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03-26 05:50:5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外在、表面、现象。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

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

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

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

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

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

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

一、人各有“命”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

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这个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着呢。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

“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

“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

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这是可以证实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胜数。但所有的人指纹不同,笔迹不同,也是个性不同的旁证。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

善良的灵魂,体质未必壮健,面貌未必美好。刁恶的灵魂,体质未必羸弱,面貌未必丑陋;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

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

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二、生活境界

人并非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活在自己诠释的境界里。

阿德勒为了说明这件事,举了幼年时期的状况为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事人面对同样的幼年时期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解释。

比如说,某个人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不幸的经历,而且以后可以回避同样的状况。此时,这人心里可能会这么想:为了避免同样的不幸状况再度发生,我要努力让我的小孩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但是遭遇同样经历的另一个人可能想法又会不同:人生真不公平。为什么别人都可以过得那么顺利?既然这个世界是这样对待我,那我为什么要对别人更好,因此才有不少做父母的人对小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我小时候也曾这么辛苦过,我都撑过来了,你们也应该要这样。

第三个人可能会这么想:我小时候有这么多不幸的遭遇,不管我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

无论是哪一种,我们可以从他们采取的行动中,看出他们对他们的人生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只要不改变诠释的内容,人就不可能改变行动。

如何解释自己的幼年时期?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如何“赋予意义”,方法有很多种。不只是过去,就连当下置身的状况也是一样。

阿德勒接着说:“个体心理学就是从这方面下手,挣脱了决定论的束缚。任何经历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放任自己因为经历的冲击,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创伤,而受折磨,而应该要从经历中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

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经历决定,而是应该要通过赋予经历意义来决定自己。因此,当我们想把特定经验作为未来人生的基础时,很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意义并不是由状况决定。我们应该通过赋予状况意义来决定自己。”

阿德勒在这里使用了“决定论”这个名词。我们会把“某个原因必然归结于某件事情”这样的想法称作原因论。因此,它也是一种决定论。但是人即使经历相同的事情,也不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即使经历相同,每个人对于经历都赋予不同的意义。无论是过去的经历或当下面临的状况,每个人赋予状况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

阿德勒认为,人在回应外在的刺激与环境时,并非是机械性的回应。

比如说,我现在手里拿着杯子,当杯子离开我的手,它一定会掉下去。但人的行为并非机械性的移动,只要当事人不想做,随时可以停止动作。从高处往下跳的人和杯子不一样,他拥有往下跳的意志。

人的行为无法用原因完全说明清楚,人的自由意志会穿越种种原因,跑到最前面。

如果说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必然之中找到,那么自由意志绝对是最显而易见、最鲜明的答案。

不是别人,就是我,是我自己选择这么做,而不是因为某种原因强迫我选择。

想象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与其说我会这么做是背后有一股力量把我往前推,不如说是因为我想看清楚眼前的东西,所以自己往前迈出一步,这样的说法合适多了。

因此,就目的论的观点来说,人不是因为生气被逼得不得不大声说话,而是为了大声说话所以表现出生气的样子。不是因为内心不安不敢出门,而是因为不想出门所以表现出内心不安的样子。

先要有一个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目的,然后才开始思考达成目的的手段。

也就是说,不是生气这个情感在背后控制着我,而是我为了迫使别人照我的话去做,所以使用生气这个手段。

又或者我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所以表现出悲伤的感情。

阿德勒会使用运动的观点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或许和他小时候得过佝偻病,身体无法自由活动有关。

运动必须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朝那个目标前进。

对于身体没有任何病痛、能够自由活动的人而言,这是理所当然、不会特别注意的事,但对阿德勒来说,却并非如此了。

这个运动并不只是物理性的移动,还意味着我们应该克服现实的困难,努力朝更好的境地迈进。

以树木来说,树木不会移动,若旁边的大树挡到它,它便难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无法长得高大。

但人可以移动,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离开阴影,移动到有日照的场所。

三、众生平等

神明的大自然,对众生皆平等,所有生物能安安稳稳活下去都不简单。

为何狮子或豹子这样的猛兽不栖息在温带原始森林,而要待在热带草原呢?

缘由很简单:草原上有他们喜欢的东西——瞪羚和斑马。动物聚集在有饵食的地方是自然之理。羚羊、斑马、牛羚这类食草动物是不可能栖息在原始森林里的。

在晴天朗日光照依然微弱的密林中,没有它们喜欢吃的东西——茂密的嫩草,没草吃是活不下去的。

食草动物因食物栖息在草原,狮子和豹子等食肉动物也为了食物而聚集到那里,鬣狗群也会靠近。这就形成了一条生态链。

在这些动物当中,曾单纯地认为被誉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最强,豹子和猎豹次之,斑马和羚羊最弱。特别同情像羔羊般的羚羊,它们总是战战兢兢地流窜饮食。

而实际上,草原的状况并非如此。狮子、豹子、大象、斑马、羚羊谁都不得了。为了活下去,它们各自都在拼命地坚持着、努力着。

先说说狮子,这家伙奔跑起来速度相对较慢,要是和羚羊赛跑,绝对赢不过人家。有时候,它们无论怎么用力追赶都捉不住羚羊,只能气喘吁吁地趴在地上。当然,羚羊也了解这种情况,只要狮子不在近前,隔着四五十米的距离仍悠悠地吃草。

大概这种间隔是狮子猛然袭来也可以迅速逃脱的安全距离吧。只要保持这一距离,即使同时起跑,还是羚羊跑得快,不用担心被捕食。

羚羊一边在和风中低头吃草,一边抬头张望,似乎在问询潜藏在草丛中的狮子:“你要追过来吗?”此时此刻,狮子猛劲儿地追过来,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考虑智取。

先是几头狮子合成包围圈,一头狮子瞄准一只最羸弱的羚羊,从潜藏的草丛中一跃而出,一个劲儿地追赶,直至将其赶进狮群设定的包围圈。

尽管如此,捕获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狮子为了活下去,必须拼命搏杀。

可能很多人知道,在狮子的世界里,捕捉猎物是雌狮的工作。雄狮长着长长的鬃毛,看似了不起,实际什么事也不干,却能率先享用雌狮捕获的猎物。它只是在繁殖上满足处于发情期的雌狮。

换言之,它就像个情夫,看着很轻松。然而,情夫的位置并不好索取,雄狮必须要找到愿做赞助者的雌狮群,并战胜原有的护群雄狮。如果幸运地找到理想的雌狮群并驱逐雄狮,那以后就能悠闲度日并繁殖自己的后代。而当不上情夫的雄狮是很悲惨的。

没有群体的护佑、有时赢不过水牛或大象的,往往就是这些没当上情夫的雄狮们。

如果雄狮幸运地统治了雌狮群,就得全力地护卫领地。如果被雌狮们厌烦了,不出一年就会被抛弃。因为要为其保障饵食,雌狮们的审查是很严厉的,情夫也不能安闲无事地待着。

比狮子跑得快且能在树上上蹿下跳的豹子,身手是最敏捷的。一直以为豹子是草原上最强悍最具有实力的动物,当然它也有弱点。

豹子跑得快,动作敏捷,但独来独往,单打独斗,缺乏组织观念,没有协调性。而且总需要新鲜肉食,不接受不新鲜的肉。

相对于豹子,狮子胃纳极佳,无论是久放的肉,还是腐烂的肉,都满不在乎地大快朵颐,耐得住食物的粗糙。

就这一点儿来说,豹子是美食家,只享用可口新鲜的食物。因此,豹子必须不间断地为寻觅可口的野味而到处乱跑。

跑得快的动物和强壮的动物都有其相应的弱点,生态链通过这一点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那么在热带大草原,哪种动物最强悍呢?很多人说是水牛。确实,这种动物躯体巨大,长有锋利的犄角。哪种动物要是被它扎了,一会儿也支撑不了。

也许水牛保持强壮的原因是肉难吃,食肉动物对它没多少食欲。平时常看到其粗糙而坚硬的肚皮浸泡在污浊的泥水中,弄得浑身脏兮兮的,空腹的动物也提不起胃口来。

大象的肉好像也不怎么好吃。象鼻的能力出人预料地强,要是被它捶了,好像狮子也会被弄死。

狮子好像很少袭击大象,偶尔袭击也仅限于象仔。可能等同于人类对羊羔肉的喜欢甚于羊肉。

当然,大象也了解这些情况,故在草原上迁移时总成群结队,母象牢牢守护在象仔的外侧。

看来跑得慢的食草动物是最易被食肉动物捕获的,但肉却不好吃。大自然是这样巧妙。

在热带大草原上,肉好吃的还是羚羊、斑马等跑得快的动物。这些动物外观很漂亮,肉也很柔软。

这些肉好吃且易被瞄准的动物生得苗条又丰满、身体灵便而敏捷。这类动物头颈时常灵活转动,注意四面八方,防止被食肉动物袭击。

很少遭受袭击的水牛、鬣狗等动物脑袋只是前后晃动。

自然界确实出奇又巧妙,各种动物强的强,弱的弱,分别有优点和缺点,有喜悦和悲哀。

能安安稳稳地活下去都不得了。非洲大草原自然而严厉地教给了我们这些普通的道理。

四、众生百相

1.无知与狂妄

狂妄者往往有点才气,但无知,因无知而不能正确估量自己这一点才气。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阅历常能把它治愈。

傲慢者却多半是些毫无才气的家伙,不但无知,而且无礼,没有教养。这差不多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极难纠正。

无知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有了一点知识便自以为无所不知。

缺点并不可恶,可恶的是做了一点善事便自以为有权审判天下人。

在一切品性中,狂妄离智慧、也离虔诚最远。明明是凡身肉胎,却把自己当作神,做出一付全知全德的模样,作为一个人来说,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愚蠢和更加渎神的姿势了。

2.己所欲,勿施于人

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

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

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

即使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3.太过功利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总感到滑稽。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

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

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这样做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但那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

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身旁,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面前,一定会更觉无聊。

4.是否诚实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

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5.同情心

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就远不如禽兽,比禽兽坏无数倍。

猛兽的残暴仅限于本能,绝不会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

人残酷起来却没有边,完全和生存无关,为了龌龊的利益,为了畸形的欲望,为了变态的心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只有在人类之中,才会产生千奇百怪的酷刑,产生法西斯和恐怖主义。

6.善待动物

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这不仅是对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纯洁化的需要。

可以断定,一个虐待动物的民族,一定也不会尊重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肠一旦变冷酷,同类岂在话下。

一个对同类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动物身上,实在是最自然的事情。

同样,那些肆意虐待和残害动物的家伙,我们可以断定他们对同类也一定是冷酷的。

因此,是否善待动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动物的命运,其结果也会体现在人身上,对道德发生重大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道,救赎动物就是人类的精神自救。

7.举着爱国的尺子评判人

常常有人举着爱国的尺子评判人,但这把尺子自身也需要受到评判。

首先,爱国只是尺子之一,而且是一把较小的尺子。还有比它大的尺子,例如真理、文明、人道。

其次,大的尺子管小的尺子,大道理管小道理,唯有从人类真理和世界文明的全局出发,知道本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方可论爱国。

因此,伟大的爱国者往往是本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批评者。

那些手中只有爱国这一把尺子的人,所爱的基本上是某种狭隘的既得利益,这把尺子是专用来打一切可能威胁其私利的人的。

五、觉悟智慧

西塞罗曾这样讽刺装腔作势的人:“把一条眉毛耸上额角,把另一条眉毛挂下嘴角。”

装腔作势的人为说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而费尽心思,从而做出一桩又一桩的蠢事。

这些人看起来是那样聪明地善于保密,究其根源,是他们那些保密的东西若不隐藏在暗处,是实在拿不出手的。

有的人说话云遮雾罩,故弄玄虚。他们认为,这也许从外表看起来使人觉得他们是那样的知识渊博、富有远见。

有的人说话词藻华丽,言辞如行云流水,高谈阔论之间,天下万事尽入囊中,尽可以证明他的高明,尽管只是以外表来看;

有的人永远不看事物的本质,专事挑剔,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以标榜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这正验证了先贤的话:二种疯子,全凭诡辩来败事;还有的人鼻子朝天,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其实人们早已知道这只不过是无知的一种表现而已。

坦诚的外表下也许有一颗不坦诚的内心。这些人都违背了诚恳的内心。他们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修饰外在的聪明上。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愚蠢比自己的狂妄还多。

从头到尾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要说些什么,可他却喋喋不休地快意于与他人的分歧。这种诡辩言论,只能误人子弟。

为什么人们有那么多的教条和指责,建树比批评困难得多。一个落魄者为了维持表面的阔绰而用尽心机伪装,可这与那些以假聪明盗取财富和名誉的人比,简直过于谨慎了。

以言毁机,终不能担大任;一时外在的聪明,掩盖不了内心的愚蠢。

教育使我们建立信念,它在人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龄存在,人们由此树立最初的信念。

童年时期或真或假的观念,与我们痴迷的本性相互影响,仿佛这些观念是和我们一起来到人间的。我们应该怎样消除这谬误的源泉呢?

偏见使我们全盘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些人聪明而富有思想,深信他们所教导的正确性。

我们信任他们,要知道在我们必须得到旁人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怀、照顾我们,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不会欺骗我们。

教导者有害的说教使我们更加偏爱,由此形成千万种偏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一开始就禁止我们对灌输的言论加以思考,那么我们也不会降低对教导者的信任,甚至会加大这种信任。

如果一个人从童年起听到某些词句时就会产生恐惧而战栗,日久成了习惯,他就会产生一种欣赏这些词句就等于感受恐惧的感觉。

以致人愿意听信使他产生恐惧的人,而不信试图安慰他的人。

正因为这个道理,迷信的人强烈地需要恐惧,他的想像要求这样。

正是病人的愚昧需要,才能替奸商的草药找到销路,才能让唯利是图的骗子得到支持。

人们总是宁愿听信大开药方的巫医,也不相信那些介绍正确生活态度的人,更不愿意信赖顺其自然的从容心态。

丁俊贵

2024年3月22日

0 阅读:0

紫易觉悟兴时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