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种方式来创作,会缺少书卷气

四海易文字 2024-10-31 04:14:22

十三届国展,第八届《兰亭》落下了帷幕,除了吃了几个书坛中大瓜之外,看线下和线上点评入展作品,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下点评入选者的作品,用得最多的四个词:“字眼”、“字组”、“玩空间”、“墨色渐变”,这词都是展赛中而衍生出来的。如果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在世的话,请他们三人的解读这些词的技术要领,也许还没有当代学者理解那么透彻。

笔者查了一下,“字眼”“字组”这个词,大约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随之出现了很多书法中专有的新兴词汇,例如:空间造型、切割拼接、块面感、做空、渐变……这些词语的含意书圣王羲之是绝对搞不清楚代表什么意思。书法作品的构成是以文字来体现,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书法名迹,每一篇都是美文,《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无不是一个个连缀起来用汉字去煽情下的美文书法。名篇首先确定是文字意义所赋予的内涵,文字之外再增加了线条审美的功能。当下不是每个中学生都懂书法,但不影响他们品读《兰亭序》这样课本美文,一旦书法脱离了文字的意义,那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变了味道。

一旦书法去以书写难度和笔墨技巧为主,用抄书匠的技术来要求,入选了国展省展,就可以背上书法家“家”这个光环,普先之下要那么多书法家做什么呢?展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展赛现象影响了新一代人的审美,扛着中西结合的大旗,把书法变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游戏。国展、兰亭展的书法构成,不以汉字之美为主,崇尚形式感的设计,创作国展作品变成了打造国展作品,文字内涵转变成了形式的实验,因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的专业术语,这些名词大多是从西洋画、国画、摄影、雕刻、版画中获得,每一个新词语的解读,强行套用古代书论的含意,所谓的借鉴引用,多是曲解和误读。用美术的思维来掩盖文意的缺失。

陈振濂教授在十年前就提出来了这个观点,发表了两篇文章《书法画》《书法品读》,指出了书法创作是画出来的,是拼做出来的,分区创作、切割拼接、用字组来衬托字眼,追求营造效果,忽视了自然书写。当下的书法创作,已经到了“集体无语”的阶段,用技巧去弥补文义语义的寄托,形成“天下的书法一大抄”的局面。

过重的追求画面的感官刺激,评判者、欣赏者、创作者,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审美的习惯,除了技法还是技法,文的品读变成了第二位。入选的作者有多少人理解自己所抄的文章,美文所表达的含义能领略到几分?略微有一点年龄的书者,一定记得这样的一句老话“字好一半文”,传承下来的意义是,字写得再好都是用于衬托文章的,并不是来通过笔墨纸砚来炫技,表达的观点是技法是为文字服务。所以陈振濂教授提出来的“品读书法”“书法品读”得到了很多人专业人士的认可。由此可见,写汉字,用汉字才能体现文化的内涵。排斥了汉字的意义,单独靠线条的组合,墨色的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写出文化的意味。

书法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情感、精神这是属于文化语义的范畴,书法的核心先是“字”再是“法”,如果把它变成了先是“法”再是“字”的话,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所以我们看八届兰亭展和十三届国展,很多入选的作品文字审读上都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现在的展赛作品都是多字数取胜,抛去字法问题和抄写中的遗漏,错字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入展的中小字作品,继续细究,还有很多作品会落选,这样会让评委们惊出一身冷汗的。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3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