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失业破表,388万考研潮退,342万国考火爆,升降背后的真相

江海燕子课程 2025-03-30 04:47:2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年2月全国城镇分年龄组失业率呈“青年高、中年稳”特征。其中,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达16.9%(不含在校生),较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创近两年新高。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一种攀升至2023年的474万。但自2024年始,却戏剧性的两连降,2024年报名人数降至438万,比上年度减少36万;而2025年更是直降50万,为388万人。连续两年,累计减少86万人。

中公教育报名系统数据——

国家公务员考试,从2020年起,报名人数逐年递增。2021年为151万人;2022年首次突破200万,为202万人;2023年为280万人;2024年创纪录的达到320万;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41.6万人。

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问题泥泞不堪;考研报名人数历经8年增长期,至2024年终止,大潮退去;国考火爆,一派“繁花似锦”的模样。升降之间,值得思考。

16-24岁,涵盖所有本专科应届毕业生。16.9%的失业率,所造成的社会负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通常认为,失业率高主要有几个因素造成——

经济增速放缓;

传统行业招聘需求收缩;

就业市场难以提供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以满足求职者需求。

那么,真实情况如何——

工信部2024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低空经济行业缺口100万;新能源汽修行业缺口120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行业缺口500万;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缺口更是超2000万;普通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行业需求也远未达到饱和。

也就是说,高技能和高附加值的新质行业人才缺口严重,但青年技能错配导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行业也存在用工缺口,却因工作条件、薪资水平等问题难以吸引青年。

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提供的问题,而是陷入“有人难配”、“有岗无人”的僵局之中。

“考研国家线”的话题上了热搜,所有学科A类考生,今年“考研国家线”均出现降分,这是近三年来首次下降。分差最大的是经济学,相较去年,下降了15分。同时,考研报名人数也连续两年大幅减少。

“双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考研大潮退去。

20年来,研究生扩招近10倍,2000年,高等教育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0.34万人,到2022年已升至110.35万人。

扩招本意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随后的发展却让人始料未及,其被赋予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担——所谓通过研究生扩招,延长学生学习期限,延缓其步入社会的时间点,以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

“饮鸩止渴式”的解困,不仅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反而催生更多新的难题——

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扎堆毕业,市场无法承载;

高学历泛滥形成新的“学历内卷”;

人才下沉,学历贬值。

当高校毕业生逐渐意识到“高学历”解决不了自己的就业问题,无法形成就业优势,其因此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时,考研热降温成为了必然。

失业率屡创新高,考研报名人数两年降的当下,国考却依然火爆。这是必然——国考吸引人之处在于“铁饭碗”的稳定性,“趋利避险”是本能,存量经济的大环境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考都会“如火如荼”。

但,国考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其只能作为就业走向的辅助,注定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赢得工作分流的机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的问题。

国考近五年,报名人数翻了一番,但招录人数却只从2020年的24128人升至2024年的39561人,招录增加的名额与报名人数提高的幅度难以成正比。

无论是“行政考”还是“事业考”,都受限于“编制数量”、“机构设置”、“财政负担”,不可能大规模扩录。且,随着出生人口萎缩,占最大头“事业编”的“教师编制”放量收窄也就成为了必然。

国考的将来——恶性内卷→少数人受益→难以消化庞大的就业大军→随之逐步降温。

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有两点是关键——正确认识失业率高背后的原因;抓住关键因素,根本性调整。

产业转型和升级是目前发展的趋势,这一过程中,旧有的传统产业或萎缩、或改良、或淘汰,造成利润收窄,用工需求和薪资水平双下降;新兴产业的替代、布局、完善需要时间。

新陈代谢之时,所造成“有人难配”、“有岗无人”现象,是必然阵痛,也是青年人失业率近几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关键因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多只考虑短期利益,以吸纳更多的报考生源为原则,造成——

学科专业设置不专业,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形成人才过剩;

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所学不能所用,形成产业需求短缺;

学科专业设置无特色,缺乏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千校一面的质量效果,形成个体核心竞争力不足。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原有的以“利益”为导向,转变为以“培养适于产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为导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

3 阅读:22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