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在《梁冬说庄子》中说:
“我们往往被自己所喜欢的那个社会角色统治了所有思想。
……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站在化了妆的,已经被各种社会关系捆绑的角色里面,去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底应该怎么活?怎么做自己?
电影《哪吒》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哪吒敢说敢做,一不满意就要致对方于死地。
他的这种性格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青少年。
“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来!”
多么勇敢!多么豪迈!多么热血沸腾!
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看完影片后,一个孩子给父亲说:
“爸爸,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不写作业了?”
“为什么?”
“我命由我不由老师,我的同学都这么说。”
父亲看着孩子说,认真严肃地回答说:
“影片中有只土拨鼠,以为打过了睡着的哪吒,你觉得这只土拨鼠的行为算什么?”
“自不量力。”
“那你们不写作业呢?”
“也是自不量力。”
“不”,爸爸说:“如果你们不写作业,你们连自不量力都称不上,你们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
哪吒敢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因为他有本事。能打过对方,你们有吗?
哪吒敢说‘我踏出一条路’,是因为他即便没有踏出路来,他有神仙师父帮着,有天生的魔丸神功护着,你们除了平凡的父母,还有什么?”
孩子听后若有所思。
普普通通的的我们,即使做到像申公豹一样的努力,都可能活成了土拨鼠的样子,如果这样,又有资格去对抗谁?
勇气需要能力做基础,效仿或蛮力不值一提;
勇气需要与环境和合,否则就是别人的笑柄;
勇气是一种选择,别误认为它是你的天赋。
哪吒之所以被大家喜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做了自己。
但,即使哪吒,他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
他不喜欢没有朋友的自己,他喜欢帮助大家,他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和母亲拥抱……
所以,他把和他一起玩的敖丙视为知己,视为最好的朋友。
同样,灵珠敖丙也戴着“面具”。
敖丙是灵珠转世,他聪明、有本事、有颜值,可听话的他一直按照着父亲和师傅的意愿行事。
他做着师傅的“好徒弟”,父亲的“好儿子”,但他却羡慕哪吒的自由和勇气。
当他听到哪吒说:“我想试试”时,他放大了瞳孔,他心有所思地随着父亲和哪吒告别了。
父亲看出了他的心事,让他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大部分普通的我们,很难做哪吒的不知“天高地厚”,也很难有敖丙的勇气和运气,或许,我们还要戴着一张张的“面具”,但,我们可以在能摘下面具的那一刻做自己。
在遵循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如果能一直保持勤奋,有学习欲、勇敢面对变化,成才得失别太在意,或许,理想的自己会变成现实,毕竟,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也是在做自己。
人和妖的区别:不在外形在内心无量仙翁说:
“要不是妖比你们努力,我至于这么大的周折来做这些吗?”
无量仙翁为了维护自己所在的“教”的正宗性,他用尽一切手段阻止“妖”的努力和修炼,不让“妖”取代“人”和“神”的位置。
但,让人感到好笑的是,他手下的两个得力助手都是“妖”修炼成的。
看来,无量仙翁在要求别人遵守规则的时候却把自己置于规则之外。
其实,人和“妖”的区别不在外形,全看内心和行为。
妖不等于坏,人不等于好。
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那些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的过于复杂。
别把自己想得太好,别把别人想得太坏。
结语哪吒从最初的顽童,到后来的英雄,到再后来真的踏出一条路来。
他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成长当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需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迎接新的变化,遇上最好的自己。
我是红苓,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