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白茶工艺简单的人大概从来没有在福建的山坡上见过春日里茶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常年和茶树打交道的手掌上布满老茧,在采摘的间隙里还要不停地抬头看天,生怕突如其来的阴雨会打乱所有的工序。
清晨五点多的茶园里总是雾气缭绕,老茶农们说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水分最足,采下来的茶芽还带着露水,这种天然的水分能让茶叶在萎凋的时候保持最佳状态,但前提是当天的太阳要好,茶农们在采摘的时候就得赌上一把,赌那天的阳光到底够不够温柔。
白茶的萎凋过程看起来就是把茶叶摊开晾着,但实际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去翻动一下,手掌轻轻地托起茶叶,感受叶片的软硬程度,这种手感只能靠经验来积累,新手总是容易把握不好力度,一不小心就把嫩叶给碰坏了。
茶农们都说白茶最难的地方在于看天吃饭,遇到连续阴雨天的时候,整个茶园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采摘下来的茶叶只能在室内萎凋,但室内萎凋的茶叶就少了那种阳光的气息,茶汤喝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白茶的干燥过程考验的是制茶师傅的耐心,温度稍微高一点点,茶叶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茶农们都说,做白茶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得时时刻刻盯着,一眼都不能离开。
茶园里的老师傅总喜欢用手捏一捏茶叶,说这样能感受到茶叶的含水量,但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就像厨师炒菜的火候一样,只能靠一次次的实践去体会,去摸索。
有时候遇到特别好的茶青,老师傅们会格外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好茶给毁了,他们说做白茶最怕的就是有杂念,心不静的时候容易出错,所以制茶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
白茶的原料挑选也是门学问,不同品种的茶树产出的茶叶品质差异很大,即便是同一棵茶树,采摘的位置不同,茶叶的口感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制茶师傅们说,好的白茶一定要用最好的原料,因为白茶的工艺相对简单,茶叶本身的品质决定了最终的成品会是什么样子,这就好比厨师做菜,原料不好,再好的厨艺也难以施展。
白茶的存储环境也很讲究,温度和湿度都得控制好,有的茶农专门建了茶仓,里面安装了温湿度监控设备,就是为了让白茶能够在最好的环境下慢慢转化。
现在做白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老一辈的制茶师傅都很担心这门手艺会后继无人,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赚快钱,很少有人愿意花十年时间去学习制茶。
有些茶企开始尝试用机器来替代人工,但机器做出来的白茶总是缺少了一些韵味,老师傅们说,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的经验和感觉,白茶的精髓就在于那些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小技巧。
制茶师傅们都说,做白茶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能沉得住气,因为每一片茶叶都有它自己的个性,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