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军横扫缅北战记(三):梅里尔的劫掠者们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6-23 17:56:33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渡河中的驻印军

四路大军的反攻

早在1943年5月的三叉戟会议和8 月的魁北克会议上,盟军终于同意在中缅印战区实施一个有限的作战计划。史迪威一直在催促收复整个缅甸,但英国人却对此毫无兴趣——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盟军计划收复缅甸北部,打通一条印度到中国的陆路交通线,以打破日军对中国的封锁。

为了执行这一计划,盟军设计了一套四路大军齐头并进的进攻方案:

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率先攻入缅北,沿着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向南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将日军赶出缅北,为打开一条通往中国的陆上公路扫清障碍,还要占领位于密支 那的重要机场和交通枢纽。

那位曾经率领他的“钦迪特”部队,于1943年2月勇敢地深入缅甸丛林的温盖特少将,这次将会率领一支规模多达5个旅的突击部队,降落到任何一支阻挡史迪威的日军部队的后方,温盖特的使命就是切断缅北日军的补给和联络线。

以西部的英帕尔作为补给基地的英印第4军,也计划在1944年春季进入缅甸,他们将负责保护中国驻印军的侧后方;同样由斯利姆指挥的第15军,则会向南方推进,穿过阿拉干半岛,到达南方500公里外的阿恰布。

史迪威在战区

唯一存在的心理障碍是日本人在丛林中不可战胜的谣言。虽然包括史迪威在内的许多美国将军都认为,斯利姆在若开的进攻毫无意义,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精明的斯利姆起初只是追求一次轻松的胜利。而盟军在缅甸的优势之一,就是人数优势:

日军1943年的时候在缅甸有5个师团,到了1944年初会增加到7个,后来随着战事发展,最多时部署了8个,再加上泰国盟友的4个师,就是日军在缅甸战场的全部兵力了——但是日军却要同时防守长达数千公里的西、南、东部防线。

而斯利姆计划在若开发动的进攻,既可以将日军从太平洋战场吸引过来,在不动用蒋介石部署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的情况下,盟军可以投入的兵力为:史迪威在印度兰姆伽训练的3个中国师,总数约35000人;外加6个英印师和辅助部队,这还没有算上打着印度第3师旗号的“钦迪特”部队。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盟军和日军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同一时间向对方发起进攻,唯一的区别就是,日军是防御性进攻,目的是为了将防线前推到英帕尔附近,用较少的兵力防守缅甸。

真正的大混战是从1944年2月份爆发的,以日军第55师团发动的第二次阿恰布战役(“哈”号作战)为开端,10个日军师团和中美英大约25-30个师在缅甸开始了全面的生死搏杀。

地面战场上,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美国军队,就是5307暂编团,它就是著名的“梅里尔的劫掠者”(Merril’s Marauders)。

“梅里尔的劫掠者”

史迪威将军在中缅印战区的正式职务是: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结合战区的美国陆军作战部队的规模来看,这个职务完全就是赤裸裸的嘲讽——直到1943年11月,美国陆军在该战区的作战部队数量是“0”!

这支人数只有3000人的美国作战部队的正式称呼叫做“加拉哈德”部队,这来源于它的行动代号;同时它还有个很麻烦的编号——第5307暂编团——但是最后它以“梅里尔的劫掠者”而闻名。

这个绰号来自于他们的指挥官——准将弗兰克·梅里尔。战争爆发前,梅里尔是驻东京武官的陆军助理,他了解日本人,也懂日语。1942年缅甸战役失败后,他和史迪威一起走到了印度。梅里尔在两年内从少校升为了准将,他是部下认可的“天生的领袖”——他从不会让自己的部队置身于他自己不愿意经受的危险中。

这支部队在缅甸战役期间的指挥官是查尔斯·亨特上校(他还是梅里尔准将在西点的同学),称这支队伍为“二战期间,被打击最多,受的误解最多,被粗鲁对待得最多,事迹被写得最多,最英勇,然而最得不到报答的团级部队”。

在这支部队短暂的经历经历中,它取得了罕有的战绩,遭受了罕见的苦难,陷入了无数的麻烦之中,也给敌人带去了超乎想象的麻烦。

新38师112团在八莫战役中击毁的日军坦克。

美国陆军之所以捣鼓出这么支半正规部队,最早还是受到了温盖特的“钦迪特”部队的启发和刺激,它唯一的使命就是在驻缅甸日军的背后进行破袭活动。陆军部预计,当这支队伍撤出战场的时候,将会因为战斗和疾病造成超过85%的伤亡,而且幸存者需要住院休养至少三个月才能重新适应正常工作。

“加拉哈德”部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种由身体强健,富有冒险精神的志愿者组成的精锐突击队,为了得到具有丛林战经验的士兵,这三个营共计1000人的部队大部分人是从西南太平洋战场和加勒比的特立尼达岛的部队中招募的。而驻守特立尼达岛的第33步兵团,所有人都知道,那是“美国陆军的垃圾箱”——所有问题最严重的无法适应正常部队的士兵都被塞到了那里——从智力问题到暴力倾向不一而足。

征收志愿人员参加一次长达三月并可能跟敌人直接接触的危险行动,吸引了很多勇敢和富于进取精神的人,其中包括不少在太平洋参加过战斗的老兵,但同时也召来了一些性格粗暴和长期心怀不满的人。其中很多人因为喝醉酒、不称职、滥用暴力而经常被关禁闭,不少人是被“鼓励”着自愿加入这一行动的。

“劫掠者”们签下的合约规定了3个月训练和3个月作战的固定期限,在印度的三个月的训练时间里,他们表现得行为粗野,不守纪律,而且对英国提供的住宿和给养嗤之以鼻,不过他们逐 渐培养了自豪感、勇猛精神和对他们的指挥官查尔斯·亨特上校的忠诚。

在印度训练时,这些胆大包天的家伙们既让当地人惊恐不安,也让周围的宪兵忙得脚不沾地:1/10的人经常开小差出去花天酒地,其余的人喜欢向任何走动或爬动的东西射击——至少一次,他们向当地人脚下开枪,逼他们跳舞,以此取乐。

而当他们乘火车去利多的时候,有个军官惊恐地发现其中有些士兵从窗户里朝地里的“印度佬”和他们的牛射击。

“梅里尔的劫掠者”傲慢、反社会、充满轻率的自信,却拥有某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正如他们坚持的作战信条一样:

“我背上行囊,荷枪实弹,走在死亡的阴影下,不害怕任何王 八 蛋!”

为了让这些到达利多的士兵迅速适应环境,他们在那加山脉里步行了210公里,还携带着700头牲畜,让这支部队行动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几乎没有人知道怎么来赶骡子。

“梅里尔的劫掠者”被分成了三个营,每个营又分成了两个战斗小组。 和“钦迪特”一样,他们原先的任务是作为一支远距离的、机动性很强的部队发挥作用,他们一样用牲畜运输随行装备,依靠空投进行补给。但史迪威看不上“钦迪特”那种打了就跑的战斗风格,他将其称之为“太极拳”。

史迪威想要的是出其不意、极具杀伤力的“左勾拳”:他想把他们派到日军第18师团的侧翼和后方。迫使田中新一停下来决一死战,当日军攻击切断退路的美军防线时,中国军队就可以充当铁锤,从前方和侧翼粉碎日军。

1944年的头几个月,缅甸的雨水多得很不正常——1月份下了十二天的雨,2月份是十八天,3月份下了十天,4月份也有十天,而这还是在“旱”季。这一年缅甸北部的降雨量竟然达到了罕见的175毫米。

雨水和各种挫折继续使得向孟关的挺进非常艰难。战斗机奉命去轰炸日军背后的道路和桥梁,以阻断日军的调动,但是在丛林地区空中支援起不到多大效力,因为飞行员无法看清目标。

而英国人那里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在若开地区,一个英国师遭到日军的强力突袭,结果司令部被攻占,阵地也被围困。尽管这只是日军为掩护英帕尔战役发动的一次次要进攻,而且英军在当地的兵力是日军的3倍。但是被吓坏了的蒙巴顿还是慌忙从英帕尔空运了一个师过去支援,配给史迪威的空中运输机部队也被紧急征用。

作战中的中国驻印军

让一切都变得极为糟糕的还是雨水。丛林生活变得比其他时候更加难以忍受,而飞机也无法向道路前面的部队提供补给。而在史迪威居住的竹楼里,史迪威说,“到外面来,弗兰克,我们可以把这事定下来。”他俩蹲在一棵树下查看一张地图。史迪威指着孟关以南大约16公里的瓦鲁班说:“我想让你在3月3日到达那里。”

大家都知道,山区直线16公里距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果不其然,“梅里尔的劫掠者”们在异常的大雨浇灌下,连续走了8天,行程接近100公里,才终于赶到了胡康河谷南端一个名叫瓦纳巴姆的村庄,这支美军部队当即设置了路障切断了通往孟关的道路并准备战斗。

在之前的战斗中,深知自己实力不足的田中总是在中国军队的攻势面前缓慢的边打边撤,当得知一支美军部队已经切断了自己的后路时,田中知道史迪威想再次包围他们,他也知道史迪威这一次不会再像上次那样留一个缺口了。

田中不打算再浪费精力和中国军队作战,他决定让自己的主力部队全力进攻后方的美军并击溃他们。3月1日,田中发起了猛烈进攻,亚洲大陆上美军和日军的第一次激战开始了。

日军一次次地发动了冲锋,但是“梅里尔的劫掠者”一直坚守着他们的阵地。在这场战斗中,他们证明了自己也是支坚韧、顽强的队伍。

当日军高喊着“板载”的冲过来的时候,美军也喊出了他们自己的特有呼号作为回应——“F*CK YOU!!!”

战斗持续了5天,在日军发起的一次特别猛烈的进攻中,两发子弹打穿了美军机枪的水冷外壳,机枪手们用树枝和泥巴胡乱填补了一下漏洞,然后把自己水壶里的水倒进冷却筒,保证了机枪的持续射击。

日军的大部分攻击落到了第3营头上,这对于美军来说真的太幸运了,因为这个营的士兵大部分都是经历过丛林战的老手,他们在没有食物和饮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36个小时,并成功的打退了敌人的每一次进攻。

也正是3营的出色表现,让田中出现了误判,再加上新38师的113团进展神速,已经和日军的后卫交上火了。担心再耽误就走不掉了的田中,当机立断地停止了进攻。

在担任进攻主力的中国驻印军赶上来之前,第18师团的主力留下断后部队,从一条工兵紧急开辟出来的丛林小道“转进”了。

瓦鲁班之战,也是中国和美国军队首次并肩作战,因为战前沟通不畅,并没能全歼日军主力;但是日军照样伤亡惨重——7-800人被打死,大量辎重被盟军缴获。战利品中还包括一些属于 租借物资的吉普车和卡车,这些都是日本人两年前在仰光夺取的。

第18师团再次逃之夭夭,史迪威觉得非常郁闷,但是从日军广播中收听到的消息让他又得意了起来:

日本人在广播中宣称,“胡康河谷的战斗规模虽然不大,却是亚洲战场上最为激烈的战斗”。

史迪威将军终于踏出了他反攻缅北的关键一步,胡康河谷,这片在两年前布满远征军、英印军和各国难民的“野人山”,现在已经成为安全的后方了。

为战而生

温盖特的心情在1943年末-1944年初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得益于上次大胆突袭所带来的光环,这名精力充沛的军官的想法逐渐变得越来越雄心勃勃,充满幻想且不切实际。

他已经不满足于派出几个旅的部队,在日军的占领区建立3个相互协助的要塞式据点了,他开始鼓吹派出“10万大军”,凭借空中运输解决补给,然后当日军一再攻击他的坚不可摧的据点无果后,他的大军就可以横扫缅甸,进入越南,占领河内这个港口。。。。云云。

《生活》杂志刊登的照片中,温盖特戴着那顶标志性的遮阳帽。

但是所有高层将领都明白,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合的作战行动和中国军队的攻势,在没有主力部队发动进攻的情况下,他的远程突击作战只是白白浪费。

在生命的最后几周里,他展开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积极行动,温盖特拿出了一份让反对者心惊肉跳的作战计划:

在敌后建立一个防御地带,也就是收复一小块失地作为几个旅的作战基地。部队可以乘飞机和滑翔机进入缅甸。

一个旅将率先发起攻击,他们派出两个中队夺取包括稻田在内的大片空地作为飞机跑道和滑翔机降落场;其余的部队随后将被空运到这里。36个小时后,这个旅将完成作战准备,开始深入敌占区,逐步攻击敌人的军事设施、物资集散地和交通线。

只要敌人没有集结主力前来进攻,这个据点将成为突击部队的根据地和要塞;当有足够的轮换部队后,光凭突击集群的力量就可以对日军发动持续不断的进攻。

温盖特用来说服蒙巴顿的理由令人信服:1月16日,他指出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日军前出是准备进攻阿萨姆。他进一步说明,他的新计划绝对稳妥,由于日军不得不继续使用缅甸漫长而脆弱的 公路,钦迪特部队就可以在日军进攻阿萨姆期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温盖特进一步警告说,日军的这次攻势将非常凶猛,并且极具威胁,在其攻势被遏制前,英印部队很可能会暂时丢掉曼尼普尔——如果说温盖特不是第一个对日军即将发动进攻发出警告的人,那么他至少是少数几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之一,而且是对情况判断最准确的那个。

1月底,第二次钦迪特远征拉开了序幕,第16旅乘坐火车抵达利多,开始了他们的长征,这支4000人的部队看上去更像一支骡马队,因为他们还带着500头满载的骡子,沿着利多公路前行时,“连日暴雨不断,骡子跟着赶骡人沿利多公路进发,美国工兵正在抢建那条著名的公路。骡队在10至20英寸深(25-50cm)的烂泥地里跋涉了100多公里。其余人幸运地坐上了美军的大卡车,司机是中国人……凹凸不平的道路穿过茂密的森林。高达1500米的高山上险弯遍布,下面是架设在急流上的浮桥,到处都是推土机和美国黑 人,那真是一幕令人难忘的景象。”

2月3日,温盖特加入了弗格森的16旅,他们和最后一批人一起启程,前往查看部队翻越帕克台山的情况。在山路上,“我们开始爬上一个褐色的、抹了黄油一样的泥泞山坡……第一段山路不足1英里,我们没有背背包或武器,却走了整整1小时。约有二三百人在山坡上忙碌着,他们砍倒竹子和其他木材,修建阶梯和之字形横过……两三天后,骡子开始翻山,它们奋力向上爬,将阶梯践踏得斜向一边,所以每过两三头牲口,就不得不进行修复。”

暴雨令他们的沉重负荷更加沉重,前进的速度完全取决于变化莫测的山道斜坡的湿滑程度,这些官兵可能一天才能翻过一座山,负载重物的骡子可能一脚踏空,直接摔落到几百米的山谷中;有些地段是如此陡峭,以至于必须先从骡子身上卸货,再靠人力接龙徒手将骡子连拉带推地送上山去。对于这些再次踏入丛林的士兵来讲,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在湿滑地狱中挣扎——第16旅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才走到了钦敦江边——此时距离他们的目标还有超过300公里的路程。

2月初,77旅完成了集结,他们将乘坐飞机,空运到高圭山区要塞地区;2月14日,斯利姆将军和斯特拉特迈耶少将发布了“第14集团军和东部空军指挥部联合行动指示”。这是发动第二次钦迪特远征的正式命令。它明确了钦迪特远征的主要目的:

“最大限度地消耗和干扰缅北敌军,以维持通往中国的交通线。”

那些司令部里无聊的参谋军官为这次空前规模的空中集群突击行动取了个滑稽而乏味的代号——“星期四”。

(待续。。。)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