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30年发家史,就是一部“敢想敢干敢坚持”的奋斗史

如梦初醒说车 2024-11-27 04:00:14

文|Dedee

11月,比亚迪迎来两大历史性时刻:公司成立30周年,以及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在这场盛大的庆典上,王传福回顾了公司从无到有的历程,并将心路历程简洁而深刻地总结成了一句话:

“成功的秘诀?就是把对的事情坚持做30年。敢想、敢干、敢坚持是我们成功的核心。”

正是“敢想”,让1994年那个深圳布吉工业区毫不起眼,连一条完整的电池生产线都没有小厂房,在10年内成为全球锂电池巨头。

正是“敢干”,让比亚迪在2003年以2.7亿元收购濒临破产的西安秦川汽车。

也正是“敢坚持”,让比亚迪熬过十年市场低谷期并坚持研发投入,成就了如今拥有百万员工、覆盖96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新能源领军企业——按照今年三季度单季营收2000亿来算,比亚迪的年营收规模已经达8000亿,年盈利400亿左右。

从电池到汽车,从技术积累到行业领导,比亚迪这30年不只定义了自身的道路,也改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改变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

“敢想”

从“手搓班子”到全球电池巨头

1994年,王传福辞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铁饭碗”,来到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创立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那时,深圳郊区的这间厂房虽然又小又破,初创团队一共也就20人,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甚至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但王传福已经明确想好要做什么——被日本人垄断的锂电池。

是的,王传福从锂电池结构到材料配比,一个个摸索过来。

最后决定采用手工加夹具的方式成功代替自动化生产线。一个月后,比亚迪只用了别人四分之一的成本,手搓出了第一批锂电池,成就了比亚迪自研基因的开端。

此后30年,比亚迪也一直坚持着这种模式: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生产设备,并用半自动化半人工的方式降低成本。

1997年,随着全球对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王传福也开始摸索比亚迪的锂电池商业化。他斥资买了大量的研发设备,其中最贵的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差不多370万人民币,比整个公司启动资金还要多。

面对这台全公司无人能用的机器,王传福依旧采用“手搓”理论:“不懂就学,不会就试。”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教授来教大家如何使用。

很快,比亚迪在锂电池领域崭露头角。还趁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一边扩产一边吃下了松下、索尼、AT&T等国际大厂订单。

同一年,大洋彼岸的通用推出第一款电动车GM EV1,隔壁的丰田发布全球首款HEV混动车型第一代普锐斯,王传福则以中国储能电池专家的身份,参加了一项极为冷门的省级实验性质项目——汽车电动化。在这个项目中,他亲手将锂电池成功装进了一辆实验车里。

这个看似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成为了他造新能源车梦的起点,影响了他对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看法,更引领着比亚迪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敢干”

从“造车小白”到自主品牌之光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以10.95港元的发行价创下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

当时,比亚迪已经占据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锂电池和镍氢电池已与三洋、索尼和松下等国际巨头齐名,更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大厂的重要供应商。

1年后,对电动汽车心心念念已久的王传福,斥资2.7亿元收购濒临破产的秦川汽车。不过那段时间的比亚迪,手头资金并不宽裕。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整个团队对造车一窍不通。

面对外界的质疑,投资者的反对,王传福却笃定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他的意志相当坚定:“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电池和汽车是天然的结合。新能源汽车带来能源和驱动核心的变化,可能可以完成中国车企对海外车企的弯道超车。”

“我下半辈子就干新能源汽车了。”

此后,整个比亚迪团队从零开始,王传福也说到做到迎难而上。他自掏腰包买了几十台各种款式的轿车,包括一台全新大奔——为了能让“大家放心拆大胆拆”,他还用力划花了那辆奔驰,亲自带头拆开来观察,研究每一个零部件。

1年后,比亚迪第一款车“316”完成研发。可惜由于这车实在太普通缺乏竞争力,接近量产时彻底被推到重来。

不过,比亚迪也第一次完整走完一款车的研发流程。团队也从中完整地学习了整车设计、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分析。

2005年,比亚迪推出了F3,这款只要7万元的家用轿车,以低成本、高配置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成为20年前国产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更是中国历史上销量最快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型。

2009年,F3销量突破30万台,超过了桑塔纳、捷达等经典合资老三样,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它不仅帮助比亚迪打开了国内市场,让“自主品牌”这个词第一次在家用车领域有了分量,也让比亚迪积累了足够多的资金与经验,更为将来的新能源汽车研发铺上第一层地基。

F3大卖的同时,比亚迪在2008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成为了新能源技术突破的开路先锋。

那几年,王传福一直在构想着一个完整的新能源链路:他要建造一个“未来村”,用太阳能为住宅供电,并通过储能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这一思路,对于当时还处于“荒漠”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堪称“天方夜谭”。

但他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个“未来村”从来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比亚迪的使命”,是他必须要干的事业。

“敢坚持”

从“至暗时刻”到“技术爆发”

2010年,王传福迎来创业以来最难熬的一年,比亚迪也进入了漫长的“至暗时刻”。

尽管2年前,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与需求却远未成熟——F3DM每月销量不足百辆,更多人认为它只不过是个大玩具。

几乎同时,F3虽然成为了中国轿车之王,但由于扩张速度过快,经销商网络跟不上,让站在巅峰的比亚迪突然卖不动了。

预期中的二次腾飞没有到来。此后十年,比亚迪的月销长期徘徊在3-4万台,无法突破销量瓶颈。

当然以上是外界看到的种种“停滞不前”,比亚迪内部却一直在悄然蓄力。

2013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搭载12V磷酸铁锂小电池的企业。更是在特斯拉登陆中国的同一个月,王朝系列首款车型,双模电动车比亚迪秦上市。

此后一年内,秦卖出近1.5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车市场独一无二的销量王。

同年,比亚迪还发布了品牌的新能源标杆战略“542战略”:“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是全时电四驱,“2”则意味着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

当年看遥不可及,如今看轻松拿捏。

年底,比亚迪在深圳建成了全球最大铁电池基地。后者也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王传福直接规划了80亿瓦时的年生产规模,用来支撑60万台混动车的年产。

这个基地,至今依旧是世界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2015年,比亚迪基本完成新能源车全市场、全产业的基本布局,成为当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销售额达到220亿元,比传统燃油车板块高出30多亿,净利润超26亿元。

同时,王传福提出了“先公交后乘用”的策略,将电动车率先应用于公共交通。

比如2010年,比亚迪就推出了K9纯电动大巴,并在深圳、南京等城市进行试点。在个人新能源市场尚未打开的情况下,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一方面为比亚迪积累了技术与实际运营数据,另一方面也为新能源汽车打开了政策与公众的认知窗口,不断积累着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场景经验。

是的, 比亚迪这十年来并不全是晦暗不明的,王传福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技术崛起的机会。即便面对销量低迷和利润滑坡,比亚迪坚持技术研发,每年投入数十亿打造技术鱼池,培养工程师人才。

尤其是被造车圈大佬们盖章认证的“最难2019年”。

那一年,比亚迪扣非净利润仅2.3亿元,研发投入却高达80亿元,占总营收的6%以上。面对利润与研发投入的极端对比,不少投资者表达了强烈不满,甚至要求调整高管团队“节流求存”。

“你们究竟是在‘存钱’还是在‘烧钱’?”这10年来,王传福被逼问过无数次。但他的回答始终如一:“新能源是未来的唯一选择,研发投入不是烧钱,而是在为未来打下地基。”

如今看来,比亚迪“停滞不前”的这10年,内部力量却与日俱增。

从12V磷酸铁锂小电池到比亚迪秦,从第二代DM插混技术到公交电动化的推进,从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到整车安全性能的提升——每一步都标志着比亚迪闻名遐迩的“技术鱼池”正一年年地“水涨鱼多”,比亚迪的爆发期即将来临。

崛起

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导者

王传福的坚持终于迎来柳暗花明,2020年比亚迪迎来技术大爆发。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曾在2021年初发布《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比亚迪以9426项专利位居新能源车企榜单榜首,比第二、三名专利数总和还要高,是其他19强平均专利数的7倍。

比如2021年诞生,兼具高性能和超强安全性的“刀片电池”。

为了验证刀片电池的优势,比亚迪在全球首次进行“针刺实验”直播:在针刺实验中,传统电池快速起火,而刀片电池保持稳定,依旧在正常工作。正是这一测试,彻底颠覆了行业对磷酸铁锂电池的传统认知。

甚至,搭载刀片电池的那些“王朝”和“海洋”系列车型,成为了品质和安全的代名词。

仅过了1年,DM-i超级混动系统和e平台3.0携手而来。

前者以电为主的混动架构,既能显著降低油耗,又能在城市通勤中实现“无限接近纯电驾驭体验”;后者则是一套集成化、模块化的纯电动车研发和制造平台。

双方搭配干活,不仅整合了纯电动与混动技术的优势,还通过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设计,将续航、油耗、性能、舒适性等多重需求结合到一款车上,属于典型的“1+1>2”。

而他俩首次搭配应用在宋PLUS DM-i上就引发了抢购狂潮。上市仅一个月订单量就突破2万,比亚迪在中端市场彻底站稳脚跟,以技术优势逐步挤压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并加速了燃油车市场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

2023年,比亚迪决定在高端市场一展身手,在一年内一口气推出了易四方、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等一系列让友商应接不暇,让消费者眉开眼笑的新技术。

尤其是“易四方”,不仅真正实现对四电机独立控制的精确调节,让电动车的操控性能进入全新维度,更让比亚迪的高端矩阵战略正式落地。

而首次应用“易四方”的比亚迪高端车型仰望U9,依靠惊人的百公里加速性能,极限路况下还有超越燃油车的动态表现,让国际市场重新审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实力,见证了比亚迪“不只是要做高端车,还用技术实力告诉世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走到性能的顶峰”。

是的,如果说刀片电池、DM-i、易四方等技术代表了比亚迪的技术深度,那么如今品牌的车型矩阵,则完美展现比亚迪的市场广度——从20年前的F3到10年前诞生的王朝系列,再到近年来大红大紫的海洋网,极具个性的方程豹,以及仰望和腾势这两大高端品牌。

比亚迪已经构建起覆盖各个细分市场的强大新能源产品线。

后者是比亚迪新能源产品爆发式增长的基础,助力品牌国际化不断加速。从最早的巴西、非洲等新兴市场,再到这两年的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已覆盖全球96个国家,足迹延伸至400多个城市,销量也从此10年前的每月3-4万台,增长到今年10月的50多万台。

于是,就有了本月早些时候,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腾势Z9正式下线。

这款D级豪华新能源轿车不仅是比亚迪技术巅峰的体现,更是中国品牌进军国际豪华车市场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达到此成就的车企,以及中国新能源征程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尾声

回首这30年的发展历程,寻根比亚迪“造车魂”,都始终围绕着王传福所说的“敢想、敢干、敢坚持”。

于是,也就有了1994年的手搓电池,2005年的早期爆款F3,2010到2019年的力量积蓄,以及最近5年搭载各种里程碑式技术的王朝系、海洋系、仰望系等新能源好车——王传福对新能源技术探索上的决心和行动力,无人可及。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非常愿意“等”研发人员,愿意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新空间,鼓励并支持他们常年深耕某一领域。例如对电池研发坚持了整整18年的刀片电池团队,以及对插电混动系统坚持了17年的专家们……

“只要方向正确,尽管放手去试。”王传福对比亚迪11大研究院旗下11万名工程师们做出如此承诺。

不过,比亚迪的成功远不止对新能源技术的无限钻研和突破,更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品牌的代表,比亚迪打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新能源车打造成中国自信的象征,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科技实力的使命——就和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腾势Z9的车主,游戏科学的创始人,《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一样。

在最艰难的时刻坚持做对的事,坚持以现代科技续写传统文化,通过“王朝系列”、“龙颜美学”等设计语言,向世界展示了属于中国的审美与力量。它的每一辆车,都是中国文化与先进技术交相辉映的作品,向全球消费者传递着独特的文化自豪感。

如今的比亚迪,不满足于过去的辉煌。

它将继续以绿色能源和智能出行为核心目标,推动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为全球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为中国制造开拓更宽广的舞台。

它是一张中国自信的名片,承载着更大的梦想驶向更大的未来。

0 阅读:6

如梦初醒说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