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图片摘自《大东亚战争全史》
英帕尔—科希马战役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战况激烈,双方在一片荒野中反复进行血腥鏖战的故事。也许是地图上无名的一座小山丘,也许是峡谷中的一座小村庄,这些千百年无人问津的荒野之地,突然变成了敌我双方成千上万名士兵拼死争夺的要地。
英国和日本都竭尽全力集结了大规模的部队投入这场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战役一爆发,就迅速进入了消耗战模式,一周接一周,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一个团接一个团,一个师接一个师,短兵相接,交锋不止。这些被打得半残的部队离开混乱而血腥的战场,短暂休整后再次进入混乱的战斗。
双方都力求消磨掉对方的力量并粉碎对手的意志,无奈后勤几乎断绝的日军被牢牢挡在了英帕尔平原外围,眼睁睁地看着胜利的天平一天天向对手倾斜。。。
日军的崩溃是突如其来的,在连续的倾盆大雨中,失魂落魄、饿得奄奄一息的日军部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官兵为争抢食物而大打出手,数以千计的伤病员掉队后,拉响手榴弹自绝性命。士兵们丢掉了一切装备,完全依靠求生欲望支持着,拄着砍下来的临时拐杖蹒跚而行,道路两侧,遗尸遍野。。。
英国人的“运筹帷幄”
英帕尔无疑是世界上条件最为恶劣的战场,这里丛林密布、河流纵横、气候恶劣、疾病肆虐、物资匮乏。这个战场位于一条漫长交通线的尽头,任何一种补给品,从港口的货轮上卸下来以后,都要晃晃悠悠地经过2500多公里铁路、公路、水运、牛车和肩扛手提,历时4-5个月,才能抵达前线。
为了能够迅速撤退伤员和运送补给,斯利姆将军开创性的启用了空中疏散手段,随着技术的提高和飞机的增多,英国军队已经学会了在距离前线2-3公里的丛林或稻田里开辟出简易机场,使用“飞蛾”式(Moth)、“奥斯特”式(Auster)轻型飞机,或者L5式飞机紧急撤出伤员。一架小飞机可以装运一个躺着或两个坐着的病人,空运到后方16公里或65公里远的补给区,然后将伤员转到返回来的空载C-47“达科他”飞机上,直接转送后方的综合医院。
在得出日军即将大举进攻的结论后,斯利姆和斯库恩斯中将都决心在英帕尔这块选定的战场和日军来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散落在英帕尔平原上的后勤部队和相应的指挥机关都被收拢,撤到了一个个圆形分布的要塞式防御区里。
英国和印度士兵在攀爬山坡
这些圆形防御区每个里面都储存了足够的弹药和补给,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地支撑上很长时间。整个英帕尔平原防卫计划的支撑点,就是位于英帕尔和帕莱尔的那两个全天候的飞机场,空中支援中队和补给中队能否顺利飞往前线,都要依靠这两个机场了。
所有防御据点的守卫被交给了后勤部队,战斗部队被收拢准备进行正面决战。从1944年2月开始,英帕尔平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和战地工事群——几乎所有的部队都被动员起来,他们挖掘了大量经过强化的坚固工事,铺设了多层铁丝网,埋设了鹿砦和地雷。
民工队伍被强制疏散,而奉命保卫自己的后勤部队则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胜负的关键是要为前线的英印军队准备好增援部队,斯利姆将军运来了两个印度伞兵营,并准备在紧急时刻动用英军第2师。
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战术,前出防卫的英印第17师要快速从迪登撤回英帕尔平原,只留下一个旅在英帕尔以南大约60公里的地方阻截日本人的前进。撤回来的部队将作为第4英印军的预备队。
当第17英印师抵达自己的防御阵地后,位于另外一个方向(英帕尔北部)的英印第20师也要从它在加包山谷的前进阵地撤退,然后在莫雷地区进行集结。
在游泳池里接受划艇训练的印度士兵。
英军的战术是允许日军推进到英帕尔平原的边缘,然后他们将凭借强大的炮兵、装甲部队和飞机在构筑好的阵地上歼灭敌军,然后,早就准备好的反攻部队将从防线中一涌而出,势如破竹地衔尾追杀。。。
如此经精密而完善的计划让英军将领们心情愉悦、踌躇满志。他们唯一拿不定主意的,就是什么时间让前出阵地上的部队撤退:撤退太早,等于白白丢了一大片土地给日军;撤退太晚就真可能撤不回来了,还会进一步危及到整个战役计划。
最终,英军制定的撤退时间是1944年3月15日。
决定胜负的一个奇迹
1944年1月25日,日本第15军的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下令让进攻英帕尔的第31、33和15师团进入出发阵地——没想到,第15师团此时还在密林中艰难跋涉,后来只能以添油方式一点点向前线派出部队。
2月11日,这是传说中鬼子神武天皇的生日,“向德里进军”的“乌”号作战命令发给了各个部队,所有的官兵,都收到了来自牟田司令官的命令:
“我们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不可战胜的状态,象征着我们胜利的太阳旗必将很快飘扬在印度的境内。当我们发起进攻的时候,我们必须克服河流、山脉以及迷宫般的丛林给我们造成的阻碍,以一个火球一样的高速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我们必须无视敌军的无谓抵抗,全歼敌人,以发扬我们的光辉传统。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必须为了我们的国家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承担起一名日军士兵应该担负的责任! ”
大胆而设计巧妙的突袭即将全面展开,但是,日军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却建立在三个毫无根据的基石之上:英印第17师会被堵在南方,随后被围歼;当日军发动侧翼攻击时,英印部队会像他们在1942-1943年那样,惊慌失措、溃散逃亡;而最关键的假设,就是牟田的部队能够凭借奇袭的优势,克服没有重型火炮的缺陷;而日军士兵只依靠平均每人负重90斤的补给,完全忽略巨大的后勤补给风险。
在缅甸丛林里跋涉的日本部队。
3月8日,第33师团率先渡过钦敦江,向英帕尔南部的英印第17师发动了进攻。3月15日,第31师团和第15师团的一部分(剩下的还在半路上跑着呢),带着上千头活蹦乱跳的牛、羊、马匹和大象,完好无损地渡过了钦敦江,已经掌握了制空权的英国皇家空军再一次成了摆设。
前出阵地上的英印第17师“士气高昂”,却对近在眼前的日军攻势一无所知,直到3月8日,守卫着17师退路,栋赞附近的曼尼普尔河大桥的英军部队遭到了整整一个联队日军的猛攻。得知这一消息后,“镇定自若”的17师师长赶紧一边上报敌情,一边派出了第63英印旅保卫后路。
得知日军动向的第4军军长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日军大规模进攻的前奏,而第17师也仍旧在原地按兵不动。
一连串的敌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接踵而至:
日军第215联队就在17师阵地南边不远处的渡过了曼尼普尔河,现在正在向北挺进;13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第4军司令部——在17师和英帕尔的公路109里程碑的地方,一支强大的日军联队已经抵达了距离公路数公里的山谷,而日军和公路之间,只有一支工兵部队,带着几千名印度劳工。
闻讯大吃一惊的斯库恩斯中将当即命令已经被切断了后路的第17英印师撤退。拖拖拉拉的英国和印度部队直到第二天才收拾完毕,他们乘坐着2500多辆汽车、携带着3500多头牲畜开始向着英帕尔撤退,从栋赞到曼尼普尔河,一路上全是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和深邃的河谷——此时分头突进的第33师团已经在唯一一条公路上设置了至少四处路障,如果没有发生奇迹,第17英印师注定在劫难逃。
像这样横在英帕尔-科希马公路上的路障比比皆是,都是日为了阻挡英国军队而设立的。
考恩少将率领的英印第17师排成了一个很长很长的纵队开始缓慢地翻越蜿蜒的群山众岭,他们所有的机动车辆和牲畜都被用来运载军火、补给和伤病员,全师16000余名官兵都只能步行。得知他们的退路被切断后,斯库恩斯中将不得不从作为预备部队的第23师派出了两个旅(37和49旅),沿路向下以 支援第十七师打开一条路撤退。
日军的进攻路线就像张开的五指,在丛林中笔直地插向目标,很快,另外一支日军联队又把增援的两个旅的退路切断了,在英帕尔的南部公路上,英军和日军形成了如同千层蛋糕一样的局面——两支英军队伍分别从南边和北边冲击着公路上的重重路障,这两支英军队伍后面,又分别各有一支日军部队在尾随追击——斯利姆形象地将其称为“那不勒斯冰层”。(注1)
英印第17师一边撤退,一边炸毁身后的桥梁,并在道路上埋设地雷。就在这时,第一个奇迹发生了——担任主攻的日军第214联队,突然攻占了栋赞北部的一个要点后,联队长作间大佐和师团司令部都错误判断了战场局势——他们一致认为,英军主力已经逃向了北面。于是,日军只留下了少量部队防守,大部队全部继续向东前进了。
3月15日,英军主力轻松就解决了栋赞北部的路障。第二天,在强大的炮兵掩护下,廓尔喀营的士兵挥舞着狗腿弯刀和刺刀,在日本兵惊愕的眼光中翻过了路障,展开了肉搏厮杀,第二个路障也被攻破了。
在丛林中作战的英国迫击炮部队。
似乎一切都在按照牟田的计划在进行,3月19日,围追堵截的日军部队距离英帕尔只有不到60公里了。这时,斯利姆打出了他的王牌——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对公路和山岭间的日军展开持续的、“随叫随到”的密集空袭,同时还用运输机向被围困在公路上的英军空投补给和人员。(注2)
空投的主力机型是C-46“寇蒂斯”,这种飞机的运载量是C-47的两倍,这些早先在缅北战役中积攒了丰富空投经验的机组人员,可以精准地将一袋大米扔到3-40米的区域内。
得益于空投和空中支援,也得益于南下的两个旅的接应,英印第17师从几乎必死的包围圈中顺利脱困了,他们在3月26日通过曼尼普尔河后,立即炸断了桥梁,从而让尾随的日军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再度飞走了。
4月5日,第17师终于到达了英帕尔平原。如果这个师被包围并消灭的话,日本人肯定会赢得英帕尔战役。但是战争中没有如果,显然,牟田口廉也所做的假设之一已经破灭:被围困的英印第17师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爆发出了相应的战斗力——日本人可以轻易取得优势、精神总能战胜物资的荒唐想法,已经被事实冲击得摇摇欲坠了。
卷土重来的温盖特
就在日军发动“乌”号作战的前夜,缅北战场上一次完全出乎意料的空降突袭无意中直接影响到了英帕尔战役的胜负。
3月5日,就在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打通了胡康河谷的同时,温盖特少将指挥三个“钦迪特”空降旅,插入了“敌人的内脏”——在付出了十几架滑翔机坠毁的代价后,乘坐滑翔机的部队迅速在伊洛瓦底江东岸的林间空地着陆,随后,他们开辟出了一块野战机场,等候多时的运输机随即强行着陆。
实战影像:拖曳着滑翔机起飞的运输机。
实力大增的空降部队很快就切断了日军第18师团和缅甸中部的联系,这些胆大包天的“钦迪特”士兵不知道的是,他们同时还无意中切断了计划要调往瑞波—加里瓦的日军运输车队,而这些后勤车队,全部是用来给英帕尔战役的日军输送补给的。
被几方战况搞得晕头转向的第15军很长时间都以为空降部队是支小规模的骚扰部队,他们派出去“清剿”的小部队全都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直到两周后,日本的南方方面军司令部才惊骇地得知,那个戴着马桶头盔的温盖特少将,这次居然空降了一支编号为“英印第3师”的庞大部队,这支部队人数过万,还有自己的独立炮兵部队。
而更让日军惊慌失措的是,温盖特的这次进攻,居然拥有了独一 无二而且配备豪华的战术空中支援部队——蒙巴顿元帅被温盖特的灼热的战斗热情所感染,说服了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司令阿诺德将军向英印第3师配属一支美国航空部队——即第一空中突击队。
这支由王牌飞行员科克伦上校和阿里森上校组建和指挥的空中突击部队,飞行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不仅配备了提供近距离支援的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还有用于内部交通和撤退伤员的运输机、滑翔机和轻型飞机,连维修保养人员都一应俱全。
随行的记者拍下了这一画面,这架滑翔机的尾翼降落时撞飞了。
温盖特的部队规模总是不断突破日军的想象极限,牟田刚开始只是从第18、15、56师团中各抽出了一个大队,结果完全就是羊入虎口,被打得大败而回;第5飞行师团也停止了对英帕尔的支援,转头攻击英军的着陆场,同样也被优势空军和地面火力揍得损失惨重。
然后,缅甸方面军司令部把原来作为“乌”号作战预备队的独立混成第24旅团也抽调去“扫荡”空降部队,然后不出所料地被反过来“扫荡”了一把。被严重的战局惊住了的方面军司令官,不得不将另外一支战略预备队,第53师团也投入了作战——至此,原计划用于英帕尔作战的所有预备部队——第15、33师团的部分兵力,独立混成第24旅团和第53师团全部都被吸引走了。牟田口廉也的增援部队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不仅如此,从日军开始全面进攻起,日军就在胡康河谷、曼尼普尔河、密支 那的铁路沿线三条战线上,和英印军、美军、中国驻印军、开始了四国大混战。
科希马的危局
1944年3月15日,第31师团、第15师团部分和鲍斯率领的印度国民军的一个师,横渡了钦敦江。鲍斯的士兵踏入印度领土后, 纷纷跪下来亲吻故土,高呼“印度万岁!印度万岁!”。
按照计划,鲍斯的印度师和日第31师团先向着科希马推进,这个地方在英帕尔北部,一条公路穿越科希马村,直达迪马普尔的铁路终点站。印度国民军将在这里掉头南下,进攻英帕尔,第31师团在攻下科希马后,再加入围攻英帕尔的部队。
进攻英帕尔-科希马的日军部队,因为山路难行,日军的马匹在路上就死掉了2/3。
当第31师团分成多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时,第15师团的部分部队紧随其后在当都渡过了钦敦江,这支日军部队能参加进攻的只有6个步兵大队和18门山炮,实力还不足一半。日军进攻的道路都是只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每个山炮中队的山炮被缩减为两门(正常编制是4门),多余的炮兵全部化身两腿骡子,专门负责携带炮弹。
作为牟田第二波攻击的一部分,第15师团轻装上阵并急速穿过丛林扑向了英帕尔东部和北部的桑萨和利坦。第31师团的进攻路线就像一只八足章鱼:一个纵队在乌克鲁尔附近支援第15师团,一个纵队负责切断英帕尔北部通往科希马的道路,还有一个直奔科希马东南方向。。。
在牟田口廉也的设想中,这些纵队最终会向科希马方向收拢,然后将科希马一口吞下,他的多路进攻让英国人大吃一惊。
从斯利姆到斯库恩斯,他们居然在日军的进攻方向上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误判。事实上,当得知有两个师团的日军冲向科希马后,斯利姆“心顿时凉了半截”:
科希马不仅是印度东北的大门,而且唯一能够从北部进出英帕尔的公路就经过了科希马村。日军一旦占领这里,英帕尔的陆上交通就会被截断,英印第4军就会被困在英帕尔平原。
而科希马被攻占的更严重后果,才是斯利姆最为担心的——沿着公路一直向东,只用跑个50公里,就可以抵达迪马普尔。这里不仅是孟加拉到阿萨姆的铁路线尽头,还是一个巨大的给养仓库,也是英印军唯一的补给基地,中部盟军所有的军事活动全部要依赖这里进行补给。
战役爆发前,在钦山训练的印度士兵。
如果迪马普尔沦陷,日军不仅会得到海量的补给——足够淹没进攻的三个师团——还能够轻松拿下印度的曼尼普尔邦。这将让战区产生崩塌式的连锁反应,因为曼尼普尔邦的沦陷,会直接截断布拉马普特拉河,而这条位于缅印边境的大河被日军截断,就意味着史迪威和他的中国军队被切断退路,被隔绝在了缅北战场,而花费巨大的利多公路也将随之被截断。
在3月末的时候,无论日军攻击哪一个目标,他们都会发现,英军的防御非常薄弱:科希马只有一个小小的要塞,只有大约1000人能够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而且这1000人中间包括了正在康复中的伤员、后续梯队部队、警察部队和一些来自第一阿萨姆团的山地部落士兵。
至于迪马普尔,那里是完全不设防的。
而围攻科希马的日军第31师团,却拥有由佐藤幸德中将指挥的超过20000名的日本陆军精锐士兵。
待续。。。
正在冲锋的日本士兵
注1:那不勒斯冰层是一种冰淇淋蛋糕,它由多层食材组成。
注2:负责缅甸战区的是空军中将鲍德温指挥的第3战术航空队,而司令部就设在英帕尔的英国皇家空军第221大队,就负责支援中部战线的英印第4军。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