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兼作家梁冬说过一件事。
他和朋友去拜访蔡志忠老师,临别时,蔡志忠老师送给他朋友一幅画。
送画时,蔡志忠老师说:
“送你画之前,我不欠你,送你画之后,你也不欠我。”
各不相欠,顺其自然,心里没有负担,人自然就拥有了自在的状态。
语言自在语言自在,就是不与他人拧着来。
人都有人性的通病,自己说的话总是对的,别人说的再好,也能挑出毛病来。
除非是对方在地位、职位、声誉等方面高过自己,自己就不敢语言对抗了,或者说就觉得人家说的是对的。
毕竟人家成功了。
就像同样一句话,马云说出来和普通职员说出来的效果绝对不一样。
除此情况,我们都爱用“但是”来否定别人的观点或话中的漏洞。
一位大学教授请了一位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学者给学生们上一节课。
课后,学者走了,教授问学生们的收获。
学生甲说:
“他对业界的专业知识掌握的很是透彻,但是,我总觉得他给我们讲的一些实际情况,有点不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况。”
学生乙说:
“他讲的实际情况和案例挺好的,能让我们提前了解走上社会的残酷和竞争,好提前做好准备。
但是,他的专业理论要差一点。”
学生丙说:
“他吧,讲的还行,就是表达时不怎么顺畅……”
教授让全班学生发了言,只有一位学生只说了自己的收获,没有给学者提意见。
后来,这位学生也成了一名出色的学者,且基本上没有人嫉妒、排挤他,他周围人都很喜欢他。
语言自在,不对抗他人,不单单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叫自在。
有一位王子老以为自己是只狐狸,只是长了人的样子。
国王请了无数位心理医生和教育家,都无法让王子恢复正常。
有一天,来了一位高人,高人要价不菲,但承诺一定让王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且当好生活赋予他的角色。
高人见到王子后,说自己也是一只狐狸。
他和王子一起欢笑,一起玩乐,一起悲伤,一起笑话人类……
慢慢地,高人让王子知道:
“咱们是狐狸,无奈长了一副人的模样,此生最好按人的方式去生活,只要我们心里知道自己是狐狸就行。”
后来,王子也弄不清楚自己是长得像人的狐狸,还是狐狸就该如此做了。
最终,王子适应了王子的生活,做了他该做的角色扮演。
故事荒诞,但道理深刻。
“我和你一样”,可以让对方把自己视为知己。
知己,之所以是人际关系的奢侈品,是因为知己太难得。
如果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不拧巴,自己舒服,别人也愿意跟随,那他一定也是个会自在生活的人。
思维自在一位主持人在采访之前,会做各种准备工作:翻阅资料、回看视频、多方了解……
梁冬讲过一次采访。
采访前,他得了重感冒,没有为明天的访谈做准备。
叫到对方后,他不怎么发问,对方为了避免冷场和尴尬,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说了自己的见解。
让梁冬的采访取得了比以往还好的效果。
因为对一个外行来说,可能再好的发问都不如内行主动说的更专业。
慢半拍,迟一些,自己自在学习,别人也自己发挥。
结语自在的前提,是不妨碍他人,也不让自己难堪。
如果一个人吃完饭后爱掰筷子,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惯性。
到朋友家吃饭,突然“咔嚓”一声,筷子断了,朋友家人都看向你,你作何感想?
自在,不是远离尘嚣,而是内心的宁静与坦然,说话做事,自己不纠结,不拧巴,不对抗,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我是红苓,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