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上)

是烟火江湖 2023-07-06 12:25:25

01

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诸事不顺。

三月,李元昊遣使议和,言辞颇为傲慢。

仁宗心里虽然不悦,却连个屁都不敢放。

五月,捉贼虎翼军大头兵王伦造反,攻城陷地,大略淮南。

仁宗向侍臣询问叛军的规模。

得到的答案是:200人。

仁宗一副不敢相信听到了什么的表情。

才200人,就把围剿的官军都打爆了?

你们干什么吃的!

右正言余靖神补刀:别说200人了,现在几十人就敢开抢,土匪进出南京跟进自己家一样容易(南京者,天子之别都也,贼入城斩关而出)!

仁宗连忙追问:军队呢?军队在干什么?

余靖痛心疾首:那群酒囊饭袋压根就指望不上,土匪一来全趴窝了(贼入城作变,主者泣告,而军使反闭门不肯出)!

直接给仁宗气得半死。

同月,荆王赵元俨上疏,要求预支来年的俸禄。

仁宗大惊:您每年两万五千文呢,才半年就花完了?

赵元俨一脸无赖相:哪有两万五千文?您前几年才给了不到一半,哪够花的?

仁宗相当崩溃:前几年战事都打成这样了我都没让您断顿,您咋说也是皇室宗亲是朕的八叔,好歹体谅一下朕和朝廷的难处不是?

赵元俨不管,就是伸手要钱。

差点又把仁宗活活气死。

还没完。

七月,陕西大旱。

范仲淹和韩琦联名上疏,请求赈灾。

仁宗两手一摊:钱都让你俩用了,朕现在一毛没有,别来找我。

范仲淹和韩琦不管,不断的发消息让仁宗想办法。

仁宗彻底抓狂了:你们除了会找朕要钱,还会干什么?你们以为朕是财神爷啊!

再这么下去不行。

得变啊!

怎么变?谁来主持改变?

仁宗想到了范仲淹。

范仲淹要资历有资历,要名望有名望,要能力有能力,自然是不二之选。

只是这会儿保守派大佬吕夷简还在。

吕夷简和仁宗多年基友,要轰吕夷简走,仁宗张不开口。

好在吕夷简自己活的通透。

知道仁宗的心思,于是提出致仕。

仁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辞呈。

吕夷简走后,仁宗调范仲淹回京。

此后两府宰职经过数月的调整,最终配置如下:

宰相:章得象、晏殊;

参知政事:贾昌朝、范仲淹;

枢密使:杜衍;

枢密副使:韩琦、富弼。

其中,韩琦和富弼是新政的铁杆支持者,和范仲淹并称“三巨头”。

晏殊是范仲淹的伯乐,杜衍和范仲淹情同父子,俩人都倾向新政。

贾昌朝和章得象属于中立派,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范大人你怎么说,我怎么做。

此外,还有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这四位谏官为新政呐喊造势,人称“四谏”。

再加上有仁宗支持,庆历新政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开始了。

02

庆历三年九月,仁宗在天章阁召集两府的宰职议政。

对于新政,仁宗表现的很急切,迫不及待的要求老范弄一个方针大略出来。

皇帝热情很高,范仲淹自然也不敢怠慢,很快就完成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针。

在《十事》中,范仲淹提出了10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其中,明黜陟、择官长这两条涉及选官,主要就是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力度,惩治无能的官员,保证选官程序公平公正,严惩徇私舞弊等等。

抑侥幸、精贡举涉及选官途径。抑侥幸是减少恩荫官的数量;精贡举是改革科举,将策论放在考察第一位,诗赋为第二位。

这显然是想选拔更多经世济用之才。

但老范有些剑走偏锋,竟要废除糊名制。

理由是名字糊上了,主考官也不知道谁是谁了,还怎么为朝廷举荐人才?

那如果主考官假公济私怎么办?

选派君子当考官不就完事了!君子会昧着良心干这种事吗?这就不好评价了。

首先,糊名制的出现肯定是进步的。

在没有糊名制的隋唐,科举基本还是世族的主场,寒门依旧很难做到阶级跃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黄巢会屡试不第。

你一个私盐贩子,要背景有私盐要门路有私盐的,谁理你?

其次,先不说老范指望君子恪守道德底线的做法幼不幼稚。

就单说君子这个东西,有定义吗?还是有选拔标准?

这玩意压根就不具备可操作性,只能是种空想。

如果说精贡举还只是过于理想,那修武备就彻底不符合实际了。

修武备主要针对的是冗兵问题。

北宋常年以海量金钱维持着庞大的军队。

本以为应该是北宋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养肥了这么多人,不就留着今天用的吗?

结果成了花钱养废物。

打不过西夏正规军也就算了,打个农民军土匪都那么难,直接没眼看。

老范打算来一次大改。

借鉴在庆州的经历,把全国的募兵制改为府兵制。

这可真是炸锅了。

首先大臣们肯定不会同意。

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没有均田就没有府兵。

难不成再在全国推广均田制,让官老爷们把兼并的土地都吐出来?

其次,仁宗肯定也不会同意。

他老宋家就指望着把流民、强盗、混混等社会不安定因素充军,用消灭造成问题的人的方法解决问题。

现在你把募兵制改没了,这些不安定因素还往哪儿扔?

所以这条上来就被毙了。

其他几条,均公田是限制贪污,厚农桑、减徭役是鼓励农业生产,覃恩信、重命令是确保命令被严格执行。

看起来,好像也就那样。

实际上也确实没什么东西。

《十事》只是对过往问题的陈述和对意见的总结,范仲淹基本没有提出什么创新性的改革措施,甚至有些问题连具体的改革措施都没有。

庆历新政之所以是“新政”而不是“改革”,问题就出在这里。

新政党人也是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目标,只是一群对现状不满的人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嚷嚷着改变而已。

在组织程度上,庆历新政相较于后世的王安石变法,确实差了很远很远。

03

随着新政开始施行,麻烦很快就来了。

御史中丞王拱辰原本是保守派成员。

但自从吕夷简走后,王拱辰越来越意识到保守派已经凉凉了,现在新政才是热点。

自己如果还想在官场中更进一步,就必须抱紧新政党人的大腿。

于是,曾为保守派干将的王拱辰开始狂吹新政的彩虹屁,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庆历三年,枢密使职位空缺。

最有力的竞争者,一个是保守派的夏竦,一个是新政党人杜衍。

仁宗偏心夏竦,想让他补缺。

可夏竦是新政党人心目中小人的代表。

欧阳修于是联合余靖猛喷夏竦,想要阻止夏竦上台。

王拱辰敏锐的意识到,露脸的机会来了。

如果他能帮助新政党人赶跑夏竦,不就能融进他们的圈子里去了吗?

对于赶跑夏竦,王拱辰还是很有信心的。

毕竟他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老大。

如果御史台出手,再加上欧阳修掌控的谏院,夏竦将极为罕见的同时面临北宋两大最强谏官机构的弹劾,必败疑!

打定主意的王拱辰开始了他的表演。

不仅上疏弹劾夏竦的大军,还爆出了一条猛料:

当年夏竦还在陕西当经略安抚使时,曾经悬赏500万贯赏钱+西平王爵,要李元昊脑袋。

李元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夏竦也来了个反向悬赏。

赏金为多少呢?

两贯钱。

是的,你没看错,在李元昊眼里,夏竦的脑袋就值两贯钱。

王拱辰痛心疾首的表示:官家若是让夏竦出任枢密使,岂不是让李元昊看笑话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犹犹豫豫的仁宗基本上就应该动摇了。

但谁承想,仁宗竟然难得的硬了一次。

任王拱辰怎么劝谏,就是不听,铁了心的要用夏竦。

王拱辰属实有些意外。

情急之下,也顾不得礼仪不礼仪了,直接扑上去,扯着仁宗的衣角进谏。

帝未省,遽起,拱辰前引裾,乃纳其说,竦遂罢。——《宋史·列传·卷七十七》

仁宗哭笑不得:

快起来,这么多人看着呢!

王拱辰死不撒手。

这可是事关前途的大事,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搞砸了,以后可就没法混了!

夏竦,老子今天跟你拼了!只要老子还有一口气在,你就别想当这个枢密使!

局面一时僵持不下。

末了,还是仁宗先顶不住了。

只得同意罢免夏竦,改用杜衍。

王拱辰兴奋不已。

他成功了!他扳倒了夏竦!他成功向新政党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如今他已经递出了橄榄枝,他相信范仲淹一定会接纳他的!范仲淹再单纯,也不会不知道掌握舆论机器的重要性。

他马上就要成为新政党人的一员了!然后借着新政的春风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王拱辰一直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直到朝堂上响起弹劾他的声音!

弹劾之人:欧阳修!

04

说起来,王拱辰和欧阳修的关系其实还算不错。

两人是同年,又是好友,还是连襟,亲上加亲。

欧阳修赶考那年,由于对自己的实力相当自信,因此重金定制了一件状元袍,打算等放榜后穿出去显摆。

王拱辰有心跟欧阳修开玩笑,就偷偷穿了到街上耍。

欧阳修也没计较,还夸他穿起来好看。

所以欧阳修弹劾王拱辰,王拱辰一开始是很懵的。

弄不好还以为欧阳修还惦记着那件状元袍的事儿,在这儿报复他。

直到他看了欧阳修的弹劾奏折:

臣伏见御史台阙官, 近制令两制并中丞轮次举人,遂致所举多非其才,不能称职!

臣谓今两制之中,奸邪者未能尽去,若不更近制,则轮次所及,势须举人!

合着在欧阳修心里,我就是个奸邪者呗!

王拱辰心里愤愤不平。

其实如果这时候范仲淹表态了,可能不会有后面那些破事。

偏偏老范可能也看不上王拱辰,因此一直默不作声。

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王拱辰意识到,加入新政党人这条路,没戏!

此路不通!

王拱辰此时的处境就很尴尬。

新政党人不接纳,保守派更是恨之入骨,一大把岁数了漏大脸现大眼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还被欧阳修狠狠嘲讽了一顿。

摆在他面前的路就两条:

第一条,忍气吞声,老老实实做个小丑,以后吃饭做小孩那桌;

第二条,和新政党人对着干。

王拱辰毫无疑问选择了第二条。第二条虽然艰难而且有风险,但如果选了第一条,老王的职业生涯基本算是废了。

打定主意的王拱辰开始挑选盟友。

他看中了两个人:

章得象、贾昌朝。为啥是他俩呢?

因为欧阳修骂自己的同时,顺带把这俩也问候上了(两制就是指他俩)。

无端被骂,章得象和贾昌朝也很不服气。

但他俩还算有退路,没必要像王拱辰一样拼命。

想让我俩加入你,得先证明自己的实力!

王拱辰说等着,然后转头就把老范的左膀右臂——滕子京和张亢拉下马!

此前,滕子京和张亢因为账目上对不上,被陕西四路都部署郑戬弹劾。

虽说这事儿确实是滕子京和张亢大意,但仁宗看在范仲淹的面子上,没下重手。

这就让王拱辰逮着机会了。

他立刻上疏仁宗,表示应当严惩!

仁宗没搭理他。

王拱辰又开始耍赖,称病在家不上朝,还嚷嚷如果不能严惩,自己就辞官不干了!

同时和仁宗翻旧账:陛下,您还记得那个劝您远离女色的人吗?就是滕子京啊!

仁宗猛醒:哦,合着那个骂我LSP的就是他啊!

重罚!必须重罚!谁的面子都不好使!

滕子京最终贬知岳州,去巴陵郡百废俱兴去了。

王拱辰不仅出了恶气,而且狠狠秀了一波肌肉。

章得象和贾昌朝也立马和王拱辰穿了一条裤子。

就是可怜了范仲淹,不知不觉多了这么多政敌。

欧阳修这一波,属实是图一时口嗨而不计后果,真正做到了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迎难而上。

实际上,这不是欧阳修唯一一次坑老范。

在整个庆历新政中,欧阳修的表现就是个纯智者。

转年四月,宋仁宗怀疑范仲淹结党,于是想试探试探。老范还没说话呢,欧阳修就先跳出来了。

不仅认了,还很自豪的表示虽然我们结党了,但我们结的是君子之党!

更好笑的是,欧阳修可能还挺骄傲,愣是将此事写成了一篇《朋党论》。

由于欧阳修在文坛的名气很大,这篇文章流传甚广,差不多满世界都知道范仲淹在结党,结的还是君子之党。

很好奇,当年老范景佑党争就是吃亏在了结党上,欧阳修也是亲历者之一,咋就是不长记性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点道理都不懂,也不知道欧阳修是不是把书全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05

王拱辰在搞串联,范仲淹在干什么?

答:在和韩琦内讧!

庆历二年,范仲淹曾上疏认为应该在连接秦州和渭州的要道上修一座城,用以保卫这条要道。

这座城就是后来争议不断地水洛城。

修城是范仲淹一贯的主张。

但韩琦不同意。

理由是修水洛城是个大工程,当年知秦州曹玮就想修来着,结果不仅没成功,还白搭进去好些银子。

而且水洛城在大后方,离宋夏前线很远,在大后方修城,防谁去?

范仲淹觉得韩琦说的在理,于是就没再提这茬儿。

直到定川寨之战后,宋军后退了几百里,连接秦州和渭州的通道直接暴露在西夏军面前!

范仲淹又开始提修城的事儿。

但韩琦死脑筋,还是反对。

只不过好水川战后,韩琦基本没啥威望,朝廷里没人鸟他。

范仲淹修水洛城的提议很快就通过了。

老范保举刘沪修水洛城。

刘沪到任后,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水洛城不是朝廷控制,而是由当地的少民掌控。

想要修城,得先摆平当地的少民。

刘沪干脆利索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借鉴了武侯平南的基本策略,拉拢当地大族,敲打不听话的小部落,很快就收服了当地少民。

庆历三年10月,水洛城重修正式开工。

本来城水洛之事应该就这么定下了。

偏偏韩琦就是不服气,连打了好几个报告陈述修城的弊端。

仁宗又是个极易动摇的性格,经韩琦这么一说,又开始犹豫了。

韩琦趁机猛攻,连举13条弊端陈述修城的危害。

仁宗一看,乖乖,13条弊端,而且似乎都很合理。

这城修不得了!

遂于次年正月下令停工。

可这下范仲淹又不干了。

城修的好好的,怎么能说停就停?

你韩琦会写文章,我还不会吗?

范仲淹和陕西四路都部署郑戬一起上疏,请求接着修城。

仁宗又犹豫了,举棋不定。

郑戬趁机指示刘沪抓紧时间修城,把生米煮成熟饭,还派了个文官董士廉打下手。

二人仗着有陕西四路一把手郑戬撑腰,也无所顾忌,甩开膀子就是干。

韩琦恼了。

明的不行,只能使阴招了!

韩琦神秘兮兮的私聊仁宗:

陛下,战事都结束了,还有必要保留陕西四路都部署这个职位吗?

这个位置权力太大,万一……

仁宗一拍脑门:对啊,忘这茬了!

欧阳修不知发什么疯,也掺和进来,口称郑戬无能,不能担当重任。

于是仁宗裁撤陕西四路都部署之职。

郑戬调知永兴军。

郑戬一走,陕西的最高长官就成了宣抚使韩琦和知渭州尹洙。

尹洙是韩琦的死党。

他立马遵照韩琦的意思,命令刘沪董士廉停工,回渭州述职。

范仲淹反应很快,上疏阻止。

韩琦立马跟进,和范仲淹吵的不可开交。

仁宗被吵的头都大了。

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我听哪个的是?烦死了!找第三个人问问吧!

3月,仁宗派户部员外郎鱼周询、宫苑使周惟德、转运使程戡组成三人调查小组,去水洛城实地考察。

如果考察的结果是不适宜继续建城,那么2:1,范仲淹闭嘴。

反之,则韩琦闭嘴。

仁宗的想法是不错。

但他没想到,尹洙的胆子实在太大了。

他竟然把刘沪和董士廉打了!

06

尹洙虽然是文官,但却武德充沛的离谱。

当年下人不守规矩,尹洙直接抄笏板打,直到打掉一颗门牙才罢休。

刘沪和董士廉哪里知道尹洙暴脾气。

尹洙的命令下达后,刘沪和董士廉见仁宗依旧犹豫,还想钻空子接着修。

尹洙也不废话,直接命亲信狄青将二人拘捕,关到德顺军的大牢里一通好打。

这下篓子可捅大了。

水洛城的少民可都是刘沪降服的,一听说刘大人挨了打,立马不干了,抄家伙就要去渭州和尹洙痛陈利害。

消息传到朝廷,仁宗头都大了,连忙指示鱼周询安抚少民。

鱼周询硬着头皮去和暴民谈判。

少民们倒还真朴实,就提了两个要求:

1、水洛城继续修;2、放了刘大人!

仁宗忙不迭的下令放人。

刘沪和董士廉这才算逃出一条命来。

朝堂里也已经围绕此事吵成一锅粥。

韩琦坚持认为是刘沪和董士廉不遵命令,有错在先,尹洙和狄青无罪,不应该承担少民暴动的责任。

范仲淹则搬出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反驳,并强调刘沪修城也是为国家大计着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余靖小心翼翼的提醒仁宗:陛下,刘沪和狄青都是功臣,处理不当容易将相失和。

仁宗扶额:废话,我能不知道吗……

欧阳修淡淡的说了句:要不,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

仁宗眼前一亮:

和稀泥?这我熟啊!

就这么办!

最终,刘沪裁决无罪,但却被降职为西路都巡检。

使者宣召时还传达了仁宗的态度:

你小子别高兴太早,虽然这次没杀你,但你抗命不遵有错在先,狄青打你完全合情合理,看在你有大功的份上这次就算了,若要再犯,绝不姑息(汝违大将命,自合有罪,今以妆城水洛有功,故使青款尔,责尔卒事以自赎)!

狄青的处理结果也挺有意思,是向董士廉赔罪。

因为董士廉是文官。武将敢打文官,赘婿噬主啊。

使者同样传达了仁宗的态度:

你虽然没错,但刘沪修城也是为了朝廷的大计着想,你该活泛的时候活泛些。所以这次就算了,他要死性不改,你再抽他(沪城水洛,非擅役众,盖初有所禀。且筑城不比行师之际,沪见利坚,执意在成功,不可以违节制加罪。今不欲直释沪以挫卿之威,宜自释之。后若出师临阵而违节制者,自当以军法从事)。

至于董士廉,狄青和刘沪都挨罚了,他也跑不了。

末了罚铜八斤了事。

PS:仁宗庙号里的这个“仁”字真不是白来的。

和稀泥的本事一流啊!

最后一个问题,水洛城是修还是不修?

仁宗表态,当然得修。

不说别的,就冲这群舞刀弄枪的少民,也不敢不修啊。

欧阳修适时的提醒了一句:

尹洙和狄青可还在陕西,不把他俩调走,只怕双方还会有冲突。

仁宗连连称善,转手就把二人打发了。

韩琦用手段把郑戬调走,结果自己的两个跟班也被打发了,历史还真是个有意思的怪圈,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

韩琦倒挺有骨气。

眼见自己的策略不被采纳,又和老范撕破了脸,不好意思再在中央待着,于是上疏请求外调。

仁宗批准了。

庆历四年(1044年)4月,韩琦外放为知扬州。

虽然还挂着枢密副使的名头,但基本不再参与政事。

此时距离新政开始只过去了半年。

水洛城事件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三巨头走了一个,只剩下范仲淹和富弼。

内部断裂,分崩离析。

而在外部,王拱辰等人串联夏竦,已经布下了一张大网。

一张足以将新政彻底绞杀的大网。

庆历新政,危险了!

0 阅读:241
评论列表
  • 2023-08-04 19:47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