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烧光1000亿,欧洲全村的希望Northvolt是如何一败涂地的?

如梦初醒说车 2024-12-14 03:09:30

文|Dedee

这两天,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极越汽车突然暴雷,引爆了整个中国汽车圈,出圈到一度霸榜了半屏的微博热搜,让无数人惊呼“活久见”。

其实无独有偶,不久前欧洲也发生过一起异曲同工的事件,甚至更刺激更戏剧化,被视为欧洲全村人的希望、欧盟首屈一指的电池公司Northvolt宣布融资失败,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两相映照,颇有些 “环球同此凉热”的意思。

这个2016年诞生,由两位前特斯拉高管创立的电池明星,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前已经筹集了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0亿)巨额投资,应该是目前科技产业板块,损失最惨重的投资记录。

曾经鼎力支持的车企与投行,比如高盛、大众、宝马、沃尔沃、西门子等正黑旗老贵族也纷纷变脸,将其投资价值减记为零。。

截止目前,这家公司仅剩的3000万美元现金已经使用殆尽,但58亿美金债务丝毫未少。

Northvolt是怎么一败涂地的?

有一位曾在Northvolt第一工厂服务过的中国供应商工程师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这里发生的事,讲给中国任何一个搞工业的小老板听,他都会觉得你在扯淡,但这就是真实的。北方伏特有中国设备、中国工人、中国材料,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欧北,注定什么也长不出来。”

而用著名著名媒体人阑夕的话说:“Northvolt的几乎每一段故事,都在证明草台班子理论的普遍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Northvolt是如何一步步,从欧洲全村人的希望到让人绝望的。

欧洲人为什么造不出电池?

Northvolt的创始团队的确是从特斯拉出来的。

尤其是Peter Carlsson。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欧人曾在著名的恩智浦半导体,负责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特斯拉时期,他是特斯拉的首席采购官和供应链负责人,负责全球供应链和运营规划。

对了,2013年雷军初试特斯拉,正是由Carlsson负责接待的。不过也正是2016年,Carlsson由于干活不积极,拒绝随地大小班而被特斯拉扫地出门。

Paolo Cerruti则是Carlsso特斯拉时期的直属下属,当时担任的是特斯拉全球供应链和运营规划副总裁。

两人的确拥有了极为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经验。但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两位让马斯克并不满意的“电池专家”应该清楚,在他们的老家欧洲从零开始造一座电池制造厂……简直就是诚意满满地异想天开。

虽然我不清楚欧洲人什么时候能造出新能源电池,但要说“欧洲人为什么造不出电池”,简直就可以写一篇论文。

简单来说有技术断层、产业割裂、人才短缺,文化与政策制约等最主线原因,以及数不清的支线原因。

说人话就是欧洲缺乏我们亚洲30年多来的行业历史积累,无法像松下、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那样,不仅有核心技术,还在制造工艺、供应链整合和成本控制方面基础浑厚。

而且,欧洲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将能源产业的重点放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看看Northvolt的工厂选址谢莱夫特奥就明白了(不明白后面会再展开说)。而锂电池制造涉及化学、机械、电子等多个学科,欧洲的确在某些领域虽有单独的技术优势,但缺乏跨学科合作和整合经验,导致从研发到制造的转化都异常困难。

人才方面就不多说了,反正既缺乏行业专家,又培养不出自己的本地技术团队。

总之,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做客全球最大主权基金——挪威主权基金掌门人尼古拉·坦根的播客节目时就曾直言:“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

第四点是文化差异。因为欧洲传统制造企业走的是稳健发展,避免冒险的路数。而电池行业的特点恰恰是高风险、高资本投入以及快速扩张——简直就是和欧洲老钱的雷区蹦迪。

但欧洲老钱们对Northvolt这个草台班子,慷慨至极。

谢莱夫特奥,好山好水好地方?

前面说到过Northvolt的工厂选址,一个叫谢莱夫特奥的地方。

2年前曾去过该地的著名海外播客主持人理查德·米尔恩,曾如此描述这个风(鸟)景(不)如(拉)画(屎)的小镇:

“先坐飞机去斯德哥尔摩再转机去那里。那个小镇几十年来一直非常冷清,直到Northvolt公司来。这个小镇非常冷。我的意思是,从机场到镇上,再到工厂本身的车程非常令人毛骨悚然,非常冰冷!”

“你会穿过一篇茂密的,非常北欧非常瑞典的森林,只有树树树树树树树树以及雪雪雪。所以,Northvolt几乎就像一艘白色的外星飞船矗立在那里,它有数百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我去过的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Carlsson和Cerruti选择这么一座无限靠近北极圈小镇的原因“非常欧洲”——附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水,以及水力发电站,而且电价远低于欧洲其它地区。这一直让Northvolt非常骄傲,因为他们从源头开始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Northvolt的选址让欧洲的汽车大厂们更加高兴,因为它自带“政治正确”的环保承诺,完美迎合前者的环保需求和社会责任形象,也难怪大众、宝马、沃尔沃等欧洲行业巨头纷纷赶来与其签署意向订单,将它视为“欧洲全村人的希望”。

总而言之,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中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一定也能!而且我们要用比中国人更高级更高端更绿色的原材料,让环保少女格丽塔彻底无话可说。

据统计,仅仅截至2020年初,Northvolt拿到的意向订单就有150GWh,折合130亿美金。而到2021年末,Northvolt总共收到价值近30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意向订单。

去年底,Northvolt公开的融资已经有13笔,公开的金额总计有89.5亿美元和约10亿欧元,融资力度在动力电池领域无疑是空前的。

不少车企不仅下达了大额订单,还支付了充足的预付款支持项目运营,可见其想摆脱亚洲供应链的决心。尤其是大众,2年内豪执数十亿美元,直接参股了Northvolt近21%的股份。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就是那么深:Northvolt的原始资源再干净也没用,因为其最大挑战是根本就是无法大量生产电池——截至2023年12月,第一家工厂的产能只有0.16GWh,而其计划产能是32GWh,仅仅达到计划目标的0.5%,相当于160万度电,大约能满足装车3.2万辆。

而当初Northvolt曾发誓,每年要为100万辆新能源车提供动力……

扩张!扩张!扩张!

Northvolt无法量产电池的最重要原因前面也说过了,是和整个欧洲大环境息息相关。不过还有几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细节,尤其是Northvolt本身问题的,非常能拿出来说一说。

首先就是盲目扩张。

2021年12月底,诞生整整5年后,Northvolt超级工厂终于成功组装出了首块锂离子电池。公司以及整个欧洲都喜大普奔得不要不要的,因为这是欧洲本土电池公司首次成功地自主设计、开发和组装出了电池,无疑是欧洲工业的新篇章。

然后,他们就彻底开始天高任我飞了。仅仅隔了三个月,Northvolt的股东们就开始计划扩张。他们找到沃尔沃,双方很快就决定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在瑞典建立第二家超级工厂。工厂原址是一家已经停产关闭的造纸厂。

公司高管们认为这家废弃造纸厂的身份地位气质内涵与谢莱夫特奥小镇实在太匹配了,非常适合改造成生产阴极活性材料和电池其他配件的配件厂,在必要时这家工厂也能新设电池产能。

可以说,Northvolt真的精准踩在了欧洲政府的G点上,也精准踩在了电池制造的外圈。

不仅如此,Northvolt对自身能力的盲目自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

根据理查德·米尔恩的采访记录显示,第二家超级工厂还只是初级阶段时,公司高管们已经开始在德国建第三家工厂,加拿大建第四家工厂,以及一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电池子公司。

几乎是同时,他们还在波兰建立一个储能工厂。后者和世界五百强企业挪威水电公司成立了一个回收合资企业。

可以看出,从瑞典到整个欧盟再到整个北美,全都给Northvolt一路绿灯特批特事特办,给钱给地给政策。

数据显示,仅2023年一年,Northvolt公开的总投资额就高达96.7亿美元!单就这笔钱足够来中国收购一个中等规模的现成电池公司。

就连米尔恩这样的老媒体人都觉得Northvolt过于丝滑顺利,让人难以置信:

“他们要做的项目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感觉这家公司在能够平安走路之前,就试图奔跑了。而且它一直在说它认为它能做到!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多的资金。但我一直在想,你怎么能让自己像杂技演员转盘子那样,同时兼顾多项工作又不掉下来?”

全公司最懂电池的是中国工人

第二大问题就是公司内部管理称不上是品学兼优吧,但也可以说是狂嫖滥赌。

说回之前提到过的Northwolt第一工厂。

这么说吧,由于这地儿过于犄角旮旯,常年处于夏季极昼、冬季极夜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欧洲本地应聘者寥寥(本来欧洲就没什么电池方面的人才可言),也没让这座只有7万常住人口的谢莱夫特奥镇增加什么青壮年生力军。

最后Northvolt只能找到一些比临时工还临时工的欧洲人来充数,外加100来个亚洲供应商们提供的中国和韩国籍外包工人。

是的,Northvolt的身后有着大量的亚洲供应商。比如早在2018年就和江苏无锡的上市公司先导智能,就专门在瑞典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来就近迅速地解决售后服务,甚至还包括人力问题。

除了无锡的先导智能,已知中国合作商还有不老少,比如供应隔膜材料的深圳星源等,以及来自韩国的动力电池相关供应商。

扯回来说,对于亚洲供应商和工人们而言,不共戴天的体验除了紊乱的生物钟,乏味的北极圈生活外,还有大量的“无效沟通”——不是语言问题,有翻译软件就不是问题。整个Northvolt对亚洲工人,尤其是中国工人充满戒备和不信任,才最要命。

比如先导智能的工人们秉着负责付到底的专业态度,曾建议Northvolt将设备拿到中国测试,毕竟中国方面人才、技术和设备都是现成的。更重要的是,从电池的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量产,需要经过工艺验证、设备调试、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复杂步骤。欧洲企业即便有研发实力,也往往缺乏大规模制造所需的工程经验。

但Northvolt坚持我的公司我做主,测试必须全部在瑞典工厂完成。但整个工厂,除了100多个亚洲工人,上至董事、经理或工程师,下至基层欧洲员工,没人懂相关的测试经验。

那100个离乡背井的亚洲人根本无法“倒反天罡”。于是乎,所谓的设备测试根本就没测出啥结果来。

一出欧洲版的《黑炮事件》

曾有一位知情者说了一件让人令人发指的小事儿。

国内某家供应商曾向Northvolt工厂提供了一批锂电池化成设备。后者看起来像一个大柜子,上面有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电池通过物流线运到格子里静置,来激活电池内部活性物质、优化充放电性能,充放电和储能,是动力电池生产的核心装备。

某天,Northvolt的高管突然打电话来大发雷霆,说设备不靠谱出现严重故障,导致整个物流线瘫痪,要求中国供应商“立刻马上赶来修复,否则后果自负”。

负责售后的中国供应商火急火燎地赶到北极圈那儿处(接)理(受)问(痛)题(骂)。然后就被气笑了:这个设备活学活用地被改造成了欧洲工人们的“临时储物柜”,每个格子内被塞满各种杂物。

一位技术人员对此哭笑不得:“系统很靠谱,他识别到这些‘异物’后才会报错。他错在没想到欧洲工人会对生产管理规范完全无视。“

活爹们则对中国供应商“捣毁临时储物柜”一事非常不满,因为以后他们的杂物就没地方放了——这简直就是欧洲版《黑炮事件》。

终于,忍不下去的Peter Carlsson做了个决定:反正已经绕不开中国,干脆从中国合作伙伴那儿再找200个熟练工。

Northvolt前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是中国同事太狡猾,而是Northvolt这边太无能:“我们这里没有技术,没有知识,一切都要中国人手把手地教,机器是他们给的,厂房是他们建的,离了他们,我们啥都不会……”

当然,以上并不是最惨的。

根据米尔恩的调查,欧洲活爹们对于生产管理基本规范直接无视,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无法无天到让自己都丢了性命:

“11月,有人使用普通吸尘器去清理生产线上专门收集电芯壳体加工切割后的碎屑集尘盒,结果发生了粉尘爆炸事故……当时具体伤亡数未知,但一个月后,一名25岁的重度烧伤人员没能挺过去。还有一次,用于烘干涂布的前段烘箱不知为何混入了空气,又爆炸了。此外一名建筑工人在一起起重机事故中死亡……”

这类安全事故在松下、LG化工、宁德时代或是比亚迪而言,简直难以想象。

真的,Northvolt之所以能够混入生产阶段,能够撑到现在才挂,多亏了中国供应商们不辞辛劳地给这群欧洲大爷们竭尽所能地擦屁股。

关键时候,还有老乡背后捅刀

正是去年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件,导致Northvolt第一工厂生产中断。而经过相关司法部门调查发现,公司内部存在大量资金浪费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Northvolt开始被原本哭着吵着要投资的汽车客户们质疑。首先跳出来的,是全球著名的重型卡车和巴士制造商斯堪尼亚,他们吐槽“自己电池不够了”。

之后是宝马。作为Northvolt的首批大客户,宝马原本持股3%,有一个20亿美元的大单“特供”前者。但在今年6月,宝马毅然取消了四年前签订的这份长期合同,并老老实实换回到三星。

汽车播客《孤岛车谈》的主理人罗新宇则认为:宝马的欧洲战略本就不是以电车为主,Northvolt停产让他们有了可以将电车减产的正当理由,某种程度上他们应该是松了一口气,原来总有种被欧盟绑架的感觉。

除了宝马,Northvolt另两个重要汽车合作伙伴也毅然选择及时止损。

首先是原本一同打造第二工厂的瑞典老乡沃尔沃汽车。它就明确表示不会救,完美演绎“是老乡就在背后捅刀”的经典桥段。据了解,沃尔沃的电动汽车这块儿本来就和Northvolt关系不大,他们最重要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是宁德时代,此外还有LG化学和欣旺达。

而一度持股高达21%的大众,也在今年夏天悄咪咪地将宝压在了自家旗下主攻固态电池的PowerCo身上。

额外说一句,后者是大众的亲儿砸,首座工厂在德国萨尔茨吉特,但大众很早就和国轩高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在中国成立了首家全资控股电池系统工厂。PowerCo则计划未来10年内在亚洲新建3家电池工厂,以支持大众的电动化转型。

截止上个月,大众已经对Northvolt进行了重大减记,投资主管Sven Fuhrmann也辞去了公司董事会职务。

7月,创始人Carlsson宣布公司启动战略评估。说人话就是针对当前财务挑战和运营问题开始盘点家当了。当时,Carlsson暗示这两年扩张得有些过了,他将暂停加拿大和德国两家工厂。

7月,创始人Carlsson宣布公司启动战略评估。说人话就是针对当前财务挑战和运营问题开始盘点家当了。当时,Carlsson暗示Northvolt这两年的扩张有些过了。他将暂停加拿大和德国两家工厂。

最重要的是,他裁掉了谢莱夫特奥第一工厂四分之一的人以及很多相关周边业务,比如回收、能源储存等,要么被出售要么被暂停。而原本板上钉钉的采购订单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取消了。

然后就是上个月底,Northvolt债务融资失败,负债58亿美元,现金流3000万美元,仅够维持一周左右的运营。

创始人兼CEO Peter Carlsson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经营了8年的电(草)池(台)帝(班)国(子),不过董事会似乎没同意。

尾声

2016年Carlsson和Cerruti初创Northvolt时,曾表示公司最大卖点,是要“招揽全球除中国外的顶级电池工程师,组建的国际化团队。”

Carlsson曾对白宫的供应链韧性委员会,详细说明Northvolt到底是怎么绕开中国造电池的——依靠美国发达的基础研究,德国的工业制造,日本和韩国的丰富工艺积累,就能造出比中国电池更便宜的“蓝血”电池。

但同时他又非常认同中国人这些年的“弯道超车”,觉得这个思路实在太对了,咱必须向中国人学习。

好吧……

8年后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某种程度上,可能又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只要能再筹集最多12亿美元,它就能在2025年第一季度摆脱破产保护,重组河山。

但Carlsson们还能找到新的投(韭)资(菜)者(们)吗?

反正Northvolt第二大投资者高盛投资管理基金,不久前给投资者发了一封公开信,承诺到今年底,将对Northvolt的投资价值减记为零——将账面价值减记为零。这意味着高盛认为,对Northvolt的所有投资已完全失去价值,不再能再创造经济利益。

此前,高盛大概给了Northvolt 9亿美元。

如今,随着拜登任期进入倒数计时,补贴西方本土电池产业的相关政策大概率也要作废了。而无论北美还是欧洲,直到现在都没有第二个绿色转型明星,像Northvolt那般存在。

最后,我们再来划一下重点吧: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锂电池是由中国生产的,平均定价只有欧美锂电池生产商的三分之一。

0 阅读:15

如梦初醒说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