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比刘秀差在哪?模仿别人永远不会成功

小龙评历史 2024-02-25 15:51:08

文章系头条独家发作,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关于刘备与刘秀为何会迎来不同的结局,关于这个问题,能够给出答案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关于历史,有两种史观,一种认为历史是少数精英创造的,我们可称之为“英雄史观”,另一种则认为历史是大众创造的,我们可称之为“人民史观”。

很多人认为“人民史观”不过是一种政治正确,是安慰普通人的说辞,真实的历史就是被少数社会精英推动的。

从表面上看,英雄史确实更有说服力,因为我们从史书上读到的历史往往是某某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做出重要抉择,从而改变历史进程,普通人不过是被裹挟入历史洪流。

但是,如果大家再往深层次想一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所谓英雄人物亦不过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特殊个体罢了,历史是全社会所有人共同的合力所创造,顺应这种合力,历史就会推着你走,违背这种合力,历史就会让你退场,天下无敌的楚霸王项羽败给了沛县亭长刘邦,说到底是因为他违背了历史的合力,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逆水行舟,而刘邦的每一步都是顺流而下。

不是英雄们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筛选出了英雄,那些不幸没有与历史大方向保持一致的社会精英,都会被大浪淘沙抹去,也就没有了成为英雄的机会,能够被记录在史书上的英雄都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人,这才是人民史观的真正含义。

理清了史观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回答刘秀与刘备的那个问题了。

首先说明一下,刘秀成功做到了再造大汉,而刘备没有做到的原因是很多的,我们今天只说一个基本思路。

刘备没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从一开始就试图模仿刘邦和刘秀,而刘秀成功是因为他从未试图去模仿刘邦。

寒门贵子

关于刘备,我们时常说他出身贫寒,起点很低,理由是刘备早年丧父,曾与母亲织席贩履为业。

说刘备起点低不能说错,因为与袁绍这种四世三公超级世家大族相比,刘备的家族势力确实是不够看的,但是如果认为刘备真的是从“织席贩履”完全靠着自己打拼最终成为一方诸侯,也有些搞笑。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其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在家乡涿县当官。

《先主传》的原话是“世仕州郡”。

刘备的祖父刘雄是举孝廉入仕,熟悉东汉政治生态的人都知道“举孝廉”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孝”、“廉”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所有模糊概念背后的都是家族能量的博弈,所以东汉时期所举的那些所谓“孝廉”,无一不是世家大族子弟。

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刘备所在的家族做不到像袁绍家族那样是大城市的“婆罗门”,但是也妥妥是小镇“婆罗门”。

这一点从刘备之后的经历便可看出。

《先主传》称刘备不喜欢读书,喜欢打猎、骑马,结交朋友,还师从了当时的大儒卢植,并在跟卢植学习过程中结识了公孙瓒,二人此后成为至交。

如果刘备真的只是一个与母亲织席贩履维持生计的穷苦人家孩子,他哪来的钱去结交朋友,又有哪个织席贩履为生的可怜人,能有机会跟随天下闻名的大儒卢植学习?

其实陈寿在《三国志》里比较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刘备的家庭背景,刘备家族是家乡涿县的豪族,但是刘备父亲这一支没多大势力,因为刘备父亲死得早,所以继承他们家族政治能量的不是刘备父亲这一支。

刘备能有机会跟随大儒卢植学习,是因为得到了叔父刘元起的资助,刘元起的妻子还因为这事对刘元起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家孩子跟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刘元起说:这个孩子不一般,以后我们家族兴旺得靠这个孩子。

讲到这里,刘备的出身就很清楚了:简单说,刘备家族在当地很有势力,但刘备父亲这一支不行,但是的但是,家族中有势力的叔父刘元起很看好刘备,并大力资源刘备。

刘备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赤手空拳闯天下,他也是有家族支持的,当然了,这并不能否定刘备的个人能力,刘元起家族子侄很多,但他单单看好刘备,说明刘备年轻时就表现出了“人杰”的气质。

先祖烙印

刘备早期的“创业”经历也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所写的前期一事无成,在结识关羽、张飞后,一龙二虎靠着点张飞的家资打下蜀汉江山。

刘备在认识关羽前,就已经在家乡招募地方武装了。

关羽跟从刘备时,刘备已经募了好几波兵了,对了,要说谁是那个时代真正丝毫不靠家族力量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关羽肯定算一个,一个因为犯罪而逃离家乡的人,跟着刘备一直干到蜀汉集团的二号人物,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在正式招募地方武装前,《先主传》对刘备的形象作了一个简单描写,直接上原文吧: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大家看看,这个描写,这个行为方式,眼熟吗?

不喜欢读书,喜欢犬马、华丽衣裳,结交豪侠,这像谁?汉高祖刘邦。

话少,谦虚,喜怒不形于色,这又像谁?光武帝刘秀。

二十四史中传播程度唯一能与《史记》媲美的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了,这是有原因的,《三国志》语言简介而清晰,短短几句话,就把刘备的形象无比清晰地描绘了出来。

人是一种会为自己行为赋予意义的奇怪生物,所以历史上发生过的某些事会对后人的整个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日后对他“创业”起到了很大帮助,但是这层身份也在某种程度上锁死了他的思维。

他在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这两位先祖。

刘邦的经历告诉刘备要结交豪杰,日后有大用处;刘秀的经历告诉刘邦,要礼贤下士,这样所有人都会来帮你。

刘邦与刘秀的成功经验已经几乎帮助刘备形成了一种逻辑闭环,只要照做就可以了。

经验这个东西是把双刃剑,他在能给人答案的同时,也能限制人的思路。

我们在借鉴前任经验时,往往会重视成功者,而忽略失败者,当然了,失败者的经验叫教训,但很多时候,教训与经验同样重要。

在历史上其实是有一个模仿失败的案例的。

模仿者之死

这个模仿失败的案例不是别人,就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哥刘演。

刘演、刘秀兄弟都是西汉末年的南阳豪族,兄弟二人性格迥异,刘演好结交豪侠,广收门客,而刘秀当时的表现是什么呢?

热衷种地。

从刘演、刘秀两兄弟的表现来看,明显是刘演更像汉高祖刘邦,刘演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时他就经常取笑刘秀,说大丈夫怎么能热衷于种地呢?多没出息,你得建功立业呀,就算天下还没乱,也得为建功立业做准备呀,得结交豪杰呀,要不然天下乱了你再结交不就晚了嘛。

刘演经常自比高祖刘邦,而把刘秀比作刘邦喜欢种地的兄长刘仲。

言外之意是刘秀胸无大志,后来刘秀到长安学习,见过了大世面后,所发出的愿望也仅仅是:做官要做执金吾,娶妻要娶阴丽华。

这个梦想可比当初汉高祖刘邦当年在咸阳发出的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也”差远了,刘邦口中要“当如是”的那个人可是秦始皇。

刘秀学成返回家乡时,大哥刘演在当地已经有些名气了,很多所谓“豪杰”都成为了刘演的小弟了。

这时刘秀去干了什么呢?

卖米,成为了一个米商。

商人在古代一直就是一个身份比较低微的职业,刘秀从长安学成归来后选择卖米,似乎进一步证明了其“胸无大志”。

但是,真英雄得在见真章的时候才能显示出价值。

王莽用一通神奇的改革把天下搞得鸡飞狗跳,绿林、赤眉等起义军纷纷举兵造反时,一直在等待着天下大乱时刻的刘演终于等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时刻。

他急不可耐地在家乡举兵造反,但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家乡人,甚至包括很多刘氏宗亲对于刘演起兵反应冷淡,甚至有些刘氏成员主动与刘演划清界限,说刘演是在害他们。

还是那句话,真英雄得在大事上见真章,平时那些所谓豪杰与刘演喝酒的时候可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与刘演一同建功立业,等刘演真造反了,真得拿脑袋当赌注去跟着刘演搏命的时候,很多人当时就怂了。

关键时刻,是刘秀帮大哥稳住了阵脚。

刘秀在反复思量后认为大哥已经反了,自己反不反都得倒霉后,正式决定加入大哥的起义军,刘秀平日里给相邻的印象就是十分靠谱,刘秀一加入,大家也算吃了定心丸,纷纷加入了起义军队伍。

不知道看到这一幕后的刘演会作何感想。

后来王莽大军来围剿刘演、刘秀集团时,又是刘秀在昆阳打赢了关键一仗,把王莽军的主力直接打崩,直接扭转了绿林军(刘演、刘秀兄弟率军加入了绿林军)与新莽军的形势。

后来绿林军内讧,更始帝刘玄等人干掉了刘演,而刘秀帮助刘秀逃过追杀的正是他那一副“胸无大志”的表现。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一心想成为刘邦的刘演功败身死,而看似胸无大志的刘秀却成功再造大汉。

大器晚成

47岁那年,在刘表帐下的刘备看到自己大腿上的赘肉时突然崩溃大哭,刘表问其原因,刘备说我自少年骑马,征战一生,到如今年近半百,却几乎什么家底也没“攒”下,如今久不骑马,大腿上都长赘肉了。

此时的刘备似乎在问老天一个问题:我刘备这半辈子一直在努力呀,我没懈怠呀,怎么我兜兜转转大半辈子好像又回到原点了呢?

刘备的前半生一直在折腾,而且刘备前期折腾的相当不错,可以说几乎每一步都走得很对。

他跟随大儒卢植学习,从而认识了公孙瓒,然后靠着叔父的资金支持和公孙瓒为其提供的政治资源,来到都城洛阳闯荡,并结识了当时顶级的士族群体。

这里说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知的事,刘备早期“创业”期间,曹操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而曹操早期“创业”期间,给他最大帮助的不是别人,是袁绍,当然了,袁绍也给过刘备不少的帮助。

总之,刘备以比较低的出身,在黄巾起义后几年,就混迹于顶级豪杰圈子了,并真正成为这个顶级圈子里的“局内人”,这些年,刘备是一点都没浪费。

刘备的困顿来自于“创业”的中期,这期间刘备一直倒霉,在徐州本来都搞到了一块根据地,结果半路杀出了吕布,后期刘备便一直兜兜转转,组织起一波力量,被打败,再组织起一波,再被打败,一直到投到刘表帐下时,刘备都在面临一个问题:他没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好,现在说说刘备前期为什么搞得好,中期为什么不行了。

前期刘备对刘邦、刘秀的模仿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天下大乱之前,刘备就开始在当地结识豪杰了,这是在模仿汉高祖刘邦,因为表现出了“人杰”属性,获得了叔伯的投资,这一步没问题。

刘备年少时虽然不爱读书,但是也跟着大儒卢植学习,后来刘备在家乡建立了一些功业后并不满足于在家乡当小官,而是前往京师洛阳结交名士,这应该是在模仿光武帝刘秀去京师学习,因为当时的大儒门下聚集着大量能量惊人的强人,刘备这一步也正确。

靠着这些刘备在创业初期发展的很快,但是一旦创业来到中期,刘备就开始玩不转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的社会跟刘邦、刘秀那个时代不一样了。

刘邦“创业”时,各地的地头蛇们,也就是六国旧贵族们先是被秦始皇在灭六国时狠狠削弱了一波,又被项羽在分封时再次削弱了一波,此时的天下谁抢到就是谁的,刘邦又十分幸运地拿下了关中之地,可以保障后方无忧,专心东进。

刘秀“创业”时,各地豪族虽然已经兴起了,但是还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他们还没有那种称霸一方,自己割据称王的野心,所以刘秀经略河北时,各地豪族会迫不及待拥立相对“懂事”一些的刘秀当他们的总代言人。

刘备“创业”时,他很快发现了自己没有高祖刘邦的福气,不能轻松搞到一块根据地,所以他采用的是刘秀做法,试图联络各地豪族,来一出“空手套白狼”,成为各地豪族的总代言人。

但尴尬的是东汉末年的豪族们,已经成长为更有组织性的世家大族,另一个汉室宗亲刘焉的一个“废史立牧”,让当地的州牧与世家大族们早在刘备开始“创业”前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社会土壤已经不会给任何一个人如刘秀当年“空手套白狼”般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机会了。

其实刘备中期的问题主要就是与世家大族间的关系处理的不好,他还在以刘秀时期的思维去处理东汉末年的军阀与世家大族关系,结果就是他的根据地不断出事,他屡屡面临想去向外发展时,根据地被连窝端的情况,所以的“事业”一直止步不前。

后期的刘备在“事业”上迎来了一波“小爆发”,其根本原因是他在刘备帐下时,在荆州待得够久,也学会处理与荆州世家大族的关系了。

他在“事业”的后期终于在一次次失败后不再模仿谁了,他不是刘邦,也不是刘秀,他就是刘备,如果不完成这样的思维蜕变,“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机会只怕也落不到刘备的手中。

高祖之风

汉高祖刘邦在整个中华古代史中都是一个传奇得无以复加的人物,后世之人想要做一番事业时,脑海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会闪现出他的形象。

西晋灭亡后,奴隶出身的后赵皇帝石勒就明确表示:如果我生在高祖的时代,我甘心当汉高祖手下一员大将,如果我生在光武帝的时代,我就要跟刘秀争上一争了。

汉高祖刘邦以一个亭长的身份在风云际会的秦末大乱中,提三尺剑进天子之阶,无数人模仿他,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学到他真正宝贵的精髓。

刘邦的精神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刘邦没赶上天下大乱,他大概率会在沛县终老,刘邦本人会此时感到遗憾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刘邦的少年时代是战国,中年时光是秦朝,后期才赶上风云际会的秦末大乱。

刘邦在战国时希望当游侠,但秦统一了,没有游侠了,刘邦选择像一些六国旧贵族一样自怨自艾,成年想着搞死秦国了吗?并没有,他很快找到了自己在秦国那套体系里合适的位置,当了一个亭长。

如果天下没乱,刘邦大概率会是沛县一个手眼通天的亭长,其实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这样的人了,起兵之前,萧何和刘邦就是朋友,要知道二人的官职可是差着好几级呢。

我们经常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于是有人用一生去等风来。

但是风如果不来呢?

刘邦等风来了吗?没有。

没有风,刘邦也能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这才是他最可贵的精神品格。

再来说说东汉开国的刘演、刘秀兄弟,刘演一生都在干两件事:模仿刘邦,然后“等风来”。

刘秀则不同,没有风,刘秀也能正常生活。

刘演总是以自己去比拟刘邦,但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他模仿的不过刘邦的皮毛,他那位从不等风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试图找到最好选择的弟弟,才真正继承了高祖的魂。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刘邦深刻地知道,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风”恰好来了,但“风”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千万别以为你能预测风的流向,更别按照风一定回来的设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别试图以你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让整个社会去配合你的理想,那是非常愚蠢而可笑的,记住,没人能控制得了风向,也没人能保证风一定会来,是的,没有人。

刘邦剿灭英布后,回到自己家乡沛县,与父老乡亲们痛饮,刘邦情到深处痛哭流涕地表示:虽然我现在已经是大汉天子,但待百年之后我不在世上,魂魄仍希望归于沛县。

有风时,他可以是汉高祖,但没风时,他依旧能够当好一个刘邦。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