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自家代理人实名举报,行业“潜规则”凸显中国平安寿险改革困境

全球财说 2021-08-27 18:57:24

作者:宋涵

出品:资管科技

继2月底中国人寿16年老员工实名举报其所在支公司存在造假等违规行为后,近日,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11年老员工实名举报“自杀保单”内幕,保险行业乱象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中国平安称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核查。8月25日,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志鹏公布阶段调查结果,举报人许英琼自购保单属实,事件另一位当事人张阳阳违规收取外勤费用情况属实。但诱导、逼迫员工自购保单和职场性骚扰问题尚无明确证据证实。

张阳阳据称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法院提起了刑事自诉。

据了解,中国平安保费大多依赖代理人渠道,如今自家代理人自曝其短也是让人唏嘘。有业内人士称,平安保险或者说保险行业引以为傲的代理人制度正在经受考验。

自购“自杀保单”欠债百万

近日,一段关于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老员工许英琼揭秘平安人寿内部“自杀保单”乱象的视频在网络平台“走红”。

许英琼所提到的“自杀保单”简单来讲就是代理人自己给自己买的保险,业内一般称作“自保件”,主要是以达到业绩考核赚取佣金、奖金为目的业务员自购的保单。

许英琼,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11年老员工,从业务员一路干到了营业部经理,年薪百万元,巅峰时手下团队规模在200多人,还曾获得过公司全员表彰。

就是这样一位公司骨干,在5月份时持续上传视频到网络平台“正面硬刚”老东家和上级领导。

许英琼称平安人寿销售业绩造假,存在诱导、逼迫员工购买“自杀保单”乱象,由她本人购买的“自杀保单”就达19件,金额达273万元;目前已缴纳170万元保费,仍欠债百万。

这种行为,在保险行业并不少见,甚至有人为此背负巨额贷款。

据许英琼称,自己购买的“自杀保单”部分保费就来自贷款,而贷款来源于平安银行的“白领贷”。

据其在社交平台透露,有些业务主管“自杀保单”高达50、60件;甚至有时一个区一天“自杀保单”就高达400、500件。另一位业务骨干,平安人寿“重庆一姐”段前碧购买“自杀保单”1480万元。

许英琼为追回已缴纳的170万元保费,曾向重庆市银保监局举报平安人寿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阳阳。控诉其任职期间诱导、逼迫员工购买“自杀保单”、处罚未完成业绩的员工、违规收取外勤人员培训费等问题,要求返还保费和利息并开除张阳阳。

7月12日,重庆银保监局回复许应琼称,因其反映的原片区总张阳阳相关问题属于个人工作生活作风问题,以及其提出开除张阳阳的诉求属于公司内部人事安排,已于6月7日将此事转办至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期间平安人寿“重庆一姐”段前碧走到台前,段前碧为许英琼在中国平安的师傅,段前碧自称公司要求其15天摆平举报事件,否则开除。随后,段前碧也选择在社交平台发声,“公司给的任务难以达成”。

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志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接到举报后,平安人寿总公司对张阳阳做了停职调查处理,委派专项工作组赴重庆开展调查。

张志鹏透露,张阳阳否认了许英琼的控诉,已于5月底向公安机关报案,指控许英琼诽谤,又于6月初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目前此案尚在立案调查中。

据张志鹏所说,8月3日总公司已将调查结果告知许英琼,但其认为未实现开除张阳阳诉求,选择继续在网络平台发声。

许英琼持续上传举报视频到网络平台“讨说法”的行为,引来网民以及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8月23日晚,中国平安做出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举报内容,旗下平安人寿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目前正在进行核查,并积极和当事人进行沟通。

同时,中国平安表示,公司在保险经营、业务营销、代理人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等方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始终把守法经营、合规经营放在首位,确保代理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公司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最新消息是,调查结果显示许英琼自购保单情况属实,存在购买自保件获取佣金、激励费用和晋升情况。张阳阳违规收取外勤费用情况属实;但许英琼反映的张阳阳诱导、逼迫购买自保单、职场性骚扰问题未有证据证实。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公司将对张阳阳进行相应处分,同时强调公司会严格落实监管部门治理整改要求,加强自保件管理。

寿险改革成效未凸显?上半年净利下滑16%

许英琼举报事件产生的影响仍在发酵,代理人自购“自杀保单”背后是平安人寿的保费有没有水分?

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580.05亿元,同比下降15.5%,主要受对华夏幸福(600340.SH)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

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归母净利292.56亿元,产险业务实现归母净利107.4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数据在2020年半年度分别为455亿元和82.34亿元。也就是说,产险业务归母净利增长了30.45%,而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归母净利下降35.7%。

半年报显示,寿险业务净利下降主要受投资资产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其他权益调整,新业务增速下滑,保单继续率波动,去年同期新冠肺炎疫情下客户理赔减少带来的赔付差较高等综合因素影响。

报告期,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909.46亿元,同比减少3.93%。上半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273.87亿元,同比下降11.7%,主要是因为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储蓄类产品首年保费占比提升9.8个百分点至46.7%,导致新业务价值率下滑。

产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33.13亿元,同比下降7.5%。同时其市场占有率为18.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产险赔付率为66.9%,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同比增长6.9个百分点。

8月16日中国平安发布了1月-7月保费收入公告,截至7月31日,中国平安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775.36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3015.04亿元,寿险原保费在集团规模保费占比为63.14%。

同期,其余四家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依次实现原保费收入分别为4689亿元、3754.31亿元、2449.86亿元、1099.36亿元。

可以看出,中国平安保费收入位居五大上市险企之首。不过在保费增速方面,《中国网》统计,除了中国平安负增长,其余四家均为正增长。从寿险业务来看,在五大上市险企中,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依旧位居前列。

可以看出,中国平安规模保费增速后劲不足,中国平安业绩主力依旧是寿险模块,这几年寿险一直处于改革中,成效仍未显现。

中国平安寿险改革掌舵人、董事长马明哲在平安寿险第25届高峰会上表示,过去,中国平安“重规模轻品质,重短期轻长期”,过于追求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了对业务品质、服务质量的要求,客户满意度下滑,客户投诉率上升。表面上是经营管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第三次改革核心会围绕“国际标准、中国优势、科技赋能”进行。

与平安业绩受挫同命运的是其股价下行严重。

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不论A股还是港股,今年以来跌跌不休。以A股为例,平安股价从2020年11月30日的92.88元一路下跌,至今下跌超4成。

8月27日,中国平安沪港双涨,其中,A股收盘价为每股52.00元,涨幅为3.38%,H股收盘价为每股64.50港元,涨幅4.03%。

2021年半年报披露,中国平安拟使用自有资金实施50亿-100亿元A股股份回购。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平安大规模回购股票或许和市场行情有关。一般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大规模回购,通常发生在市场低迷或持续下跌阶段。

股价下跌直接反映资本市场对中国平安未来地担忧。此前,私募大佬李驰清仓中国平安股票、卜蜂集团先后两次减持平安超过4亿股。

中国平安在投资市场上的举动分外受关注,投资汇丰银行、华夏幸福、参与方正集团重组、接手凯德集团的来福士广场,投资领域多和房地产息息相关,然而前车之鉴:在汇丰银行投资中受挫,踩雷华夏幸福,造成的余震仍在,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华泰证券认为,中国平安A股和港股股价的走势,反映了投资者对寿险新单销售疲软、寿险改革效果和近日河南水灾风险敞口的担忧。改革短期内能看到的成效并不乐观。

考核机制下的“灰色自保件”

此外,中国平安保费大部分靠代理人支撑。

半年报显示,平安寿险和健康险业务中,新业务代理人渠道贡献保费达647.2亿元;续期业务代理人渠道贡献保费2158.07亿元。代理人渠道保费占总规模保费的83.02%。由此可以看出,代理人对于中国平安来讲是影响保费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壮大的同时代理人队伍也在壮大,代理人大进大出留存率低已经成现象级一幕。

伴随着各大保险公司寿险改革、互联网保险平台对人的替代以及业内“潜规则”不签单即淘汰,致使寿险代理人规模不断缩减。

据行业人士推算,一线保险代理人3年内脱落率(离职人数/入职人数)超过70%。

以平安寿险为例,2018年-2020年月均代理人数量分别为132万人、120万人、105万人。

2021年半年报显示,在代理人产能及收入方面,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为236.84亿元,同比下降14.5%。月均代理人数量94万人,同比上年度110.8万人,下降15.2%。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人人均月收入也从2020年的6189元降至5889元,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寿险收入代理人人均每月由5127元下降至4954元,下降3.4个百分点。

对于代理人的缩减,中国平安表示这是公司改革的结果,更加注重代理人由数量到质的提高。

为了完成KPI(关键绩效考核)代理人成为了保险公司的主力客户,甚至业内有种公开说法保险公司招的不是代理人是客户。

保险行业割自家代理人韭菜并不少见,诱导其开发家人朋友,做人情单。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人违规行为,是平安寿险改革一直重点打击和整改的领域,通过许英琼举报事件,中国平安称将展开内部核查。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保险经营评价看重保费规模,现在更看重价值和品质。一味追求保费可能在短时间内业绩有所提升,长远立足还要以服务客户和价值为导向。

此次中国平安代理人举报“自杀保单”违规行为,将保险行业自保件弊端暴露于人前。

业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行业中存在部分代理人套利行为。自购保单不仅能提升业绩赚取佣金、激励费用,甚至能捕捉晋升机会。之后再全额退保,有的退不掉时,部分代理会借故进行投诉以达到退保目的。

灰色自保件是部分保险公司考核机制的产物。近几年,意识到严重性的保险公司纷纷调整了考核机制,自保件不再计入转正和晋升机制,也不再纳入奖金激励考核。

张志鹏表示,平安加强了对自保件的管控,自保件在投保时必须实施“双录”,明确自保件不受任何激励,不计入考核,对类似犹豫期内的退保进行监控处理。

北京银保监局近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采取诱导、逼迫手段促使销售人员为达业绩考核而购买保险行为。

2021年4月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对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会围绕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等方面展开。

其中,销售行为第三条即为管理失当。保险机构及其高管人员是否存在通过指挥、决策、组织、授意他人等形式实施违法违规销售行为。

数据真实性第一条虚假承保。是否存在强迫从业人员购买保险、通过即买即卖、即买即借、循环投保虚增保费并套取费用。

内部控制第一条业务控制业务考核机制、奖励激励机制、营销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存在套利空间;核保核赔标准是否合理、有效;第四条风险管理中直指自保件问题。

0 阅读:150

全球财说

简介:用全球视角,深度关注金融和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