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爆发初期,华野的主要对手是薛岳。抗战期间,薛岳的表现十分出彩,在长沙会战中消灭了不少日军。但在解放战场上遇到粟裕之后,薛岳仿佛突然不会打仗了。先是在宿北战役中完败,整编第69师两万多人被华野全歼,师长戴之奇兵败自杀。接着整编第26师也在峄县覆灭,师长马励武被华野生擒。
整编第69师和整编第26师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两个师长当中戴之奇是蒋经国的亲信,马励武担任过蒋介石的侍从副官。结果短短半年时间里这两个整编师就被华野给消灭了,戴之奇自杀,马励武被俘。蒋介石动了真怒,以“指挥无力”为由将薛岳撤职。薛岳离开山东战场后,华野的主要对手又换成了陈诚。
和薛岳这个杂牌将领不同,陈诚是蒋介石的嫡系心腹,他一上任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鲁南会战计划,妄图凭借兵力优势在临沂一带和华野决战。结果被粟裕运用瞒天过海之计,将主力从南线秘密转移到北线,在莱芜一战消灭李仙洲兵团5万多人。陈诚本想好好表现一番,结果败的比薛岳还惨。
蒋介石无奈之下,又把另一个心腹爱将顾祝同派到了山东战场。顾祝同毕业于保定军校,军事理论功底非常扎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多次交手,对我军的战术打法有一定的了解。他上任后吸取了薛岳和陈诚失败的教训,将24个整编师45万人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摆出了一个铁桶阵,密集靠拢,向前滚动。
这个阵法的弊端是每天的行进速度比较慢,但好处是不容易被分割。华野最擅长的恰恰就是迂回包抄和分割包围,这个战术打法被粟裕运用的炉火纯青,但在陈诚的铁桶阵面前,却遇到了克星,迂回和分割包围均无法施展。经过一个月的苦战,华野被迫退出鲁南。顾祝同得势不饶人,很快率部向鲁中推进。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粟裕决定发起蒙泰战役,以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一纵、三纵和十纵进攻泰安,主力则在附近埋伏,准备围点打援。泰安的整编72师不是华野三个纵队的对手,急忙向顾祝同求援。但顾祝同不为所动,根本不派兵救援,而是继续指挥三个机动兵团向鲁中腹地推进。
这样一来,粟裕围点打援的设想也落空了,虽然在泰安消灭了整编第72师的主力,但战场上的劣势并没有得到改观。面对顾祝同的铁桶阵,粟裕苦苦思索,却未能找出破敌之策。此时毛主席来电提醒:铁桶最怕重锤敲!粟裕一点就透,当即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毛主席的意思是让粟裕不要急躁,更不要分兵,而是把主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拳头,然后瞅准机会,砸在铁桶的要害上。
粟裕认为毛主席的这个打法用来破顾祝同的铁桶阵再好不过,当即主动示弱,率部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了莱芜和新泰以东地区,摆出了一副无力再战的架势。暗地里却将2纵和7纵隐蔽于莒县地区,6纵隐蔽于平邑附近,自己手握剩余6个纵队紧盯顾祝同,随时准备对他发出致命一击。
顾祝同果然上当,误以为华野撤退是迫不得已,并判断华野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惨重,已经无力再战。于是他果断命令手下三个兵团开足马力向博山和沂水一线疾进,妄图彻底切断我军的退路。这三个兵团当中,汤恩伯第一兵团行进速度最快,很快就和第二、第三兵团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第一兵团当中,又以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冲的最猛,把两翼的黄百韬和李天霞都甩在了身后。此时顾祝同的铁桶阵终于露出了破绽,粟裕决定把手中的重锤狠狠地向整编第74师砸去。但该师是国军的头号王牌,全副美械装备,火力猛,老兵也多,战斗力十分强悍。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将其吃掉,外围的40万国军一旦赶到,华野就有被敌人内外夹攻的危险。
因此尽管顾祝同的铁桶阵露出了破绽,但围歼整编第74师的决心却并不好下。最后还是陈毅拍板,给了粟裕最大的支持,称部队就是要有在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勇气。随后粟裕作出了歼敌部署,以一纵、四纵、六纵、八纵、九纵和特种兵纵队担任主攻,二纵、三纵、七纵和十纵负责阻援。
最终经过三天的激战,整编第74师被消灭,张灵甫兵败身亡。此时孟良崮外围还有40万国军,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他们不顾一切向孟良崮猛冲的话,华野要想全身而退还真有点困难。但整编第74师的覆灭给了他们极大的心理震慑,都害怕自己会步张灵甫的后尘,因此谁也没敢动,眼睁睁地看着华野打扫完战场后从容而去。
孟良崮战役开创了我军消灭国军王牌主力的先例,随着张灵甫的兵败身亡,顾祝同精心策划的鲁南会战计划也彻底破产。在这场战役当中,毛主席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对战场形势却洞若观火,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让粟裕放手去指挥的,并不干预,只是在关键时刻点拨了一下,最终成功破掉了顾祝同的铁桶阵,赢得了孟良崮战役的大胜。
反观蒋介石,自身军事能力有限,却偏要处处干涉前线将领的指挥,非要他们按照自己的部署走,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一败再败。比如淮海战役后期,杜聿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出了战场,蒋介石却在此时用飞机给他空投了一封亲笔信,命令他调头去救援黄维。结果不但没能救出黄维,还把杜聿明集团给葬送了。蒋介石和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是他最终输掉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