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军精锐师团元气大伤,中美联军并肩作战的鄂西战役

北街老酒 2024-09-13 16:51:54

1943 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中,中国的抗日战场也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鄂西战役。这一年,日寇为打通长江上游航线,消灭和削弱湖北四川地区的中国军队,进而夺取恩施,威胁重庆的安全,在第 11 军司令官横山勇的指挥下,对鄂西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

鄂西,这片湖北西部的广袤土地,地形复杂多样,由东向西地势抬升,平原、丘陵、山峰以及岩溶地形交相辉映,长江奔腾其间,水系湖泊交织,而宜昌这座长江上的城市,更是这一地区的枢纽重镇。在抗日战争中,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地区,处于第五、第九两大战区的结合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长江两岸划为第六战区,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东可威胁战局中宜昌的日寇直驱武汉,西可凭三峡之险阻挡日寇通过长江水路西进,保卫陪都重庆。

1943 年 4 月中旬,日寇为发动此次战役开始集结兵力。约 10 万人的日寇部队集结在宜昌、江弥陀司、藕池口、华容一带地区,同时日寇航空部队集中 240 余架各型飞机在汉口、荆门等地配合进攻,总指挥官为日寇第 11 军司令官横山勇。面对日寇的大规模集结调动,中国第六战区迅速沿长江防线以及纵深地区加强部署。第 29 集团军防守公安一线以南地区,第 10 集团军防守公安至枝江一线以南地区,江防军防守宜都经宜昌至屏山坝石排一线以南地区,第 75 军、第 77 军、第 59 军固守三犹东至转陡湾一线。

中国空军 4 个大队及美国空军第 14 航空队的 165 架各型飞机也前来协助作战,中国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为孙连仲。当时,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身兼数职,包括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等职务,且又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前往云南就任,不在鄂西地区,于是他推荐孙连仲代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5 月 4 日晚,日寇第 11 军司令官横山勇下令发起进攻。日寇分四路从藕池口、石首、华容三地区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凌厉攻势。中国军队利用河堤高地筑起步兵、炮兵的野战工事,顽强抵抗。中国守军湘军第 73 军暂编第 5 师,由湖南保安第一支舞团合并而成于 1939 年 6 月,虽缺乏作战经验,但在代理师长彭世亮的亲自督战下,表现得异常剽悍。

湘西子弟兵殊死抵抗了三天三夜。湘军第 15 师 45 团接手南信以北 40 里路湖山阵地后,团长陈舍藩率部奋力抗击,双方伤亡惨重。在紧急时刻,陈舍藩激励官兵:“军人当与阵地共存亡,余帅部当战至最后一人、最后一弹。”陈舍藩亲率特务排英勇杀敌,日寇以猛烈炮火射击,营长李亚安以及大部分将士在反击战中牺牲。激战两日后,湘军第 45 师伤亡已达四分之三,湘军第 77 师死伤过半,安乡、南县交界已处于被半包围的危险境地。

为先行歼灭从藕池口方向企图深入的敌人,代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按照预定计划,电令第 29 集团军、第 10 集团军坚守和组织反击,同时电令江防军抽出第 86 军的第 67 师及中央军主力第 18 军的两个团策应作战。

然而,5 月 6 日,蒋介石出于几点担心叫停了这一作战计划。首先,他担心江防军一旦调离,日寇会抓住江防的薄弱环节攻入四川,直接威胁重庆的安危;其次,南京、津市、公安、松滋地区是重要的产粮区,一旦沦陷,日寇在麦收季节将会得到粮食方面的补给;再者,蒋介石对孙连仲代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仍不放心,急令陈诚溯回鄂西督战。

孙连仲收回之前的命令,第六战区不能抽调沿江防线部队进行策应。在伤亡过重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无力遏制日寇的攻势,日寇衡山第 11 军以南北夹击的作战方法,攻占了安乡、南县,达到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目的,中国守军向洞庭湖南岸撤退。

5 月 12 日,日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作战,横山勇部署主力两个师团与位于公安、松滋地区的中国军队第 10 集团军决战。5 月 12 日晨,日寇甲种师团第 3 师团首先由东港向中国守军第 10 集团军湘军第 87 军第 11 师白洋堤王夹嘴阵地进攻。12 日傍晚,日寇甲种师团第 13 师团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强渡长江,于枝江镇石排之间与中国守军中央军第 94、第 55 师展开激战。

当日晚 20 时,日寇甲种师团第 3 师团在飞机支援下突破白洋堤阵地,并向西急速前进。与此同时,日寇野沟支队从董市西南强渡至长江南岸,攻占了阳西。第 10 集团军被日寇南北夹击,情况紧急。虽然第 10 集团军在番号上仍有 5 个师又一个团,但实际兵力只有三分之一,战斗力大幅减弱,已无法有效阻击日寇。6 天后,第 10 集团军被迫后撤。5 月 8 日拂晓,日寇占领了松滋,完成第二期作战任务,为进入西部山区做好了准备。

在日寇地面战场横行之时,中国空军和美国第 14 航空队在空中战场给了日寇重重一击。他们利用主战场附近的凉山机场和恩施机场,对日寇实施空中攻击,有力地配合了第六战区中国地面部队的作战。1943 年 5 月 19 日,中国空军和美国第 14 航空队飞机携带大量炸弹从凉山机场起飞,越过长江三峡,出现在枝江茶园寺上空,向日寇集结地扔下一颗颗炸弹,机枪也对敌人进行猛烈扫射。这是中美空军首次联合作战。

同日,中美空军轰炸机在驱逐机掩护下,再次联合袭击了枝江洋溪附近长江中的日舰和日寇甲种师团第 13 师团渡江点及其补给基地。

日寇为彻底击溃中国守军,迅速实施第三期作战。5 月 21 日清晨,日寇甲种师团第三师团、甲种师团第十三师团分三路向王家畈、曾家坪等处阵地进攻。22 日晚,日寇甲种师团第 3 师团渡过渔洋河,占领了聂家河。日寇甲种师团第 13 师团占领了渔阳关及其附近地区。

5 月 23 日拂晓起,日寇乙种师团第 39 师团、甲种师团第 3 师团和甲种师团第 13 师团均集中全力,继续向中国军队第 10 集团军及江防军正面展开全线攻击。5 月 24 日,日寇乙种师团第 39 师团进抵西流溪,甲种师团第 3 师团攻占长阳,甲种师团第 13 师团攻占都镇湾。各部军到达清江南北两岸地区时,日寇控制于宜昌地区的野地大队也由宜昌长江南岸桥头堡地区向西进攻。

日寇在第三阶段的作战中,在清江两岸和石牌一线弥集部队 6 万余人,横山勇亲自赴宜昌坐镇指挥,日寇大本营的参谋长杉杉元也亲临汉口,实地观察日寇对于宜昌的攻击。由此可见,这次作战绝不仅仅是日寇打通长江水道的一次行动,而是企图进攻四川的一次实战演练。

石牌,位于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的古镇,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依山傍水。日寇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保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鄂西战役中,石牌战役成为关键转折点。1937 年,中国军队淞沪抗战严重受挫,12 月南京失守。1938 年 10 月,日寇侵占武汉,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险峻的长江三峡成为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如果石牌失守,日寇又会重蹈南京大屠杀惨案。

5 月 28 日,日寇甲种师团第 3 师团、乙种师团第 39 师团开始向石牌推进。当天,日寇甲种师团第 3 师团向中国军队第一道防线南林坡阵地发起攻击。石牌保卫战打得非常艰苦,一方志在必得,一方拼命死守。

当日寇企图迂回窜到离三斗坪有 50 多里的伏牛山时,江防军中央军主力第 11 师师长胡琏率领守军不再后退一步,誓与石牌要塞共存亡。5 月 31 日,石牌保卫战进入关键时刻,中美空军机群不停飞临石牌上空,与日寇飞机展开激烈空战。当天中美战机击落日寇飞机 6 架,还联合轰炸了荆州和宜昌两地的飞机场,击落日机 23 架,击伤 8 架,多次向日寇阵地投弹和扫射,造成日寇大量伤亡。

中国中央军主力第 74 军及第 29 集团军先后克服南水街、三家厂、兴安,并逼近公安附近。江防军进攻也十分顺利,日寇久攻石牌不下,被打死打伤 7000 余人,损失惨重。此时日寇已经连续作战 25 天,伤亡惨重,攻势受挫,横山勇被迫下达撤退命令。中国军队于是发起反攻,展开追击,战场形势发生逆转。

6 月 1 日,日寇甲种师团第三师团、乙种师团第三十九师团、乙种师团第五十八师团各一部由石牌正面败退,在宜昌江边强渡时,遭中国军队猛烈轰炸扫射,日寇死亡的人马自忠漂浮满江。在长阳市聂家河一带,中国军队围歼日寇甲种师团 13 师团 3000 余人。6 月 3 日,中国追击部队迫近宜昌城郊,炸毁日寇的渡河器材,并夜袭了日寇甲种师团第 13 师团的司令部。中国江防军完全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6 月 8 日,中国军队收复宜昌,6 月 9 日收复枝江城,6 月 10 日,长江南岸的日寇从沙石和石首附近渡江,全部撤退到北岸。至 6 月 20 日,长江以南及滨湖地区的日寇均被肃清,中国军队全线阵地都恢复到 5 月 4 日以前的态势,鄂西战役结束。

战后战报统计,中国军队第六战区在此次会战中共牺牲 23550 人,负伤 18295 人,失踪 7270 人,共计损失 49115 人。鄂西战役历时一个多月,中国第六战区以 14 个军的兵力,依托要塞工事和凭借长江天险,抗击日寇 6 个师团和一个旅团的进攻,挫败其进攻后发起反击,收复失守的阵地,追歼撤退的日寇,共毙伤敌 1 万余人。

在鄂西战役中,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第 14 航空队从 5 月 19 日起,对汉口、荆门、沙石、宜昌等地的日寇机场及前线阵地进行了猛烈攻击,共出动驱逐机 326 架次,击落日机 41 架,炸毁日机 6 架,破坏日寇机场 5 处,炸毁日寇阵地及军事设施 6 处,炸沉炸伤日寇舰船 23 艘。鄂西战役中,已开始出现敌我空中优势易手的征兆,同时也是中国对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有力支持。战役中,曾经在中国战场的日寇精锐师团第 13 师团,原定调往太平洋战场迎战美军,经过鄂西战役元气大伤,不再具备机动作战能力。

鄂西战役,中国军队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壮丽的抗战篇章,为保卫陪都重庆、抗击日寇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