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精粹观古今之变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七十七)

杖游说历史 2024-07-11 20:33:46

辽宁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一)

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内七大博物馆之一,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的文物问题达11.2万(套)件,其中:“鸭形玻璃注”、《仲尼梦奠贴》、《草书千字文》、《簪花仕女图》、《洛神赋图》、《万岁通天帖》、《夏景山口待渡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玉猪龙”。为大家熟知的辽博镇馆之宝。一、鸭形琉璃注 鸭形玻璃注长205毫米,腹径52毫米,是当时从 罗马 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此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器表梢闪淡绿色,半透明,体横长。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放得稳,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这只 玻璃注出土于 辽宁 朝阳 北票 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现藏于 辽宁 省博物馆。

玻璃注出土于辽宁朝阳北票 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现藏于辽博

《荀子•宥坐》记载,欹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其功用相当于今人“座右铭”。1965年9月在发掘 北票 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 辽宁 省博物馆的 “镇馆之宝”。 这件鸭形玻璃注的用途相当于 中国 古代的欹器,鸭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时,器身不稳。用时,将水由鸭嘴注入,当鸭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时,前后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稳。 北京 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着一对铜质鎏金欹器,为1895年“光绪御制”,其用途和构造原理与鸭形玻璃注类似。

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如此奇特而罕见的动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全世界为数不多。 经文物及历史专家研究推测,这件鸭形玻璃注应该是产于今叙利亚至 地中海 沿岸一带的古 罗马 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的。那时进口玻璃器,尤其是鸭形玻璃注这样精美产品的进口数量是有限的,故被统治者视若珍宝,秘不示人。众所周知,玻璃器易碎不便保存,从 罗马 帝国万里迢迢运到辽西,掩埋入穴1500余年仅表面浸蚀,保存如此完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是研究草原 丝绸之路 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仲尼梦奠巾 《仲尼梦奠帖》,又名《梦奠帖》卷,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国宝级文物, 中国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 辽宁 省博物馆。此帖纵255毫米,横336毫米,纸本行书,共七十八字,无款印,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该帖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通篇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欧氏现存流传4件墨迹之一,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为目前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作品。该件作品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颇得二王风气,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宝。《仲尼梦奠帖》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属稀世之珍。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艺名帖之一。

仲尼梦奠帖(局部)纸本 楷书纵26.5厘米,横34厘米 《仲尼梦奠帖》,唐代,欧阳询,纸本墨笔,手卷,贴文纵25.5厘米,横33.6厘米, 辽宁 省博物馆藏。 释文: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乾隆题引首:真迹无疑。

向已论梦,此文不复赘言。乾隆丁巳孟冬,御笔。下钤“乾隆”白文连珠印。

高士厅跋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辽宁 省博物馆藏

欧阳询传世墨迹中,多数为碑拓,墨迹绝少,而《仲尼梦奠帖》在欧氏仅存的四件墨迹作品中,又最为典型。碑拓经过两次再创造(墨迹上碑镌刻及再从碑上拓下来),其原貌势必要有所变动,甚至风韵锐减。所以,人们学习书法,多以墨迹作为临摹本,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对于研习欧阳询书法的人,也都想亲眼看看他的真迹,只有《仲尼梦奠帖》才能从心理上满足这些人的要求。

三、草书千字文 该帖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11.72米、宽0.35米的整幅描金 云龙 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此作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全篇浩浩荡荡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贯彻始终是其吸引欣赏者目光的重要因素,正如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的阐释那般:“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此作为长卷,在上面书写草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为何如此说?缘于书法的表现维度是自上而下的,特别是草书,一些率性之笔,往往是在纵向空间中产生的,而横向展开的空间毕竟很有限。

高清复制

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号”、“帝”、“也”等字末笔的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同时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也许,他是从黄庭坚草书中得到了启示。黄氏草书错落有致、风度翩翩。其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极善运用线条的入侵与穿插,使某些字跨区域而行,侵入到其他字的线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章法的呈现不再止于单行、单列,而是予人以“乱石铺街”之美感。赵佶此作中这种入侵的表达方式.可谓得黄氏精髓:初看怪异,再看惊绝,三看大称其妙。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出赵佶创作时的“放”态:对于笔画,在保证线质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此作作于描金 云龙 纸上,由于纸面光洁,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由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而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这或许就是一味追求气势而丧失的那一部分美感的表现。如此作中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有放纵,同时又能收擒,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毕竟,含蓄更能逗引欣赏者的审美情绪。

“牵连”作为上下字连贯的枢纽,是草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善写大草的书家,对牵连的把握是很奇妙的:时而粗如主笔,时而细如游丝;时而竖直拉下,有飞流直下之气势;时而倾斜拉扯,有屈铁盘钢之韧性。从此卷可以看出,赵佶善于运用斜向拉扯的牵连方式。这一方面表现了其自信的书写状态:如怒猊抉石,势不可遏,沉着痛快,激越奔放;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牵连方式的处理上缺少变通,斜向线条多了,通篇也就显得芜杂、雷同、单调。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为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他在位25年,“靖康之难”后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工。于书法方面,其最大成就在于独创“瘦金体”,成为后世学书者仰望的对象。

四、簪花仕女图 周昉(西元8世纪-9世纪初),唐代著名画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 陕西 西安 )人,生卒年不详。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长卷规格:纵460毫米,横1800毫米。

《簪花仕女图》取材于宫中妇女的日常生活 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左起第一位仕女因为有摇头摆尾、深通人意的小狗在其右侧,作为逗引小狗作戏的她,侧身玉立,上身向右倾斜,右手无意识地摆向前侧,左手执拂子向前伸向小狗,接养右侧的是一位婷婷玉立披白色纱衣的仕女,她漫不经心地举养右手,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子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闷热气候的沉重之感。她左手从纱衫的侧而伸出,似乎在向背着她作戏的小狗打着招呼。

接着就是右后方侧立着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她闲静自然。侍女的右前方也相当于她的左侧之处,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左手从发髻上取下金钗朝右边移去,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从远处姗姗而来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她双手紧操着薄纱,掩着帔子,紧束着宽大的衣服,作向前迈步的姿势。最后一位仕女右手举着一只蝴蝶,左手提着帔子,要迎接从后而向她跑过来的小狗,她上身往前微倾,头往右微侧,在丰韵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

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观者可以发现画面左起第二个妇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安排的。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她是画家为了扩展观者的视野、开拓空间,而刻意安排在较远的地方,并不是因为身份的关系“近大远小”与按身份安排人物比例两种构图方法同时出现在一张画面上的。

逗犬

仕女头戴折枝花,着朱色长裙,侧身右倾,手持带拂尘,眼望左下角的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的宠物狗,小狗吐着红色小舌,尾巴欢快的摇摆,一幅憨态可掬的模样。

弄衣

仕女身着朱色抹胸及地长裙,披轻薄微透的衣裳,似乎嫌天气闷热,手指轻轻的整理领口,神态怡然自得。为避免人物姿态单调,画家将仕女另一只手向前微抬,因此,人物的的形态更加灵活生动了。

持蝶

仕女发髻高耸,头戴芙蓉花,身着绘有鸳鸯图案的长裙,右手持一只白色蝴蝶,她的眉眼上扬似是带着笑意,回眸看向朝她奔跑过来的小狗。卷尾仕女的姿态与卷首的逗狗仕女相呼应,使画面完整又富有韵律美。 《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这种仕女画风格在当时画坛上颇为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唐末乃至以后各朝代的仕女画坛和佛教艺术。此卷曾经南宋内府收藏,南宋末归贾似道所有,元、明间流传无考,清初为梁清标、安岐收藏,后入清内府。

0 阅读:4

杖游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