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民宿类型
民宿由共享经济的兴起带动,指的是由业主、房源承租者或商业机构利用空闲房间提供的住宿。
从定义上看,民宿和个人业主的短租业务有重叠的部分,但民俗更多面向旅游需求,属于住宿业新兴分支,以“非标准”为核心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种民宿种类并非互斥,一家民宿可以同时属于一种或几种。例如,一家配备了智能设备的城市高档住宅区民宿就同时属于城市民宿、精品民宿和智能民宿。
03 上游产业链
民宿产业链的上游部分在设计与建造方面涉及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房屋设计师以及民宿用品供应商等。建筑商和设计师负责将民宿的建筑和室内空间进行规划和实施,而用品供应商则提供民宿运营所需的各种物品。
大型城市与热门旅游城市是民宿房源数量最多的区域。这些区域住房空置率低,而二三线城市空置率更高。下沉区域的民宿市场有更大的增量空间。
在民宿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民宿运营缺乏专业性所导致的房屋隐私安全、卫生与售后等问题是行业的最大痛点。
运营多房源的房东比例提高,多房源管理逐渐成为行业的一大趋势。多房源管理倒逼房源运营效率提升,加大了单纯依靠房东自营的难度,推动托管运营业务增长。
04 中游产业链
头部旅游OTA平台(携程、去哪儿、同程、飞猪、美团)与垂直民宿平台(途家、榛果、小猪、木鸟、一家民宿、模里、Airbnb)之间形成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主要表现为战略投资、业务整合和联合运营等方式。
作为连接房源和消费者的两大主要渠道,综合类OTA平台与垂类民宿预订平台的关系紧密,主要表现为:①收购;②综合类平台与民宿平台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享民宿资源;③综合类平台孵化自有垂类民宿平台。
中国民宿行业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大型在线预订平台和本土民宿品牌。在线预订平台如携程、爱彼迎(Airbnb)、去哪儿等几乎主导了整个市场。总体来看,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大,市场份额的争夺十分激烈。
县域民宿供给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2023 年,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复苏浪潮中的一大亮点。据携程统计,主要节假日期间乡村旅游总量均好于上年同期水平。
2023 年乡村民宿数量达 33 万间、创下历史之最,三星级及以上民宿占比升至 8.9%。乡村旅游复苏,也对当地相关产业形成带动,2023年乡村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区的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135%,较2019 年同期增长 273%。
05 下游产业链
中国民宿行业的下游主要面向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从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来看,31-50岁的消费者占比最高,达50%;其次是18-30岁的年轻群体,占43%。这表明,民宿的主要客户群体涵盖了中青年,尤其是那些追求个性化和独特体验的消费者。
在经营方式上,民宿提供多元化服务,如乡村民宿的文化体验活动和烹饪课程,增加附加值并丰富客户体验。私域流量运营是另一关键因素,通过微信社群等方式进行精准营销,运营者得以保持与客户的长期互动,提高复购率并降低获客成本。
民宿市场处于不断加剧的增量竞争阶段。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头部玩家具备竞争优势:
①行业整体平均入住率为35.9%,而行业前20%的民宿入住率高达62%;
②行业整体平均单房收益99.8元,而行业前20%的民宿单房收益高达219.2元。
民宿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中高端市场有较大增量空间。
据《民宿市场发展报告》,民宿的主力消费价格在150-250元之间,占比超过35%;其次为250450元之间,占比为30%;450-800元的占比为20%左右。高端民宿的数量少,属于蓝海市场。
06 发展趋势
1、多元化与个性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休闲已经成为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27.25亿,同比增长14.3%;旅游总收入更是跃升至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旅游市场正在展现出强劲的活力。
民宿行业正在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独特的住宿体验,这促使民宿在设计、服务和文化融入方面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主要趋势将集中在品质提升、品牌建设、个性化定制、主题化创新等方面。
2、数字化与平台化:
除了传统的乡村民宿外,城市民宿、度假型民宿等新兴业态也逐渐占据市场份额,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生态。民宿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住宿功能,更多地与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同时,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绿色旅游及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共进也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风险提示:
在国内,民宿行业属于新兴产业,其市场规模虽增长极为迅速,但行业相关的监管和法规体系建设却未能及时跟上,倒置我国民宿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行业监管主体不明确,极易出现多头监管或监管缺失的情况;相关安全和卫生标准也缺乏统一规定。在此背景下,民宿从业者需要承担较高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