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世家子弟举孝廉讲的故事,普通人可千万别上头

小龙评历史 2024-03-13 10:44:05

文章系头条首发,其他平台作者搬运必究。

世间所有的模糊地带,都注定会有权力寻租。

随着阮经天主演的电影《周处除三害》爆火,其原型故事也开始被大家津津乐道。

一般而言,《周处除三害》会被当做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个故事足够精彩,精彩到大多数人只要听一遍就能记住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果你仅仅是个孩子,那么记住这个精彩的故事就够了。

但如果你不是孩子,你想知道更多,那么很遗憾,这个故事并不励志,也不算美好,它和“陆绩怀橘”一样,都不过是一个世家大族们为了“举孝廉”而搞出来的一个故事,而这样的小故事,又是世家大族们垄断权力的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而那个关于世家大族以一系列人为制造出来的复杂操作来焊死底层人的上升空间的大故事,一点都不美好。

故事原型

周处除三害的原文出自《世说新语》,大意是这样的:

说周处年轻的时候轻狂,经常横行乡里,父老乡亲们都很怕他。

有一天周处想改过自新,于是找乡亲们聊天,说现在国家政治清明,大家为何不开心呀?

一个老乡说:如今三害未除,无法开心。

这三害便是山中之虎、河中之蛟以及周处本人。

周处于是决定帮乡亲们除了三害,他先上山打死了猛虎,又到河中找蛟龙搏斗,搏斗中周处河蛟龙都沉入河中,乡亲们认为周处和蛟龙都死了,于是开始庆祝三害已除。

待到周处成功斩杀蛟龙(蟒蛇或鳄鱼),带着蛟龙尸体回到乡间时,发现老乡们都在庆祝他死了,这时的周处彻底明白了自己过去放诞不羁给乡亲们带来多么不好的印象。

于是周处前往吴地找有名的贤者陆机和陆云开导,陆机不在,陆云给周处解了惑。

周处说他想改过自新干一番事业,但是感觉有些晚了,陆云表示:贤德的人早晨想明白了道理,晚上就要开始付诸行动,想改过自新干一番事业,怎么会怕晚呢?

于是周处改过自新,礼贤下士,在家乡的恶名变成了美名,而后举孝廉当了官,真的干出了一番事业。

这个故事乍一看,确实相当不错,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如果结合当初的社会背景,只怕就要得出不同的结论了。

相比于《世说新语》,《晋书》对于周处生平介绍更为全面,《晋书》成书于唐朝,主持编撰的正是名臣房玄龄。

接下来,我们要结合《晋书》和周处的出身生平来解读一下周处除三害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来。

哦,对了,周处除三害这个故事里提到两个贤者的名字:陆机和陆云,熟悉三国的人应该能猜到这两位什么来头了吧。

好,让我们开始。

周处与周瑜

在开始周处的故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政治生态,总体来说,三国时期的政治由世家大族主导。

而魏蜀吴三国中,世家大族实权最大的又恰恰是吴国。

蜀汉政权由于外来势力强大,本地世家大族被压制的最狠,魏国世族于皇权深度绑定,虽然世家大族们也有暗中搞一些部曲、私兵,但是整体上还是在中央集权的总框架下进行的,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突然搞出3000死士天下皆惊,这证明在曹魏政权里,正常情况下,世家大族是不该用如此之多的私兵的。

但这件事在东吴,就完全不是问题。

三国之中,东吴的世家大族实力是最强的,而且他们养招部曲,养私兵几乎都不用背人,打仗时候,孙权会直接叫手下世家大族子弟带着自己的私兵部曲上。

陆逊在与吕蒙一同偷袭荆州前的经历是围剿山越,抢下来的地盘有一部分直接转为陆家的土地,掠夺的人口也有一部分直接成为陆家部曲。

魏蜀吴三国中,吴国的政治生态其实有点像周朝,吴王孙权是天下共主,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几乎就是诸侯王。

好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权力格局说完了,我们看看周家的生态位吧。

周处的父亲是周鲂,是吴郡阳羡人,周鲂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是在石亭之战中诈降大败曹休,周鲂也因军功最后做到了鄱阳郡。

先记住俩地名:吴郡、鄱阳。

这里要先试着回答一个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周处和周瑜有关系吗?

目前没有直接证明二者是亲属关系,且从周鲂的经历上看,二者也大概率没有太大的关系,就算有,也是几百年前是一家的那种关系。

首先,周瑜的家族一直在江北淮泗地区发展,在随孙策入江东前,并无其家族到江东吴郡发展的记载。

再者,周鲂诈降建立大功业的石亭之战吴军总指挥是谁来着?对江东世族之首,吴郡陆家家主陆逊,诈降这么重要的事一般不会安排其他派系的人去做,这可见从政治谱系上看,周鲂属于陆逊的江东派,而不是周瑜开创的淮泗派。

周鲂是吴郡人,而吴郡又是江东世族经营的核心区域,顾陆朱张这四大家族都深耕吴郡,从这个出身和随陆逊出征这两件事看,周鲂的大致身份应该是吴郡的中小世族,至少不是顶级世族。

周鲂在石亭之战立下大功后,去鄱阳当太守。

东吴时期的较偏远地区的地方官,有一定的土皇帝性质,他们的自主权很大,孙权在刚刚继位时为了拉拢江东世家大族(顾陆朱张为首),曾允许世家大族把子弟派到东吴政权的边缘地带,并默许他们把拿下的地盘纳入自己家族的势力范围。

周鲂这个江东非顶级世族靠着战功,获得了与顶级世族子弟一样的待遇,这也算是一个励志故事了,但是鄱阳毕竟是边缘地带,顶级世家大族就算要经营这里也只会把不那么重要的子弟派去,陆逊断不可能让儿子陆抗去鄱阳发展。

到这里,我们大致捋清了周处的周鲂在东吴政治格局中的生态位了:周鲂是一个个人能力很强,出身于江东世族核心区,但非顶级世族的名将。

再看除三害

理清了周处父亲周鲂的大致情况,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晋书》中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杀虎斩蛟的情节,《晋书》与《世说新语》类似就不重复了,我们重点说说《晋书》中记载的其他细节。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 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

《晋书》写作时,在介绍周鲂官职之后直接就跟上一句“处少孤”,说明周处父亲周鲂去世时,周处年龄不大,而他此时应该在鄱阳,关于这点后文还有一个证据,大家看原文:

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 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斩杀蛟龙后,听说乡亲们因为认为自己死了而庆祝,明白了乡邻们有多讨厌他。

于是“入吴”寻找陆机和陆云。

周鲂本身就是吴郡人,如果周鲂去世时,周处身在父亲老家吴郡,也就没有必要“入吴”去寻找陆机和陆云了。

介绍了江东世家大族政治生态后,大家应该已经猜到陆机和陆云的身份了,对,就是吴郡陆氏,而且还是绝对核心成员,陆机、陆云是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

《晋书》中给出周处去寻找吴郡陆机、陆云的原因是希望二者给他解惑,之所以找二陆而不找别人,是因为这二人比较“贤能”。

“贤”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它没办法量化,所以很大程度上拥有重大话语权的人说谁“贤”,谁就“贤”,陆家是江东世家大族之首,谁敢说陆机陆云不“贤”?

周处找到陆云后,说我想改过自新,给家乡做一番事业,但是以前荒唐事没少做,年龄也偏大了,还来得及吗?

大家看陆云是怎么回答周处的,还是上原文:

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古代贤人都是早晨认识到自己有错误,晚上就改正,你的前途还可以,不要为不能扬名立功而忧愁。

听起来像是一个内心矛盾的浪子向智者虚心求教,而智者给出勉励的回答,对吧?

但是如果弄清了陆家与周家各自政治生态位,大家是不是对这一切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呢?

周处找陆机陆云,真的只是为了解惑吗?

而陆云的回答真的只是勉励他吗?

如果仅仅是勉励,陆云鼓励他改正错误即可,为什么要加一句你前途尚可呢?

陆云怎么就能知道周处前途尚可?

或者说还有一种可能,陆云有办法让周处的前途“尚可”。

联系周家与陆家的关系,周处找陆云的真正原因已经呼之欲出了,大家脑海里应该已经闪过那几个字了。

对,就是拜码头。

中小世族继承人周处,因为父亲死的早,并没搞清楚世族游戏该怎么玩,在放荡形骸中虚度光阴,到了一定年龄后,周处意识到自己得继承自己老爸的政治遗产,于是得去找父亲老上司的陆家去拜码头。

举孝廉

周处找陆云去“解惑”的真实原因恐怕是在询问陆家的意见:我周处,想继续在鄱阳当官(还当陆家的鄱阳代理人),陆家认可吗?

陆云代表陆家给出了答案,可以。

这等于上层路线走通了,上层路线固然最重要,但是并不是说只有上层路线就行,按照当时传统,还得有个好故事。

这就要说的东汉、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举孝廉了。

举孝廉是察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初起因是汉武帝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中央集权,而放出了“儒家”这个“怪物”。

汉武帝其实信奉的是法家,他放出儒家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名正言顺,但是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儒家被汉武帝拔高到近乎于国教的位置后逐渐失控,儒家除了制造出王莽这个“圣人”篡位者外,还造成了另一个可怕的结果:豪族们从漫无目的地在诸子百家分散投资,转为在儒家上砸向重注,最终导致儒生与豪族合流,儒生群体成为豪族的代言人。

随着来自于地方豪族家庭的儒生掌握权力,整套官员选拔机制要开始沿着儒家那套标准制定了。

按照儒家标准。“孝”与“廉”是非常可贵的品质的,官员选拔要从符合这两种品质的人中选择。

这样的做法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却完全变了味。

“孝”与“廉”都是十分模糊的概念,“孝”的定义谁来制定,干了什么事可以被认定为“孝”,要多“孝”才能被举孝廉当官,如果两个人的行为都符合“孝”的标准,谁来认定谁更“孝”?如果两个人差不多“孝”,谁能被举孝廉当官?

这些问题都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既然没有确切的答案,那么就是地方各势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白了就是比拼谁的势力更大,因为谁的势力更大,“孝”和“廉”的最终解释权就在谁。

为了让自己更“体面”一些,世家大族们在让自己家族的子弟举孝廉时,一般会搞一个故事,既然前文提到了陆家,那么这次我们依旧举一个陆家子弟举孝廉时搞的故事,大家大致就明白举孝廉是怎么变成世家大族的统治工具的。

这个故事叫“陆绩怀橘”。

陆绩按照辈分是陆逊的族叔,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庐江太守陆康,也就是当时吴郡陆氏的族长。

袁术未称帝前,陆家与袁家是世交。

陆绩怀橘的故事十分简单:有一次,小陆绩去袁术家做客,宴会上有橘子,宴会结束,陆绩向袁术行礼告辞,怀中的三个橘子掉了下来。

袁术问陆绩,怎么走还要带着橘子呀?陆绩说这里的橘子很甜,我带回家给我妈妈吃。

袁术说,陆绩这孩子真孝顺,以后必成大器。

这件事发生后,袁术逢人便把陆绩怀橘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说陆绩以后必定有出息。

这就是陆绩怀橘的故事,大家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怪怪的,一个小孩拿了几个宴会上的橘子,说是给妈妈吃。

因为这就定义为大孝子?

如果定义为偷东西品质不好是不是也可以?

这就涉及到前文提到的“孝”的最终解释权的问题了,你认为陆绩的行为是盗窃那不好使,人家汝南袁氏的袁术认为这是“孝”,那他就是孝。

日后袁术逢人便说陆绩孝顺,日后必成大事,其实关键点也不在陆绩到底孝顺不孝顺,而是汝南袁氏愿意为吴郡陆氏子弟陆绩背书了。

吴郡陆氏本身的权势,再加上汝南袁氏的背书,陆绩应该就真能“必成大师”了。

当然了,天有不测风云,日后袁术称帝,陆康与袁术决裂,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杀了陆家一半族人,孙家与陆家血海深仇就此结下,而后孙策遇刺,掌权的孙权在拉拢江东陆家时选择陆逊为代言人,而冷落了陆绩,但这都是后话了,无论如何,世家子弟如何利用举孝廉垄断权力,这个过程在“陆绩怀橘”这个典故中已经表现的入木三分。

世族的排面

看到陆绩怀橘的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我说的,“周处除三害”也是个故事,一个世家大族为了举孝廉而搞出来的故事。

大家有没有发现,“周处除三害”虽然比“陆绩怀橘”复杂的多,但是二者都有一个共同步骤,就是得找一个“大人物”来背书。

周处除三害故事里的陆云,和陆绩怀橘故事里的袁术,都在扮演那个背书人的角色,他的出现就是在告诉世人,不管你们信不信,这个故事我是信了。

如果没有陆云点头,周处杀虎斩蛟那件事可以被解读为周处“驰骋畋猎”的一次游猎行为,从而进一步证明周处不靠谱,但是陆云一点头,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励志故事,同一件事,怎么解释都行,关键是你得有上层权力背书,因为上层权力决定了一件事的最终解释权。

但是有一说一,“陆绩怀橘”相比于“周处除三害”显得有些简单了,当事人只有陆绩和袁术。

而周处除三害则要复杂一些,还得杀虎斩蛟,哦,对了,有人可能提一个问题,如果周处在杀虎斩蛟的时候出现意外,他被老虎和蛟龙干掉了,怎么办?

答案是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有了上层人吴郡陆家的背书,底层人根本没有去质疑“周处除三害”真实性的资格。

讲故事的核心是几个关键因素是真的,其他的都可以润色。

周处除三害这个故事需要满足的条件也很简单:不管谁弄死一只老虎,然后说是周处杀的,不管谁弄死一条蟒蛇或鳄鱼,然后说是周处杀的,齐活。

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去质疑周处是不是真的斩杀了老虎和蛟龙,他们更没有办法去定义后来的周处是不是真改过自新了,吴郡陆家说他改过自新了那他就是改过自新了,吴郡陆家说周处除三害这个故事合格,符合举孝廉的标准,那周处他就能举孝廉。

陆绩怀橘和周处除三害都能举孝廉,那么一个寒门子弟既有好橘子都给老妈,又去山里打了更多老虎,去水中斩杀了更多蛟龙,他能不能举孝廉?不好意思,不能,因为“孝”的最终解释权在世家大族,“陆绩怀橘”的故事只对陆绩有用,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只对周处,有用,你想复制,不行。

至于周处为什么得搞比较难的除三害的故事,而不是像陆绩那样比较敷衍的陆绩怀橘,这得从世家大族的生态位说起:

第一,周处在世家大族中的生态位不及陆绩,所以他得搞一个更好的故事。

第二,周处早年确实干了不少荒唐事,他得讲一个能与过去彻底切割的故事来与过去做一个了解。

至于故事中的细节,有陆家的背书在,根本就不重要。

这才是隐藏着周处除三害这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小故事背后的大故事,世族们通过“孝”这个概念的模糊地带开始疯狂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扔进权力中枢,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多少寒门子弟的席位。

这个故事并不励志,它揭示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一个权力逻辑:所有的模糊地带都注定会成为权力的寻租场。

模糊地带

权力讨厌真空,如果一种权力后退,一种权力就立刻会过来填补。

任免官员是皇权的一部分,但是皇帝是不可能亲自深入民间去选拔官员的,所以这一过程依旧要通过官僚系统来完成,但官僚们在完替皇帝选拔官员的重任时,又岂会没有私心,所有选拔标准中的模糊空间,都会在一系列权力博弈后,被推到对选拔者最有利的方向上去。

察举制选择官员,因为模糊空间太大,在推出后不久便成为了地方有权势者的内部游戏,他们垄断着“孝”与“廉”的制定标准,进而让官僚选拔体系成为自己家族晋升的阶梯。

显然,相比于察举制,后来的科举制对于底层人更加友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科举制的制定标准更单一,所以地方豪强们的可操作空间更小。

要想维持一定的阶级流动性,就必须在选拔人才时采取更加明确甚至有时有些教条的标准,做这些不过是为了防止神通广大者的上下其手。

所有的模糊地带都有巨大的寻租空间,都可以成为有权势者给自己预留的后门,在现实中,如果发现普通人如果发现这种入场门槛很低很模糊,但是可能获得的收益却很高的机会,不要以为自己捡到了馅饼,你根本不知道这个模糊地带背后有多少权力,多少资源在运作。

没有资源加成的普通人唯一的优势就是肯吃苦,更有韧性,所以在做出选择时,要从一开始就选择那种标准明确,模糊地带小的选项,只有在这种选择中,你的努力,你的真才实学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模糊空间是有权势者的良药,却是普通人的深渊,如果你的手上没有资源,就要试着远离模糊地带,试着让自己记住,无论模糊空间表面多么光鲜亮丽,它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