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头条首发,其他平台搬运必究。
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赌输赢的娱乐,更不是一时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为了达成严肃目的而采取的严肃手段。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多年以后,当世界人民回望这场战争,他们应该会大书特书战争中因用力过猛而变成“回旋镖”式闹剧的舆论战部分,在闹剧的结尾,人们会再一次记住那条关于战争的铁律:战争就是战争,它自有其客观规律,所有想把战争以外的东西强加给战争的行为都无异于玩火自焚。
俄乌冲突已经进行两年有余,并且至今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场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对外界传递的信息是海量的,所以在祈祷战争结束,世界和平的同时,有必要对战争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
大家是不是感觉很奇怪,俄乌冲突两年有余,最初那支装备简单,只有少数北约武器援助的乌军与俄军打得很主动,而如今这支高度北约化的乌军却打得越来越被动了?
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的确很令人费解。
但只要详细拆解俄乌冲突中舆论战这一主线,大家就会清晰地看见舆论反噬战场的“神奇”效果和魔幻局面,成也萧何败萧何,所有的一切都有因果。
战争铁律俄乌之间的战事在俄罗斯方面虽然仍被冠以“特别军事行动”之名,但就其烈度而言,毫无疑问已经超过了二战后的绝大多数战争。
战争中有一些铁律是不能被打破的,谁想打破它就得付出血的代价。
俄乌冲突之初,泰山压顶之势的俄军后劲严重不足,而去年信心满满的乌军发起的反攻却草草收场,其背后的逻辑都在由一个战争铁律主导:战争中,目标越单一,越有优势。
用《战争论》的话说就是:一场战争,不能同时拥有两个目标。
记住这条逻辑,你会发现俄军前期的马失前蹄和乌军的尴尬反攻都在受这条战争铁律支配。
俄乌开战之初,俄罗斯三路大军并进,北路借道白俄罗斯直扑乌克兰首都基辅,东路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二州基础上向扎波罗热、哈尔科夫方向不断出击,南路则以克里米亚为跳板直取赫尔松。
宛如神兵天降的俄军瞬间打了乌克兰一个措手不及,在兵临基辅的情况下,俄罗斯方面抛出谈判条件: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永远不加入北约。
如果从政治和军事组合拳这个角度讲,俄罗斯此举可谓相当漂亮,以那种泰山压顶的气势直逼对方首都,是有不小机会直接把对方吓傻而签下城下之盟的。
但如果从纯军事角度上讲,这一招是一步险棋,它成功的前提是乌克兰不知俄罗斯虚实,因为此时俄罗斯派出的总兵力不过10万,这样的兵力还分三路出击是很危险的。
这一次俄罗斯赌错了,有西方情报加持的乌克兰很快就摸清了俄罗斯的底细,你那点兵力,干不了这么多的活,在强硬表达抵抗到底的同时,乌克兰方面还抓住了俄军在基辅方向上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扰俄军补给线。
乌军战术对头,害怕补给线被彻底切断的俄军撤离基辅周边,并且撤退过程中还丢弃了大量坦克、装甲车,搞得很狼狈。
让我们对俄乌冲突第一阶段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谁在战争中更尊重战争的本来规律,谁就能取得优势,来看这一阶段的俄乌两军:
战争之初,俄军的兵力其实是不足的,俄军以比较少的兵力四面出击,是为了营造天崩地裂的气氛,根本目的是要逼乌克兰签城下之盟。
往深了说,是在为政治目的去违背军事规律。
相比于俄罗斯,乌克兰方面的目的则较为单一,就是用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打击俄罗斯军队。
当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没尝到大喇叭的甜头,他还是放手让乌军总司令根据军事规律灵活制定打击俄军的方案的。
简单说,俄军有较多的政治目的,这些政治目的会逼着俄军做出部分违背军事规律的行动,而乌军则更尊重军事规律,所以乌军打得比俄军好。
很多事是不是感觉有点理解了,有些道理一通百通,后面的乌军哈尔科夫大反攻,俄乌双方的巴赫穆特血战,以及乌军尴尬的扎波罗热大反攻都在遵循这个道理。
这些就不太具体展开了,我们接下来重点讲一讲俄乌冲突中的舆论战是怎么被玩失控并最终形成反噬的。
舆论战舆论战是现代战争中重要组成部分。
不要小瞧舆论战,语言、文字、画面等能够最直接地冲击每个人的内心,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影响人心向背而达到扭转战局的效果,请记住这个前提,一定时间内,或者说短期内,为什么一定要加上这个前提,后面会详细解释。
俄乌冲突一开打,美西方就通过对一些重要国际机构和其控制的媒体,开启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对俄罗斯的舆论攻击。
美西方的宣传大喇叭开足马力把俄罗斯描述成一个肆意侵犯他国主权的纳粹国家。
俄罗斯方面也做出了舆论反击,俄罗斯反击的理由是:我在以你美国的方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当初你美国以解放科索沃为由入侵塞尔维亚,你们的价值观可是“人权高于主权”,在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时也是这一套逻辑,既然如此,我俄罗斯为了顿巴斯地区的俄族人出兵应该是有充分理由的呀,是符合你们价值观的呀,怎么一轮到我俄罗斯,你们的价值观就立刻变成“主权大于人权”了呢?
这是俄罗斯反击西方的唯一理论依据:你们双标。
效果怎么样呢?不怎么样。
西方双标是事实,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寻求,决定“主权”和“人权”到底谁大,这些也是事实,俄罗斯抓住了这些事实,但为何舆论反击效果很差呢?
因为舆论战是通过人的感官来达到效果的,它调动的是人的情绪,激发的是人的感性认知,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人脑袋一热,一旦涉及到理性分析,也就谈不上什么舆论战了。
开战之初,俄罗斯领导人发表了两篇万字长文,试图向俄罗斯民族,也向全世界说清其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效果依旧不怎么样。
清晰的逻辑永远都不是舆论战的良好武器。
再说一遍,清晰的逻辑永远都不是舆论战的良好武器,或者说靠清晰的逻辑永远达不成短期内形成巨大舆论浪潮的效果,舆论玩的是热烈的情绪冲动,一旦让大家开始思考了,舆论战的效果也就被大幅缩减了。
与俄罗斯领导人严肃的讲话不同,西方阵营开足马力,以各种感官刺激调动人们的情绪。
西方传媒行业很发达,能在这一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人,都是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下幸存下来的情绪鬼才,人的情绪就是他们的生意,他们早就能通过一行文字,一段声音,一个画面来充分调动大众的情绪,让你哄堂大笑抑或热泪盈眶,全看他们如何运作。
舆论战领域,双方根本就不对等。
开战之初的那一年,俄罗斯在舆论场上是相当的被动。
各种国际组织把俄罗斯除名,各种会议拒绝俄罗斯代表参加,甚至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俄罗斯已经输了,就算其还能在乌克兰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其已经自绝于全世界了,已经被主流世界抛弃了。
这里要补充一句,定义谁是主流,这本身就是舆论战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由于俄罗斯方面前期战略部署有一定问题,兵力相对不足,再加上舆论领域被西方全面压制,俄军在战场上也开始变得被动,尤其是在哈尔科夫大溃败之后,俄军甚至存在士气大崩溃的危险。
而乌军方面则在舆论战上取得重大成果,乌军在舆论场上的优势带来两个效果,第一是鼓舞乌军士气,本土作战者本来士气就高,再加上舆论加持则更高,士气是战斗力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能为乌军要来更多外援,有了外援乌军战斗力明显提升。
乌军进入了一种正反馈循环之中:舆论战取得优势,获得武器、提升士气,武器和士气提高乌军战斗力,战斗力提高换来战场上的优势,战场上的优势再次变成舆论战宣传的素材,拿着这些素材去要更多的武器,至此一个正反馈循环的逻辑闭环就形成了。
很多人经常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个演员说事,但演员这一职业恰恰是最适合搞舆论战的,战争之初,有一说一,泽连斯基的口才对于乌克兰获得大量外援是有巨大帮助的,但这优势在我的舆论战怎么最终就被乌克兰给玩脱了呢?
来看看这场闹剧的上演吧。
路径依赖2022年9月,乌军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两个方向上进行的反攻均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哈尔科夫方向俄军的撤退可以用丢盔弃甲来形容。
巨大的胜利让乌克兰方面极度自信,总统泽连斯基准备动员100万大军,在一两年内夺回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全部丢失领土。
同时,西方的媒体们开足马力进行舆论攻势,这次他们的核心论点是:俄罗斯不但“野蛮”,它还“菜”,西方稍一用力,俄罗斯立刻招架不住。
泽连斯基也是在这一时刻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圣人”,无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
当然,“泽圣”屈尊去一次,得到的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欢迎,欧美各国纷纷慷慨解囊,资金和武器上的援助如雪花般砸向乌克兰。
乌克兰军队在一年时间里急速北约化,实现了武器装备上的“鸟枪换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穷人乍富往往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北约化”的乌克兰,还是在几个月内快速“封圣”的泽连斯基,都迷失在了那种剧烈变化带来的炫目感中。泽连斯基的表演天赋即将从乌军的助推器变成掘墓机。
数月内的局势剧烈变动让泽连斯基产生了这样一种认知:舆论战才是关乎这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泽圣”通过舆论场上的一路高歌猛进,确实为乌克兰要到了大量的武器和资金,而这些都是支撑乌克兰继续打下去甚至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嘛,这个成为“圣人”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因为得出这样的结论,乌克兰战场上的逻辑全变了,以往,舆论战是为战场服务的,总统泽连斯基与总司令扎卢日内是分工明确的,泽连斯基负责舆论输出,目的是给乌军要武器,而后扎卢日内指挥乌军拿着这些武器打击俄军,双方的配合是默契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战争模式。
但是随着泽连斯基陷入了舆论战的路径依赖,逻辑完全变了:不再是舆论战是为正面战场服务,而是反过来,正面战场是为舆论战服务。
如果“泽圣”在讲话时说了什么,扎卢日内领导的乌军就得在正面战场上去做到什么。
正是这种完全倒置因果的作战思路让乌军好不容易获得的战场优势被迅速消磨殆尽并随即进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
如果不是舆论指挥战场这种荒诞的逻辑出现,即便俄罗斯方面大举增兵,即便攻势受阻,凭借那支准北约化的乌军至少能巩固住前期的作战成果并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去与俄军打持久战。
还是那句话,乌军北约化的速度太快了,泽连斯基封“圣”的速度也太快了。
正如《断头皇后》里面说的那样:那时候她还太过年轻,不知道命运所有的馈赠都已经在冥冥之中标好了价码。
舆论战绝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无本万利,当反噬开始,以往获得的,都得加倍偿还回来。
魔幻逻辑经历了哈尔科夫和赫尔松的大溃败,俄军进行了换帅,曾在叙利亚战场上大放异彩的苏洛维金将军成为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
苏洛维金沉默寡言,但对局势的预判相当准确,他一上任就果断宣布放弃赫尔松西岸以免俄军被拖入无休止的后勤黑洞,而后放弃注定不会取得进展的进攻,老老实实构筑防线转入防守。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俄军撤离赫尔松西岸这个命令为什么这么难下,因为赫尔松州的首府在西岸,所以如果撤离,形式上讲,俄军就是丢了赫尔松。
但苏洛维金不在乎形式,这是一个最最冷静和最最纯粹的将军,他只从纯军事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代即将给他的务实以巨大的馈赠。
俄军在开战之初在舆论战争上被打得溃不成军,在认识到了舆论战无论如何也很难反败为胜后,俄罗斯索性也不在舆论战上花费太大精力了,俄罗斯全国范围内在顶住了溃败之初的压力后,开始更加关注战争本身。
而乌克兰方面,因为短时间内在舆论战场上吃到了太大甜头,开始越来越奉行舆论决定战场的行事逻辑。
乌军的宣传片开始拍的越来越好,但是乌军却越来越不去尊重战争中最基本的军事逻辑。
在苏洛维金将军指挥俄军构筑防线的时候,俄罗斯瓦克纳雇佣兵团发起了巴赫穆特战役。
巴赫穆特战役的发起时机是乌军加紧接受北约装备准备反攻,俄军则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准备防守的当口,是典型的战争垃圾时间,这场战役本不该让双方投入如此多的资源,也不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但在乌军舆论压倒一切的作战逻辑下,这场战役产生了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记得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反攻后乌军的宣传口径吗?对,俄军很菜,乌军很厉害,北约更厉害。
好,既然乌军厉害,北约更厉害,那么有北约支持的乌军就不能失败,哪怕是小的失败也不能。
进攻和撤退都是战斗的基本方式,世界上哪有只进攻不撤退的战斗?但是在乌克兰用力过猛的宣传下,撤退会被认为是失败的一种,而代表“绝对正义”,又有“天下无敌”的北约作为后盾的乌军是不能失败的。
巴赫穆特战役在这样奇怪的逻辑下慢慢演变成一种黑色幽默,瓦格纳雇佣兵有时候会拿下一些外围阵地和村庄,其实这也实属正常,战斗本身就是有进有退嘛。
但是这在乌军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有损“泽圣”光辉伟大的形象,所以乌军丢失的阵地被要求必须夺回来。
哦,对了,巴赫穆特战役结束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瓦格纳兵变,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里面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本来俄罗斯对于瓦格纳的资源倾斜是有限的,只要让他们在巴赫穆特保持进攻态势拖住乌军反攻,为俄军构筑苏洛维金防线争取时间即可。
但是巴赫穆特战役中,因为乌军要求丢失的阵地必须夺回,有可能丢失阵地时,必须派援兵支援。
瓦克纳雇佣兵们发现了这一规律,因而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围点打援,巴赫穆特战役期间,正是北约对乌克兰援助的巅峰期,乌军炮火力量不弱于俄军,但为何作为防守方的乌军在战役最终结束后,伤亡比进攻方的俄军要大呢?
还不是因为乌军为了宣传,不允许乌军有任何撤退,乌军为了不可战胜的形象不被打破不断往这个无底洞里填入部队,而俄罗斯方面看到瓦格纳雇佣兵能够在巴赫穆特以如此效率消耗乌军,自然也愿意将更多的资源向瓦克纳倾斜,当然,这最终导致了一个副产品,瓦格纳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以至于俄罗斯方面必须进行“削藩”,这才是瓦格纳兵变的底层逻辑。
由于在“泽圣”的宣传语境下,乌军作为神勇无比的正义之师是不允许失败的,乌军在巴赫穆特战场有多达20个旅被打残,这些部队本来是可以参与到后面的乌军扎波罗热反攻的。
巴赫穆特战役的持续胶灼直接拖慢了乌军扎波罗热反攻的速度,也降低了反攻的烈度,而俄军方面则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待乌军的扎波罗热反攻打响时,俄军已经完成了苏洛维金防线的构筑,正严阵以待乌军的进攻。
由于巴赫穆特战役的失败已经让“泽圣”丢了一些面子,筹备多日的扎波罗热大反攻可千万不能再出现任何差池,乌军必须神勇无敌,必须战无不胜,必须攻无不克,必须势如破竹。
于是比巴赫穆特更大的悲剧在乌军中上演,那种不计成本与代价的进攻除了不断夺走乌军士兵生命外,再无任何结果。
一切以舆论为先的模式让战争逻辑变得魔幻起来,乌军为了舆论造势损失了太多,但这还没完,舆论开始反噬了。
负反馈螺旋文章开头说过,舆论战的精髓是利用人的感官,让人脑袋一热来不及思考,从而掀起情绪浪潮,但它有一个天生的敌人,就是时间。
情绪只有在人脑袋一热时才能发挥作用,只要给人以时间思考,人的理性认识就会回归。
“泽圣”那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在短时间内能够极大地冲击西方人士的内心,但如果他的许诺太过离谱,他所描绘的愿景太过脱离现实,人们就一定会产生怀疑:这些真的可以做到吗?
一旦怀疑产生,泽连斯基的处境就尴尬了,而当这些怀疑被一些战场信息验证,猜疑链就会迅速形成:只要泽连斯基在一个问题上撒谎了,或者说的话没能实现,人们就会自动进行无限联想:既然你能在这一问题上撒谎,那么可能以前你说的一切都是在撒谎;既然你这个许诺没实现,那么可能你的所有许诺都实现不了。
如此一来,西方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出工不出力”,你“泽圣”动动嘴皮子,并不付诸于行动,那么我们也以嘴皮子回应,可以把你夸上天,但是真金白银,对不起,还是留着我们自己用吧。
战争开打前亲密无间的乌、波两国,如今开始形同陌路,就是这种舆论反噬的结果。
战争之初,泽连斯基靠着舆论要来的援助引发了乌军舆论与战场联动的正反馈循环,而如今,随着舆论指挥战场的奇怪逻辑让乌军战场失利,相反逻辑的负反馈循环就此形成:
乌军违背战争逻辑发动不可能胜利的进攻结果导致失败,乌军战场失败导致泽连斯基的舆论宣传显得苍白无力,舆论宣传效果开始减弱,武器援助开始减少,缺乏武器的乌军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进一步带来更多战场失利,战场失利又进一步加剧泽连斯基演讲的公信力危机。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这种负反馈螺旋停下来的迹象。
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种以乌军士兵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黑色幽默。
战争就是战争,它是最为暴烈的一种人类活动,在残酷战争逻辑的驱使下,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尊重战争逻辑,拼尽一切争取胜利尚不能保证结果,哪有时间让一些人在战争中玩造型。
历史往往会惩戒在战争中玩造型的人,三征高句丽的隋炀帝为了让自己的“大业”有一个完美收官,不顾战场规律,力求打得漂亮,结果不到十年,从千古一帝到二世而亡。
“圣人”王莽想在战争中搞行为艺术,结果昆阳一战精锐殆尽,创下了一世而亡的“壮举”。昆阳城下的那颗陨石,仿佛是在对王莽不尊重战争规律的无情嘲讽,你优势占尽,但你就是一败涂地。
隋炀帝与王莽玩造型时,至少还是战争中的强势方,讽刺的是乌克兰明明是弱势方,泽连斯基却还在造型上乐此不疲。
战争是千万人的以命相搏,它是最最做不了假的,不尊重战争规律者,一定会被战争狠狠教训,这个规律,古今中外,莫不适用。
战争,夺取千万人生命的战争绝不美好,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别把战争当成表演。
战争,让所有人都厌恶的战争,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从未走远。
它并不神圣,但却最最不容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