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的大宋,吃人的大宋,两宋的精神内核是凑合

小龙评历史 2024-02-17 19:46:13

文章系头条独家发布,其他平台搬运必究。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2黑暗森林》

提起“宋”这个朝代,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超级都市汴梁、临安的花团锦簇?是空前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唐宋八大家有其六的文化盛世?是科举制打开的寒门子弟上升通道?

亦或是靖康之难的奇耻大辱?是岳飞在风波亭的意难平?是从未停下过的农民起义?是山河破碎,是民不聊生?

有宋一朝是一个矛盾到极致的王朝,你说它军事孱弱吧?它能抗住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半个世纪,还打死了一个蒙古大汗;你说它软弱无能吧?“人间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就是出自有宋一朝;你说它国家富裕,百姓幸福吧?发生在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居历朝之首;你说它对百姓好吧?《水浒传》中各级官吏对百姓全方位无死角的盘剥压榨欺辱怎么看也不像是施耐庵为“黑”大宋而杜撰。

宋的矛盾性注定了人们对它的态度两极分化,喜欢的人极度喜欢,讨厌的人极端讨厌。

如果仅截取某一个片段去观察有宋一朝,很容易一叶障目,真想了解两宋,得从它身上那一个看似矛盾的点中抽丝剥茧,并从中找出有宋一朝的总的精神内核。

如果将两宋的所有细节都拼凑在一起,再从中寻找贯穿始终的总逻辑,就不难发现那略显尴尬的精神内核。

两宋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是凑合,是妥协,是在面临抉择时永远选那个收益最小但风险也最小最稳妥的方案。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凑合”的行为逻辑,你会发现两宋那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矛盾,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操作其实无比合理。

好,现在让我们梦回大宋,再提醒各位一句,遇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思路都是凑合。

大唐往事

黑格尔说: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

这句话得加一个前提,就是时间轴拉得足够长,如果以百年为时间尺度来看宋朝的统治者,他们其实也是吸取教训的。

按照我们上学时背诵的简化的历史朝代表,宋的上一个朝代是唐。

提起大唐,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扬眉吐气,但这是因为我们离大唐足够远,时间的长河已经把大唐的很多细节冲淡,只留下一个大唐盛世在人们的脑海中。

在离唐朝比较近的宋朝人眼中,唐可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我们今天把宋之前的朝代直接说成唐,是简化了“梁唐晋汉周”这五个短命政权的结果,唐往后的五代十国可是除魏晋南北朝外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的乱世。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五代十国之前的晚唐也好不到哪去,甚至可以说晚唐只不过是一个明面上还维持统一的五代,同样是藩镇割据,战乱不断。

从晚唐到五代这一个多世纪的战乱给宋朝的统治者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所以他们制定国策时会有一个首要的目标:防止天下再陷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

宋人在寻找唐朝陷入军阀混战原因时会一步一步往前推导:

为什么会军阀割据,因为藩镇力量太强了,有钱有兵后,大家都是土皇帝。

那么大唐又为何会给藩镇机会让其做大?大唐放权于藩镇是为了应付频繁的边疆战争。

那么大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边疆战争要打?因为大唐疆域太辽阔了,边境线太长了,所以对手太多了。

我们今天看大唐辽阔的疆域时会觉得无比自豪,但是离唐不算太遥远的宋朝人看到这一切后却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番感受,那是一种幻灭感:大唐这么强,最后不也什么没剩下吗?还徒增了百年战乱。

被这种幻灭感主导的宋朝统治者们顺着这个思路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国土有时候也没必要那么大,精华地带保住了就行,至于塞外那些蛮荒之地,不要也罢。

宋一开国就没有燕云十六州,而宋人对于收复这块失地的欲望似乎并不强烈,连国土都愿意“凑合”,宋人的“凑合”精神是不是稍微有一点理解了。

为了方便大家进一步理解,我们再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几个方面帮助大家全范围无死角地领略一下大宋的“凑和精神”。

经济: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来说都是噩梦,因为土地兼并的本质是地主集团与皇帝争夺人口资源。

随着直接给皇帝上税的自耕农沦落为给地主打工的佃农,皇帝能够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少,而地主群体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虽然说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很难被逆转,但是其他朝代的皇帝大多是会花极大精力去打击土地兼并的,但有宋一朝很奇怪,其在开国之初,就没搞特别大的均田令,在国家运行的过程中,也不去抑制土地兼并。

不去抑制土地兼并,这是宋朝所有经济现象的核心,甚至往大了点说,宋朝绝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在这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宋朝的很多看起来不同寻常的行为以及与传统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大相径庭的精神气质,说到底都是不抑制土地兼并这一基本经济原则衍生出的结果,这个在讨论政治问题时再详细说。

工业革命前,中国依旧是农业社会,农业有两种经营模式,很多人都有小块田地的自耕农经济和少数人有大量田的庄园经济。

一般而言,一个王朝建立之初,是自耕农经济,到了王朝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进行,就变成庄园经济了。

如果要问哪种经济模式好,站在国家层面,一定是自耕农经济好,因为自耕农的身份除了自给自足并给国家交税的农民,还是潜在的国家工程工作人员和戍边的战士,国家能够在这种模式下更充分地调动全国资源。

但这是从政治层面考虑经济问题,如果视角仅仅集中在经济层面本身,庄园经济效率更高,可以以更少的人耕种更多的田地,其他人口则会流向其他产业。

宋朝一上来就是庄园经济,老百姓一上来就是佃农,地主的庄园们承载不了那么多人,怎么办?

遇到问题时时刻提醒自己,宋朝的主基调是凑合,想想如何能够把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凑合过去?

宋朝统治者们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鼓励开荒,开荒出来的地都是自己的,所以在这段时间江南地区被无比充分地开发。

当然,即便鼓励开荒,地就那么多,还是不够,还能怎么办?当然是鼓励他们进入城市讨生活。

城市经济想发达,有人,还得有钱,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可不是仅仅从军事上下手,在财政上才是釜底抽薪的大手段,宋朝地方收上来的税,大多要上交到中央,天量的财富砸向了都城汴梁。

不抑制兼并,于是大量多余的农业人口有了去城市谋生的冲动,都城汴梁汇聚了大量的财富,这为超级城市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整个经济链条的共同作用,催生出了汴梁、临安这样的超级城市和空前发达的商品经济。

总结一下:抑制土地兼并不是难嘛,土地兼并不是无法逆转嘛,以凑合为主基调的宋朝决定既然难我就不做了,土地随便兼并,多出来的人口可以到城市谋生,怎么样?关于有宋一朝的总体行为逻辑,是不是有点理解了?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看。

政治:皇权与士大夫共治

很多人说有宋一朝,虽然军事弱,但是国家富裕,老百姓生活好,皇帝对老百姓也好。

这样的论断模糊了一个概念,老百姓是谁?

如果士大夫能代表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一点问题没有,有宋一朝的真正老百姓过得怎么样我们之后会详细讲,这里先说士大夫。

宋朝的士大夫以及广大读书人(潜在士大夫)过得是真不错,甚至皇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向士大夫让步,有宋一朝确实是一个皇权不那么霸道的朝代,是一个文官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制衡皇权的时代。

其实出现这种结果也不难理解,表面原因有两个:第一,赵匡胤是欺负后周孤儿寡母当上的皇帝,得位不正,得拉拢士大夫让其承认自己政权合法性;第二,是宋朝要压制武将,那就必须得扶持起另一股力量,于是文官集团就做大了。

但其实这两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在经济,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宋朝一上来就是庄园经济为主,皇帝要收税,不能向均田制做得很好的朝代那样直接从百姓身上征,得经过地主这一中间环节。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区别,从谁那里拿钱,这一点很重要,皇帝从百姓那里直接拿钱,皇帝与地主就是竞争关系,皇帝从地主那里拿钱,皇帝与地主就是合作关系。

有宋一朝直接跳过了自耕农经济这一阶段,上来就以庄园经济为主,所以皇帝与地主们一上来就是天生的合伙人,地主们拿钱养活了皇帝,皇帝当然得回报以高级别的官职和权力,这才是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最根本原因。

《大宋提刑官》的结尾有一个十分经典的情节,宋慈将各级官员犯罪的证据交到皇帝手中,并慷慨激昂地向皇帝介绍案情,皇帝却睡着了,待宋慈介绍完案情,摆放罪证的那间屋子也十分“巧合”地着火了。

皇帝中途睡着这个剧情实在是太妙了,它近乎完美地体现了大宋政治上的“凑合”,皇帝十分清楚,大家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人,永远也不能搞得太过分,至于那些所谓罪证,皇帝不在乎。

军事:宋军战斗力之谜

提起军事,讨厌宋朝的人肯定就不困了,宋军的软弱,骂三天三夜也骂不完。

如果问为什么宋军打仗不行?大家的答案大多是:宋朝重文抑武,练兵和领兵打仗的是两拨人,结果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对吗?当然对,但宋军打仗不行的原因恐怕没那么简单。

首先,说宋军打仗不行,这句话本身就不严谨,宋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反而很多,无论是面对金军南下的采石矶之战,还是面对蒙古大军的钓鱼城之战,宋军都是以少胜多,打得非常漂亮。

说宋军打仗不行,得加一个前提:宋军打大型的,尤其是进攻型战争时是真的不行,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他们的北伐结果都是一言难尽。

宋在小规模战役,甚至中较大规模的防御战中均表现不错,和其没在任何一场大型进攻性战争中出彩的原因其实是一致的:宋一上来就是募兵制,宋军本质上讲是雇佣兵。

小规模战役打的是部队素养,大规模战争打的则是国家的动员能力。

雇佣兵因为是职业军人,长期训练,也有战场经验,所以其作战能力是不错的,所以在小型战役中,他们并不吃亏,但是一旦要打大仗,尤其是那种倾全国之力的灭国大仗时,宋动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就体现出来了。

义务兵(府兵制)与雇佣兵(募兵制)各有优劣,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府兵制是有巨大优势的,就是动员难度和成本问题上,府兵制的优势是巨大的,秦始皇能够倾全国之兵南下灭楚,汉武帝能够一次集结数十万大军北击匈奴,隋唐时期,隋炀帝能集合百万大军远征高句丽。

当然了,以上这三位两个把国家玩崩了,一个差一点玩崩了,但是大家不妨想想,那种倾全国之兵进行决战的例子,是不是都是义务兵制度下搞出来的?

哪个王朝通过雇佣兵制度搞出过百万大军?从来没有吧?

如果打仗是为了赚钱,那么士兵们就会自动奉行一种“拿多少钱打多少仗”的原则,遇上难打的仗得加钱,想扩大战果得加钱,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大型进攻性战争的,因为无论国家财政多么充裕,都扛不住这么一次又一次加钱。

好了,关于宋军战斗力之谜,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宋军在打防御战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其实,打防御战强并不是宋军的专利,大家想想,从三国的东吴开始,割据江东的政权是不是都比较擅打防御战?

三国的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与南宋的采石矶之战是不是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南方政权为什么擅打防御战,除了地形优势外,还得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都有十分强烈的“守家”情结。

南方地形复杂,山川河流密布,这些地理阻隔会让一个地区的人天然形成一种家乡认同,在保卫自己家乡时,他们会同仇敌忾,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北宋还有大片北方土地呢,适用于南方政权的逻辑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北宋呀,这么说也对也不对。

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都是经济,中国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各个小家庭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关于家乡、家族的认同可能没那么强烈,但是由于宋不抑制土地兼并,北方的经济模式也是庄园经济为主了,经济模式接近,行为逻辑也就相似。

家乡认同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小共同体为了让彼此都能过得去而形成的一套特殊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其本质仍然是“凑合”。这种“凑合”在某些时候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但从长远来看,它是没有希望的。

好,关于宋军那飘忽不定的战斗力,大家应该也能理解了,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说到那个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了,宋朝的老百姓过得到底怎么样?

《水浒》:大宋丛林

首先得说明一点,什么叫老百姓?

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给地主耕地的佃农,城市里的贩夫走卒,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老百姓。

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不怎么样。

这一方面来自宋朝的税偏高,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个稍微深刻一点的话题了:权力的形式。

权力有官方权力,如皇权、相权以及各级官员行使的权力,还有民间权力,如家族里的族长,作工时的工头甚至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大哥”(在古代可以叫游侠)行使的权力。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官方权力在整体上是妥妥压住民间权力一头的,当然,官方权力也得给民间权力留一定生存空间,想以官方权力彻底压死民间权力的秦二世而亡了,想用官方权力把民间权力给彻底收编了的新莽一世就亡了,但不管怎么说,正常情况下,官方和民间的综合权力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一定是官方权力。

而在宋朝,由于皇帝与士大夫们是合作人关系,而士大夫们又是民间地主阶级的代表,所以整个有宋一朝,民间权力一直很大,而且很多时候,官方权力与民间权力是搅合在一起的,难以完全分开。

这种模糊的权力边界,会给大宋的“能人”们很大的可操作空间。

这个可操作空间有多大?一个宋徽宗的小爱好“花石纲”,在地方官吏的运作下就能把人搞得家破人亡。

《水浒》里的宋江,其身份就是一名小吏,但是他却能够在当地成为呼风唤雨的江湖大哥。

宋江靠的是什么?无非是他善于把官方权力与民间权力连通,需要官方权力出面的时候,他宋江说得上话,上面的大人物想办一些事却又不便出面时,他宋江还有江湖人士那一套手段。

没上梁山前,“宋押司”就以仗义疏财闻名,他一次次豪气出手的钱是哪来的?说到底不还是从真正的社会底层处获得嘛。

之前的文章中说大宋对士大夫,对读书人好,这当然没错,但事实上,这个结论可以扩展一下,大宋对于“能人”都比较好。

你有本事读书,能当大官,你没本事读书,如果善于处理各类关系,在大宋那种模糊的权力体系中同样可以呼风唤雨。

一个社会对“能人”好,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增加这群社会上最聪明人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嘛,但是有没有坏处呢?也有。

“能人”们可以尽情地利用社会规则,大肆占有社会资源,那么就注定普通人能够分到的社会资源少之又少。

《水浒传》里演绎了无数次有权有钱的相互勾结胡作非为,普通百姓则是他们肆意压榨的对象。

某种意义上讲,大宋是一个“能人”们可以肆意妄为的丛林,而大多数普通人则是猎物。

宋朝的普通人过得肯定不会太好,但是我一直避免用“民不聊生”这四个字,为什么呢?

很简单,大宋的底色是凑合,欺负你,压榨你那少不了,但是不会把你逼到没活路,至少不会出现隋炀帝时期系统性把大量人逼死路上逼的情况。

好了,应该讨论关于宋朝最后一个有趣的话题了:宋朝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为何走向闹剧化?

有宋一朝,农民起义数量是历朝历代之最,有记录的农民起义达到433次之多,平均每年起义1次半。

当然了,有些宋朝爱好者可能会说:宋朝连小规模农民起义都记录,其他朝代很多起义就不记录了,所以显得宋朝农民起义多。

不能说全错吧,但不管怎么说,宋朝农民起义数量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讨论宋朝农民起义这件事时,很多人又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拿这个点说宋朝就是民不聊生,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谁会不要命地造反?

别说,这一点,在特殊的宋朝你还真就说错了,谁说非得活不下去才造反呀?谁又说造反就一定得死呀?这些在大宋朝都是不一定的,原因嘛,无他,这个王朝的底色是凑合嘛。

之前说以凑合为底色的宋朝,整个社会,包括官方和民间的能人们会极致压榨贫苦百姓,但是尽量不让其活不下去,那么怎么不让其活不下去呢?现在告诉大家。

首先,如果赶上灾荒,没饭吃的流民们会自发地找到当地富户去“借米”,确实,富户肯定有关系,他们会找官府,但是整个大宋朝的底色都是凑合,所以官员们想的也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把这件事平息下去,最终的结果大多都是,地方官出面,跟双方谈,最后富户们稍微“借给”饥民一点米,让他们不至于饿死,饥民搞到米后也就散了。

当然,事情总有失控的时候,总会有些时候,地方官“灭火”失败,饥民们反了。

好,如果你是大宋官员,你地界上爆发农民起义了,你怎么办?

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宋朝的底色是凑合嘛,所以首先想怎么小成本凑合过去。

要发“天兵”往死里围剿吗?

兵还是得发的,仗也得打一些,但是打仗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时候只是展示一下国家的力量,让那些造反的人害怕。

待力量展示完毕,地方官就该劝降了,让富户们再出点钱,出点粮,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但是如果这一步也不行了呢?哈哈,还有招,而且是大招。

别误会,大招不是出大兵围剿,而是把你们拉过来。

熟悉宋朝的人都知道,宋有“三冗”:冗官、冗军、冗费。

这里面的冗军是怎么来的?就是这样一次次造反中来的。

面对百姓造反,如果富户们给钱给粮还不好使,那朝廷就要放大招了,直接给军队编制,加入大宋军队免费吃饭,还有军饷拿。

直接把叛军变成宋军,这一波大宋“凑合”的还不错吧。

好,那么面对宋廷这些眼花缭乱的操作,大宋的起义军们会如何呢?

有些人可能又要上头了,英勇的起义军怎么会被腐朽的宋廷的糖衣炮弹打倒呢?肯定是跟他们干到底呀。

如何这么想,就又错了。

大宋的底色的凑合,这种凑合是不论身份、不分阶级的全社会行为模式,

宋朝起义数量历朝历代之最,但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你能说出几个?《水浒》的原型梁山泊起义波及范围没有出过山东省,反倒是作为配角的方腊起义波及了南方七省。

但方腊起义这种规模的起义也就是宋朝之最了,它根本就动摇不了宋廷的统治根基。

很多人并不理解《水浒》结尾处的诏安,认为梁山好汉们如果明明是有优势的,为什么还要诏安?

这就是不理解宋朝的行为逻辑了。

被诏安这个想法是一直就刻在宋江等人的脑袋里的,因为被诏安才是宋朝起义军们的常规操作,起义、被诏安、加入宋军,这也是大宋某些特殊“能人”们“创业”的一条野路子。

很大程度上讲,宋朝那种内部一个个小共同体各自凑合着过的社会运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反过来隔绝起义的快速蔓延,这一点有些讽刺,但却格外真实。

宏达叙事与小日子

有宋一朝的故事很多,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全部讲完,但关于这个特殊朝代的精神内核,大家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你喜欢它也好,讨厌它也罢,都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历史总要在曲折中前线,有宋一朝的最大意义,在我看来还不是极大地发展了商品经济,而是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一次系统性的社会实验。

中国很大,大到给每一个中国人搞很大很大宏大叙事的空间,但个体又很小,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个体所能接触到的大多还是自己身边那些事。

有宋一朝的存在恰好是对宏大叙事与日子这个话题的最好解释。

宏大叙事到底会不会影响个人的小日子,每个人,甚至整个国家都不再热衷于宏大叙事,都各自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到底行不行?

宋朝的319年国祚就是答案:不是不行,也能凑合着过,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能过得不错,但它注定没有希望。

宋应该是所有朝代中最不重视宏大叙事的一个了,皇权被限制,军队没有穷兵黩武的可能性,简单说,国家不会去刻意“折腾”百姓。

但是这样的大宋百姓有好日子过吗?似乎很难有,因为皇权的退后,意味着地方“能人”们权力的大踏步前进,相比于皇权确定的剥削,那些地方能人们的“剥削”花样更多。

放弃了宏大叙事,所有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你确定高衙内们的“小日子”不会挤压你的“小日子”吗?

你确定自己能够靠自己搞定“宋押司”、“晁保正”与“阮氏兄弟”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网吗?还是你能保证即便有这些人的存在,你依旧可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宏大叙事”与“小日子”之间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吗?前者有没有可能是后者的保障?

晚唐五代的军阀大乱战,让宋朝对于开拓进取有了一种幻灭感,取而代之的是维持现状,凑合着过的精神内核。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两宋共享国祚319年,唐宋元明清里最长,但即便如此,在有宋一朝凑合着往前走的精神内核中,我们依旧看不见希望。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