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点师傅手里的面团被揉成了各种造型,胖乎乎的老虎,圆滚滚的小兔子,软绵绵的小鸡仔,这些小动物好像能跳出来跟我玩耍,广饶街道锦湖社区的花馍工坊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胡太丽总是说她手里的面团有生命,每一次揉捏都能让这团白面活过来,变成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或者精致的花朵,这些作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从一开始接触花馍制作时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娴熟自如,胡太丽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面团对话,有时候面团也会给她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某次无意间的捏压竟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纹路。
工坊里的面点师傅们每天都在研究新的制作方法,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灵感就能激发出新的创意,比如把红枣切成薄片贴在花馍上做装饰,既好看又增添了自然的甜味。
面团在师傅们的手中仿佛有了魔力,揉一揉变成了熊猫的耳朵,捏一捏成了凤凰的尾巴,剪一剪就是栩栩如生的树叶,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其实需要极强的手感和经验。
为了学习最正宗的花馍技艺,胡太丽带着团队专门去胶东地区取经,那里的面点师傅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和面的温度到揉面的力道,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指导。
面团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造型的效果,太软了容易变形,太硬了又不好塑造,找到这个完美的平衡点需要反复练习和摸索,团队的每个人都在不断调整和适应。
花馍不仅要好看还要好吃,团队在制作过程中特别注意控制面团的发酵时间,既要保证造型不会走样,又要让成品口感松软可口,这个技术要点是师傅们反复强调的。
制作花馍最考验耐心的是细节处理,有时候一个小动物的眼睛可能要反复调整好几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才能做出让人惊喜的作品。
每一个花馍都承载着特定的寓意,比如龙凤花馍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幸福美满,寿桃花馍代表着长辈的福寿安康,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在面点师傅们的手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工坊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有的客人专门要求制作具有纪念意义的花馍,比如宝宝满月要做的小动物系列,或者老人过大寿要做的福禄寿花馍,每一份作品都倾注了师傅们的心意。
面点师傅们会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花馍的风格,婚礼用的要喜庆热闹,生日用的要活泼可爱,乔迁用的要富贵吉祥,这种灵活变通的能力也是团队引以为傲的。
通过参加各种面点比赛,胡太丽和团队不断学习新技术,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让花馍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工坊里不时会有附近的居民带着孩子来学习制作花馍,看着孩子们捏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造型,师傅们总是很欣慰,觉得这门手艺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随着订单的增多,工坊也在考虑如何在保持手工制作特色的同时提高效率,比如设计了一些基础模具来辅助制作,但最精细的部分还是需要全手工完成。
年轻人特别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工坊的作品,这些精美的花馍照片引来了不少关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门传统手艺的魅力。
面点师傅们经常会创作一些新的花馍造型,有时候灵感来自生活中的小细节,有时候是来自客人的特殊要求,这种创新让花馍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