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三杨”吗?这指的是明初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大臣。他们是当时明朝内阁的重要成员,也是明初政治的中流砥柱。
其中,杨溥是“三杨”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入阁时间最晚,但政绩丰硕,被后人誉为“南杨”。那么这位“南杨”杨溥究竟是何许人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明初权倾朝野的大臣杨溥的故事。
正人君子,两朝忠良杨溥生于明初,当时正值明朝取代元朝基业初建。杨溥少时聪慧过人,曾亲至县衙替父请求,就连县令也看出他必成大器。长大后,杨溥深通经史,有文采学问。
建文时,杨溥还不满三十,便高中第二甲进士,与榜首杨荣齐名,都任翰林院编修。
谁知这官场生涯才起步,便遭遇靖难之变的风云突变。建文帝败走,杨荣巧遇朱棣而得宠幸。杨溥则避祸南京,不事迎合,沉默以对。
永乐年间,杨溥被点拨至东宫,担任太子读书先生。这原本是机缘,却也可能是朱棣的试探。杨溥不辱使命,以诚心辅导太子,并以身作则,树立模范。
有次太子读张释之直谏汉文帝之事,杨溥便频频引述汉文帝宽厚待臣的典故,启发太子仁政本源,不止看重臣才,更当修君德。太子受教匪浅,杨溥不负重托。
可以想见,杨溥必定用心授业,言传身教,以至深深影响太子思想品行。后来太子即位成明仁宗,开创仁政盛世,杨溥功不可没。
建文时杨荣得势,杨溥蜗居翰林,永乐后杨荣进阁,杨溥教太子,两人都为明朝贡献良多。
可惜时运不济,杨溥不幸遭遇十年牢狱之灾。
十年牢狱,一朝掌阁永乐十二年,明成祖朱棣率领十万大军北伐归来,太子朱高炽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北上迎接,却因为道路不通等原因致使队伍行进缓慢,最终在南京城门迎驾仪式上姗姗来迟。
此时,汉王朱高煦趁机对朱棣进谗言,说太子不把父皇放在眼里。朱棣性急,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太子府的所有官员一并囚禁起来,其中就包括东宫侍讲学士杨溥。
杨溥对此事并不知情,还在太子府内伺候朱高炽准备迎驾之事。直到锦衣卫冲进东宫,将杨溥五花大绑带走,他还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等被押解到锦衣卫司的黑牢里,杨溥这才明白,太子接驾迟到,给汉王可乘之机,让朱棣误会太子不把他放在眼里,于是一怒之下囚禁起所有东宫官员以示惩戒。
锦衣卫司的黑牢阴暗恐怖,充满了各种骇人听闻的刑具。杨溥被投入这个鬼门关,心中极为绝望。他料想朱棣此番必定会废黜太子,自己这个东宫旧臣也难逃一死。
然而让杨溥意外的是,锦衣卫对他并未严刑拷打,反而给他吃喝无忧,对他比较宽容。
经过最初的惊恐,杨溥渐渐平静下来。他发现朱棣似乎有意保他性命,很可能是觉得他属诚实直谏之辈,不宜过分责罚。
杨溥遂打起精神来,要在这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好好度过余生。狱中十年之间,杨溥览读经史百家之书,勤勉刻苦,将许多典籍几乎过了个遍。
他靠着这许多典籍度日,也算是熬过了这最艰难的岁月。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归途中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宣宗。宣宗登基后,立即释放杨溥等人,任命杨溥为翰林学士。
明实录记载,宣宗对杨溥说:"你能在牢狱中苦读十年,我很欣赏你的志向。我留你在身边,是想多借助你的智谋,广泛了解民情,以助我治理天下。你有什么良策,尽可以直言进谏。"
弘治元年,宣宗手授杨溥内阁的阁印,以示极大的信任。此后,杨溥多次向宣宗进献治国之策,宣宗都十分赞同。杨溥辅助宣宗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功不可没。
他十年的牢狱生涯,似乎成了他人生历练的一段宝贵资历,使他在出狱后更加成熟稳重、清高内敛。
老臣入阁,“三杨”盛世明宣宗登基之初,内阁已有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四人。不久,杨溥也受邀入阁。历经十年狱中磨难,杨溥性格更加稳重谨慎。
明仁宗驾崩前,曾命杨溥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同为托孤大臣。
太皇太后召见杨溥时还特意感慨,仁宗活着常常赞赏你的忠诚,想不到你能从狱中活着出来。太后与杨溥也是纷纷感慨落泪。
进入内阁后,杨溥不争不抢,与杨士奇、杨荣保持和谐相处。
几年后,黄淮致仕,金幼孜去世。此时内阁中只剩三杨,由杨士奇任首辅。三人分工明确,性格互补,杨士奇稳重持重,处理政务严谨负责,杨荣精明强干,擅长军国大事,杨溥谨慎稳健,衡量事物周全考虑后再行。
杨溥处事低调谦逊,从不摆架子。即使当上首辅,见到小官员也毕恭毕敬,从不傲气。他时常穿墙根而行,即使地上积水也绕行不过。
有次儿子来京述职,杨溥询问路过哪县官声誉好。儿子却说某县令接待不周。杨溥立即提拔这县令做知府,后又升为布政使。这位县令日后在杨溥坟前痛哭,感激他的识人之明。
三杨各显神通,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达到仁宣之治的鼎盛局面。杨士奇处理朝政严谨,杨荣整饬军备有方,杨溥衡量人才谨慎,三人相互支持,各尽其能。
后人评价三杨是明朝开国以来最杰出的宰相集团,大明王朝的辉煌鼎盛,有赖于三杨的协作配合与贤明领导。
大明残阳,老骥难支明宣宗英年早逝,托孤只得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幼主倚老,故丞相杨士奇等三杨辅政。
英宗虽幼于位,志向却不小,渴慕太祖太宗功业。
太后在世时,朝中尚称太平。太后临终嘱咐杨氏等辅佐幼主,三杨诚惶诚恐,竭尽全力支持朝政。太后崩后,英宗漸长,渐生骄矜。英宗深恶病弱之母持朝许久,心生叛逆。
英宗暗中结交心腹,排斥三杨势力。杨氏年老力衰,权势渐失。皇帝用人唯新弃旧,重王振等宦官。
杨士奇见势不妙,屡请退休。王振等趁势整肃,杨士奇遭调离朝堂,不久病故。大学士杨溥独撑大局,深感乏术。王振专横跋扈,敛财残民,腐败公开,朝政日非。
杨溥屡请退休,皆为英宗所挽留。杨溥不忍心弃国家大业于不顾,只能硬撑朝堂。英宗晚年昏庸,政事全委王振。
杨溥目睹国殇家败,百废待举,却无力回天。杨溥垂老之年,感慨良多,欲言又止,终抱憾而终。大明国运已见残阳,杨溥老泪难掩悲凉心情。
结语杨溥的人生充满悲情,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杨溥的一生的经历也为他披上了悲情的色彩。
杨溥是“三杨”中入阁最晚的,也是最后一个去世的,同时,他也是最悲情的人物。因为看到了大明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虽是残阳余晖,也曾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