业化程度和军事武器制造处于世界强国前列。
1936 年 10 月,日本派遣军强行占领丰台后,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第 29 军军长宋哲元报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增加第 29 军实力。经过数月整训,第 29 军已拥有 5 个师,合计 10 万余人。日寇在北平周围多次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中国军队一忍再忍,但日寇得寸进尺。1937 年 7 月 7 日,大雨倾盆,第 29 军第 37 师 110 旅 217 团 3 营负责卢沟桥防务,营长金振忠。
午后雨稍停,日寇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第 3 大队第 8 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楼之间的地区驻扎,准备演习。晚 7:30,日寇开始演习。22:40,日寇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踪。日寇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与此同时,中国稽查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寇声称失踪的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 月 8 日晨 5 时左右,日寇突然炮击宛平城,中国第 29 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 团第 3 营在团长吉星文和 217 团 3 营长金振忠指挥下,奋起抗战。
7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威胁已经放在每个中国人的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要求给进攻的日寇坚决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幻想,号召全中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7 月 8 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联名发来的电报,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表示红军将士愿为国效命,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才意识到日寇蓄谋发动侵华战争的严重性,一方面仍未放弃和平解决事变的努力,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做了各种应急部署。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高潮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7 月 17 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已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7 月 11 日,日寇政府决定向中国增兵,进一步扩大侵略,开始由香月清司中将接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日寇兵分三路进犯华北,到 7 月 10 日,日寇基本完成了对平津包围的战略部署,兵力达到 10 万之众。和平已经无望,战争不可避免,中国国共两党逐步转入全国抗战。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怀,为保卫祖国、抗击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史将永远铭记七七事变,铭记那些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战的英雄们。 七七事变,如一道惊雷,打破了中国原本脆弱的和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被激发出来。第 29 军的将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及时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也纷纷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七七事变也让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明了抗战的决心,这对于凝聚全国抗战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顾七七事变,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增强国家的实力,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