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规范化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AD 公司自白手起家以来,经过了创业期和发展期,步入了成熟期。许总非常希望公司的管理从经验化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从一家五百强企业请来了一位职业经理人林先生担任常务副总,大力推行管理规范化。不到三个月,新任林总就发布了两项管理措施。
第一,财务部新规定:所有发生的差旅费用必须在两周之内报销完毕否则就予以作废;第二,人力资源部任经理负责督促各部门经理,每个月月初和月末必须要填写本月工作考核表以及下个月的计划表。
这天,销售员王丽就拿着一个月前的差旅费到财务科报销。
财务部柴经理:“公司出了新规定,两周以内的发票可以报销,逾期就不子报销,你们销售部应该早就接到通知了吧。”
王丽:“通知接到了,不过我最近经常出差,一周左右才回来一次,在公司也待不了一两天就又出差了,上次回来就忙忘了,不好意思,能不能网开一面,下不为例。”
“不行,公司三令五申,规范报销制度,我如果给你报了,会扣我的钱。
一时间搞得气氛很紧张……
这天,又到了人力资源部该收月度表单的时间了。
刘厂长:“赵经理,你的表按时交了吗?我怎么好像不太会呢。”
设计部赵经理:“我也不会填,上次通知的邮件里有个模板样式,我看和我们的工作内客对不上号。”
“那你是怎么填的呢?交了没?”
“随便填了填,反正人力资源部又不知道我们具体要做哪些工作。”
“呵呵,你真有办法。我不打算交,除非许总来找我。”
这个案例大家不陌生,在《关于管理的5个基本认知》一文开头已经有过展示。
有了正确的制度却无法执行,到底是谁的错呢?
原因是,人们往往是“以已度人”的,就是以自己的想法、能力和经验去要求别人。财务部觉得填报销单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人力资源部认为填写表格也是很轻松的,事实上对于其他部门的人员都是有挑战性的。
想当然地以为别人应该理解、应该愿意、应该会做,这是要不得的。不合理的期待是痛苦的根源。
目前很多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从专业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销售业绩突出者提拔为销售经理,技术能力突出者提拔为技术部或生产部经理,这些管理者原本都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而非“通才”,他们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技能还有待提高。
心理学中有个“光圈效应”(也叫晕轮效应),即一个人有某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时,这种印象很容易被放大,以为其他方面也很优秀。管理者不可对下属或同事,乃至领导存在这种心理误区,这叫做“想当然”。
我们知道一名会计必须经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一名锅炉工必须经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但是我们对管理者这么重要的岗位却希望他们能“自发成长”,我们很少考虑到,这些人才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是需要帮助的。
按照公司的会议制度,凡周例会迟到者一律罚款50元,这一天,会议的记录员人事专员小朱居然开会也迟到了。一问之下,原来小朱因为刚才处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临时状况才迟到的,那你认为小朱该不该罚呢?
认为要罚的人,是看重“事”的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保证把事做好,没有任何理由。
认为不该罚的人,觉得小朱也是为了工作才迟到。如果罚了,只怕小朱不服。这是看重“人”的人。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各有支持者。
对错其实没有定论,都是每家企业自己定的规矩。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与您的意见不同的管理者一定有,有人看重“事”的因素,有人看重“人”的因素。
如果选择了小朱被罚,你的做法会是以下两项中的哪一种?
第一,会议上宣布小朱迟到,罚款50元;
第二,宣布小朱迟到,罚款50元,并在会议上说明必须罚的理由,并在会后找小朱沟通。
相比而言,你基本上会选择后者。但这仅仅是你认为理论上应该这么做,实际中未必会这么不厌其烦。这就是“知道”和“做到”的差距。为什么会没有“做到”呢,其实还是不重视,觉得没必要。就像你知道戒烟很重要,但还是戒不了一样。
如果你真的会做第二项,说明你是个外向型的管理者(这里的外向型非指个人性格,而是工作风格),否则,你就是个内向型管理者。
按照以上两种分类,我们可以归纳出四种人。
第一,注重“事”又外向者。董事长多属于这一类,他们斗志旺盛,目标感强,行动力强,在关注目标的时候,他们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他们并不是待人无情,其实他们对自己也是这样的,因为他们认为所谓的个人情绪在目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也许他们是先有这些特质,才能成为董事长。
第二,注重“事”又内向者。财务和技术人员多属于这一类,他们对设备、产品、图纸、数据比较敏感,喜欢研究专业,但不善与人交流。
第三,注重“人”又外向者,销售员多属于这一类,他们擅长沟通,懂得察言观色,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在小事上善于变通让步。
第四,注重“人”又内向者,后勤人员多属于这一类,他们做事细心、耐心,对于一大堆数据表单不厌其烦。他们性情温和,人际关系不错,工作上的配合度较高。
这四种人,缺哪一种可以呢?
没有了第一种人,公司就缺了灵魂。
没有了第二种人,公司就缺了头脑。
没有了第三种人,公司就缺了喉舌。
没有了第四种人,公司就缺了手脚。
案例 |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大臣们劝泰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秦昭王觉得有理,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想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狸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可是刚到秦国,孟尝君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袭,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袭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表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了秦昭王放弃杀孟尝君的念头,送他回齐国。孟尝君料定秦王必会后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泰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有用处。《易经》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黑夜和白天互为阴阳,只有白天没有黑夜是不行的,月缺和月圆互为阴阳,只有月圆没有月缺是不行的,世上之事都逃不出此理。
用在企业中,下属和上司互为阴阳;生产和销售互为阴阳;内向和外向的人互为阴阳;注重“事”和注重“人”的人互为阴阳。所以管理者只要掌握了这个特点,就能以包容的心看待别人,使各种人才各司其职,各展其能。
用一名员工,最重要的是发挥他的长处,而不是总在纠正他的短处,因为人无完人。
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是垃圾还是资源,在于用他的人。
企业感觉到招人、留人经常遇到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大部分企业并不需要特别优秀的人才,企业要做的是建好系统,“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走”,只有靠系统。系统能使“阴阳平衡”,让每个人发挥各自的特长,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企业不需要完美的个人,而需要完美的团队。
三“投入聆听”的魅力要做到用人所长、优势互补,道理很容易说,做起来真是不容易。
尤其是特别优秀的人(包括自认为很优秀的人)要放下身段,和其他人平等对话,做起来更不容易。
一个能干的领导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缺乏耐心。
在一次课程上,笔者说很多管理者在进行工作沟通时常常说一句话“你先听我讲完!”,课讲到这儿,一位董事长立刻举手发言:
“老师,我就常对下属说这句话,我认为他们说得都不对,所以我要先讲。”
笔者接着问:“那下属的反应如何?
“他们就只能听。”
“以后呢?”
“以后他们就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这是你要的结果吗?”
“当然不是。”
领导们还有一种常见的句式是:“你说的我都知道了,不过我认为……”
在不了解别人要说的意思时,就自己做了判断,抢过别人的话头,把自己要说的话像机关枪一样“扫射”完。这种感觉是比较爽的,问题是后面的工作就比较难做了。
很多上司都看不惯下属笨手笨脚把事情搞糟,就干脆直接抢过来自己做。
现在能明白了,为什么《西游记》中是唐僧当师傅,《三国演义》中是刘备做主公,《水浒传》中是宋江坐头把交椅。因为自己不能干,所以下属都能干,如果孙悟空做了师傅,唐僧还能做得了徒弟吗?
有人说:我也听了,但是对方说的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所以我干脆不让他说了。
其实很多人都是“假装在听”,这时的内心活动其实是这样的:
第一种:不管你说什么,等你说完,我就要开始说我原来计划好的内容了。
第二种:不管怎么样,我今天的目的就是说服你。
第三种:让我考虑一下怎么反驳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后面你所说的我先不听了。
如果对话的双方都是如上所想,那么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此造成了双方沟通的障碍,导致了团队无法良好协作。
因此,学会投入聆听,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而“投入聆听”是国际教练协会IAC教练精萃之精萃三。
“投入聆听”达成的效果是双方能够更轻松地沟通,对方都会觉得被理解和被接纳。在这样的氛围中,下属可以畅所欲言,其他部门友好而不对立。
“投入聆听”通常可以有以下表现:
在必要的时候保持沉默,不打断对方,让对方把话讲完,尤其是当对方表达的观点让听者不认同的时候。
在对方思考如何表达观点的时候,尽量留出一点沉默的时间,以免打乱对方的思绪,让对方的表达不受干扰。
察觉对方话语中真实的意思,而不是只听表面文字,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并把自己作出的理解与对方确认,以达成真正的共识。
我们仍回到本文开头的案例。
案例 | 规范化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这天,又到了人力资源部该收月度表单的时间了。
刘厂长:“赵经理,你的表按时交了吗?我怎么好像不太会呢。”
设计部赵经理:“我也不会填,上次通知的邮件里有个模板样式,我看和我们的工作内客对不上号。”
“那你是怎么填的呢?交了没?”
“随便填了填,反正人力资源部又不知道我们具体要做哪些工作。”
“呵呵,你真有办法。我不打算交,除非许总来找我。”
刘厂长拒绝上交计划表。按照前面内容所说的,我们首先不能以已度人,其次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要承认每个人各有优势,最后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合作。
如果许总强制要求刘厂长交表,那么会收到一份和赵经理一样的“假表单”,如果许总每一张表都要仔细辨别,这显然不是许总该做的工作。
因此,许总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刘厂长和赵经理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用“假装在听”的方法当然无效,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听。
许总:“赵经理、刘厂长,二位对公司要求的每月交表单有什么困难吗?”
刘厂长:“我觉得每月交表没必要,我们本身的工作就很忙,还要填表,增加额外的负担。”
许总带着平和的神态沉默了5秒钟,转而问赵经理:“赵经理的看法呢?”
赵经理:“我和刘厂长的想法一样,也觉得没必要。”
许总:“还有别的想法吗?”
三个人又沉默了十秒钟。
赵经理忍不住说:“可能别的经理觉得填起来有困难。”
“是的,有一点。”刘厂长不好意思地答道。
许总:“我听到二位刚才讲的是两点,一是填写的方法问题,二是时间问题,对吗?”
赵经理和刘厂长异口同声说:“对的。”
许总:“下周我让任经理安排一次关于表单填写的培训。我也知道二位平时工作很忙,说说看具体的困难。”
这中间大概花了半个小时,二位说了一大堆的事情,不外乎是别的部门不够配合造成的工作困难、没有计划、效率低下,等等。这中间除了点头示意之外,许总很少发言,也不作对错的评判。
最后,许总总结道:“我听明白了,是不是其他部门的配合方面有问题造成你们的工作有点乱?”
“是的!”
“我要求采购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在写计划表的时候,把你们需要他们做的事也列进去,到时候我检查他们做了没有,你们看这样对你们有没有帮助?”
“这样太有必要了!”
“是呀,这样做能减少大家不必要的等待,提高大家的效率,那这个表是不是……”
“懂了,许总,我们会按时交表的。”
以上过程,许总充分运用了“投入聆听”。
要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达成合作,需要走过四个阶段:
(1)独立阶段。
(2)冲突阶段。
(3)共鸣阶段。
(4)合作阶段。
其中最主要的是突破第二阶段,达到第三阶段。
合作的前提无非是先获得理解,你必须先理解对方的出发点,甚至对方不好意思说的也帮他说出来(经理们一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这叫做“藏拙”),并表示理解,然后才能取得对方的理解。理解不能靠强加于人,理解其实是互换得来的,这是同理心互换的原则。
有没有那种对方无法理解的决策,或者更直白地说,有没有那种对对方只会有损害却没有任何好处的决策,以至于始终不能获得员工的理解?如果有的企业做的决策对员工没有丝毫的好处,那就该反思自己了,那就是只考虑了自己赢,而不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