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双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场被教育体系吞噬的集体狂欢

江海燕子课程 2025-03-26 04:25:52

1952年“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做三休一”制度,这是首次在劳动者休息上提出具体要求;

1995年我国正式实行双休制,但高中教育却成孤岛,被排除在外;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义务教育双减正式拉开帷幕,但高中教育只是参照执行;

2022年“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高中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超进14小时,睡眠不足6.5小时,近视率高达80%,抑郁检出率突破40%;

2025年,高中双休讨论持续升温,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江苏扬州、南通等地,部分高中试点双休;

......

随之而来的,便是极端对立的争论——

支持者认为,双休日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休息时间,有助于缓解长期学业压力,同时也能让家长与孩子共享更多亲子时光;

反对者认为,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受到影响,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负担重的问题,甚至有激进家长在校门口排起长队递交抗议书;

......

高中试行双休,其根本性的目的是——改良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减负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问题是,真的能达到效果吗?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较十年前增长近50%。在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中,每个考生就像是被精密计算过一般,成为“教育GDP”产出单位。

北师大教育学部调查显示,92%的高中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超过30小时,其中72%的自主学习发生在周末。推行双休,是否会变相再次增加高中生刘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呢。

高中双休尚处于试行阶段,部分重点中学已经悄然将课程压缩至周中,而普通中学则通过所谓的“自愿自习”维持教学时长,高中教培更是迎来业务爆发期。而家长们在教育焦虑驱使下,将本应休息的周末时间变成孩子奋斗的“第二战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家长们平均每年在课外辅导上的支出持续攀升。

“双休”、“双休”,说得好听,却让人不能不哀叹“却道天凉好个秋”!

高中教育,就如一场舞台上的戏剧,每个上场的角色其实都深谙其角色的定位。教师群体为绩效考核压力,不得不“填鸭式”教学;家长们明白这个社会运转之道,殚精竭虑为孩子将来筹划;学生们在多重期待中,将自我物化为学习机器。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共同演出”,使得任何关于教育减负的方式都沦为形式主义的“狂欢”。

教育资源呈现马太效应——

全国重点中学数量占比不足5%,却集中了近一半的清北录取名额,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教育竞争演变为生存博弈。当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稀缺品时,“时间投入”当然就自然转化为“竞争资本”,而不管其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

中高考的单一评价方式决定认知——

68%的学生认为“高考分数决定人生价值”;83%的教师承认“教学完全围绕考点展开”;78%的家长认为“教育是改变阶层的唯一通道”。

而,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样的认知,在现有的教育大环境下,不能称其为错误,甚至是清醒的焦虑。

这是结构性的困局,靠小打小闹,时不时敲一敲边鼓,难以破局,甚至会造成反效果。

如此看来,似乎重构教育生态系统可能是破局的唯一途径。

上海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将志愿服务、艺术素养纳入考核;浙江采取“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某些高校自主招生中,钢琴十级可折算15分,省级竞赛获奖抵20分。教育评价多元化已经在部分地区试水。

可问题是,无论如何多元化,也不过是“分数换算”、“科目置换”的窠臼而已。

透过现象看本质,“卷”的对象是资源——

优质的名校资源、优质的名师资源、优质的就业资源。

正是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中高考被赋予了资源争夺的重任。于是,任何“时间管理”的调整都只是隔靴搔痒,最终被异化,不可能起到初始设定的作用。而“考试”,不可否认,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考试”,何种内容的“考试”,却又是目前“最透明”、“最公平”的选拔机制。所谓的“取消中高考”,是典型地资源占有者为垄断资源,别有居心地恶意。

“卷”的本质是机会——

改变现状的机会、改变未来的机会、改变阶层的机会。

有人拿芬兰的教师培养机制说事,拿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轨制说事,拿美国的快乐教育说事,却选择性的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的阶级固化。

当生而定型,何来“内卷”?

高中双休利弊的争论,不过是一场被教育体系吞噬的集体狂欢,除了提供“情绪价值”,其发展到最后的终结点,早已注定。

只是,无论如何,高中双休的推行,是需要支持的,起码其肯定了高中生有休息的权利,同时也让出了“双休、单休、不休”的选择权,让一部分不想“卷”的人,不用再去违心的“配合表演”,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