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普通,却天天排队的一家店,这竞争策略是内卷社会的一盏灯

开店的笔记 2024-07-11 17:28:43

前面寿司店的案例中提到,产品创新是这个店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最重要法宝,一般的寿司店的对标的是传统寿司,策略是“比谁更好‘,而这个店加入了创新的元素,加入了川菜的口味,策略是”追求不同“,而不是更好。

内卷社会,“追求不同”比“追求更好”的效率也许更高。

说到差异化,并不是你非要有多么奇妙的创新,或者做一个多么偏门的品类,而是在一个大众品类上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持之以恒,在细微处建立自己的门槛,打动自己的目标顾客。

大众品类+微创新的思路是不难但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我举个例子。

武汉有一家卖烧麦和包子的店,多年的老店了,这品类给你的印象是早餐吧,但是别人不仅早上排队,中午和下午过去,也基本都是排队,生意好得很。

你可能说,老字号嘛,开得时间长了,生意都会好。时间长确实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必要条件,因为很多老店开着开着也倒了啊。而且说实话,他家的东西我感觉一般,烧麦不错,但包子味道很一般,昨天我才吃了一个。味道上,不如社群里的洪老板家的包子,也不如我楼下的包子店。

那为啥生意这么好?

产品有特色,有自己的坚持,从来不变。

比如烧麦,外形上,个头大,差不多跟有些店的包子差不多大;关键是重油重口味,咬开以后,油汪汪的,里面是满满的黑胡椒,味道特别重。烧麦的味道是不错的,料也实在,肉粒很大,米粒有嚼劲。老武汉人吃惯了这一口,都是一袋一袋的买回去自己蒸着吃,一袋子有40个。

补充一句,他家这个一次可以买40个的设计真的很棒,挺多人买的,买回家冻着,自己随时蒸着吃。关键是极大提高了客单价。本来10来块的客单价,有了这个以后客单价可以提升一大截。这一袋子有90的,有120的,有150的。你说牛不牛。

各位可以看看下面的图片。

最有特色的是他家的包子,真的很大,比巴掌还大,一个顶别人家三个。

这也是顾客说得最多的,顾客吃完他家的包子不是评论味道如何如何,而是感叹包子真大啊,第一次吃的人都会拍照发圈。

我为啥对大包子那么感兴趣,因为做大包子是我11年一直想做但没做成的事情。

那时候我在上海开店,开始一两个月生意很差,于是推出了早餐,在门口卖叉烧包,味道很好,挺受欢迎的。我想把这个产品打造成爆品,有传播效应,就让厨师把包子个头做大。

做出来感觉太好了,有半个脸这么大,叉烧包上面是裂开的,露出里面的肉,一看就特别实在,特别有冲击力。我广告词都想好了,就是“脸一样大的叉烧包,有面子”,顾客买了以后大概率印象深刻,年轻人会发圈炫耀。

可惜,后来因为厨师不稳定的缘故导致计划搁浅,后面的厨师不会做了,我自己也不懂,就放弃了。

这一家的包子皮厚馅少,馅本身的味道也一般。但他家包子的生意一点也不差于烧麦。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便宜。

各位看看这价格:

那么大个包子,也就卖1.5,2块和3块,鲜肉包2.5,最贵的是酱肉包,也就3块。别人家个头小一倍,也要卖3块。他家的性价比就出来了。所以,有特色,有性价比,即使味道普通,也是有市场的。

我曾经担心过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把包子做大的策略可能行不通,为啥?因为我们买包子时,都想吃多种馅料,所以,包子越做越小才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好是5块钱,能吃三四种馅料。而大包子一个就饱了,买两个或者三个又浪费,可能会左右为难。

但他家经久不衰的生意让我觉得大包子策略也是有可行性的,也许是大包子有不同的消费场景。所以,我很想知道这些排队买大包子的顾客,一次买四五个甚至五六个的人,他们买包子是用来做啥呢,是在什么场合下吃,和谁一起吃呢?弄清楚了这些问题,也许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消费需求和痛点。

各位老板,你们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欢迎评论区说说。

0 阅读:1

开店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