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和田玉的加工技法——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3-29 22:33:00

现代和田玉加工技法的主要特点是遵循“物以稀为贵”这一原则,最大程度保留玉料,并充分体现玉质的美感。因此,尽管现代玉器在加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加工设备,但其中许多重要的环节仍然需要手工完成,而常用的加工技法也成为基本的要求。

玉雕作品《莲相》

玉雕主要的加工技法有因材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废料巧作、俏色巧用、留皮、浮雕、圆雕、透雕、内雕、薄胎、压丝嵌宝和环链等,形成了玉雕特有的工艺特点。

01、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玉雕创作的前提, 是重中之重。玉雕为工艺创作,需要工匠想象图案并注于玉石之上, 无涂改性。因此需仔细观察每块原料的特性、颜色 形状等, 最大限度地利用, 以达到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特别是在人物、花鸟、动物的创作中更需因料设计, 独辟蹊径。我国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其因材施艺也日臻完善。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 数量有限。随着工艺的进步, 技艺的提高, 因料施艺的水平越来越高, 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青花和田玉

在玉雕作品中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工艺技法, 其中因材施艺最为基本也最能考验玉雕师的能力。在优质和田玉籽料稀缺珍贵的今天, 因材施艺更显得极为重要,既可节约玉料也可体现创新精神,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将玉的温润之美展示出来。

02、剜脏去绺

完美无瑕的美玉通常数量极少, 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玉石内都带有一些杂色或杂质包裹体, 这会影响成品玉件的整体美观和效果。因此,在玉器制作中一般会予以剔除, 即“剜脏”, 这是每个工匠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制件大件的玉雕,往往难以找到通体皆无杂质的玉料。因此要尽其所能地剜脏, 而后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 最大限度地用料。

玉雕图片

在玉件的加工过程中,原料可能会再次或者多次露出杂质,如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等。尤其是杂质位于正面主要部位的,设计人员要尽力将其处理掉或者遮住。玉雕作品很多因剜脏而在制作过程中不得不改变原定设计与结构, 既要去除脏杂又要使其结构造型合理美观,这是对玉雕者功力的一大考验。技艺高超的玉匠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即将原本属于脏色的部分巧妙利用,制作成独特的俏色玉器。这在清朝乾隆年间制作的一些玉器中可见,是中国玉器制作达到顶峰时期的杰出工艺。

玉石上自然形成的裂纹主要是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或自然力冲击后形成的,没有特定的形状、方向和规律。常见的形式主要有断裂纹、龟背纹、破碎纹、炸心纹、炸惊纹、包裹纹等,在业内裂纹被称为“绺”。这些绺裂对玉器的制作影响很大, 最好是不要采用有绺裂的玉料。而且制成的玉器上不能带绺裂, 因其容易沿绺开裂, 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都极低。因此玉器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要注重纹绺的处理, 或顺绺切割或避开绺, 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在设计后的雕琢中, 有时会再次出现纹绺, 这就需设计和雕刻者冥思苦想使其去绺改形, 达到好的效果。

《汉柏图》玉山

1995年, 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构思设计的一件重约2000斤的青玉《汉柏图》,原料有浆多绺, 但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再现了汉代“青、奇、古、怪”四棵柏树 。正面一棵苍劲古柏,似一老寿星俯视大千世界; 近旁一棵柏树, 枝干弯曲似游龙;背面一棵古柏直插云霄、充满生机;另一棵为侧拐状, 似桥梁, 可行人, 并以古刹老树、游人观赏为陪衬, 交相辉映。由于作品的艺术品位和魅力极高, 使原材料的质地与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其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数十倍的提升。

03、化瑕为瑜

“瑕”为玉器制作之大忌, 指玉料中的杂色部分, 也可指玉料中的脏杂包裹体;“瑜”则指美玉。但无瑕美玉极其难得, 尤其是在开采数年之后。因此, 玉雕工匠们非常珍惜玉石资源、充分利用玉料, 形成了“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化瑕为瑜的工艺非但不会影响作品,反而会使作品形象、生动、逼真, 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以几种常见的瑕疵为例介绍如何化瑕为瑜。

03-1、黑点

在许多玉料中都可见到, 属于玉石内部的杂质或金属矿物颗粒, 基本上以散状和块状分布。一般雕刻时以去除为主,但如果进行巧做就能凸显意外的效果。譬如将黑点雕刻成人物的黑发或动物、鸟禽的眼睛, 则会使雕刻的形象活灵活现。

03-2、脏点

这种情况一般占用了整个料身, 实在无法巧用或去除。这时就可根据其脏点是否均匀来设计出形象生动的实物,譬如花斑狗、金钱豹。条色均匀者, 还可以制作出更为写实的斑马或企鹅等动物形象。

03-3、绺裂

明裂即皮外伤, 一般雕刻时可以借助于花纹和线条轻易去掉。若实在无法去除, 则可以大自然的山石裂纹进行处理。但含绺裂的作品, 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都较低。

03-4、水线

是指和田玉在成矿过程中,地质运动矿体受挤压破裂,后经再次充填形成。同一块玉料中水线的硬度和透明度较旁边的玉质高,一般雕刻时应尽量避开, 也可利用自然水线做出河流的效果。

03-5、棉点

棉点也称石花,指和田玉中带有石性的线、面、块。就如同一团棉花模糊地盘在其中,会略微影响玉石的品质。棉部分看起来不透明, 硬度会略低。南石先生的《风雪夜归人》对其利用堪称一绝, 他把白色的棉点写意为漫天飞舞的冬雪, 择一辟干净的地方雕成一老人冒雪夜归的场景, 虚实结合的效果很有感染力。

风雪夜归人玉雕

04、废料巧用

废料巧用的目的是珍惜玉料资源, 降低作品成本, 创造出与成品玉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时,“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清代著名的《桐荫仕女图》即废料巧用的典范。这块意境悠远的玉石本是一块黄白色整材雕成玉碗后废弃的既有裂痕又有橘黄色玉皮子的废弃料, 但是经过苏州工匠的鬼斧神工, 竟将裂痕巧妙地处理成门缝, 将橘黄色玉皮子琢成梧桐、蕉叶与覆瓦、垒石, 把仕女的意境融入其中,赢得乾隆皇帝的赏识。

桐荫仕女图

05、俏色巧用

俏色也称“巧色”“巧作”,指利用玉石的各种天然色彩和纹理特点巧为雕刻。俏色巧用是玉雕琢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所普遍应用。和田玉料丰富的颜色为制作时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亦使和田玉制品精美形象、生动逼真,给人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觉。

俏色玉器的创作有两个条件: 一是玉石给定的颜色; 二是设计者将用色和造型相结合的能力。通常, 玉石出现两个以上的色彩就可以创作俏色作品。俏色玉雕一般是以玉石的主色作底, 兼色作俏, 色不混、不靠, 物象逼真。主色是玉石中基本的大体积色彩,兼色是杂于主色中的其他色。例如白玉红皮籽料有一层薄薄的红皮, 里面通体洁白, 白是主色, 红是兼色。创作时只有保留白玉红皮才能使作品有生气, 从而体现白玉红皮籽料的美感。

玉雕作品《蝶恋花》

高明的玉匠都会充分理解和运用玉的俏色, 顺色取材, 因材施艺, 或雕人物,或琢动物,或作山水, 或刻花卉, 鬼斧神工, 达到天工合一的效果。

一件妙趣横生、生动鲜活的俏色玉器,远比一件单色玉雕更具赏玩价值、收藏价值。因为一件俏色玉器不仅要求玉石本身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天时”“地利”,更要求玉雕师傅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及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就是说,只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才能雕出一件设计巧妙、技艺精美的俏色玉器。

06、留皮

和田玉原料经过天然的搬运、氧化等作用,形成了从黑、褐、深红、黄到浅黄各色各样、深浅不一的皮色。这些皮色的形状和分布又不尽相同,有的整片覆盖,有的斑驳陆离,还有的可能只是局部的零星一点。

玉雕作品

留皮作为俏色的一种,是玉雕者通过巧妙的构思, 在皮色天然之美的基础上,借助于皮的造型进行俏色巧雕,将皮色融入作品的组成部分, 以增强其艺术性及观赏性。这种技法始于商周时代,却一直不为人们所欣赏,以至数千年来工匠们在制作玉器时都会将玉皮清除干净。直至清乾隆时期,利用玉皮巧制玉器的技法才开始盛行, 做工极其精美, 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从那时起,留皮技艺一直延续至今。

07、浮雕

浮雕历史悠久, 为玉雕工艺种类之一, 许多著名的玉雕作品中均可见到浮雕工艺。浮雕指在雕刻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琢制形象, 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 凹凸变化不一, 不拘泥于形式, 主要从正面欣赏。浮雕主要用于佩饰、炉、瓶熏、器皿之上,其他各类作品也可见。浮雕的图案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抽象艺术表现,另一类是具象写实表现。抽象表现形式多以纹线为主, 如雷纹、回纹、勾连纹、夔纹等; 写实表现形式以花卉、草虫、山水、人物、瑞兽等图案为主。各种变形的传统动物纹样使器皿古朴、庄严、厚重, 植物纹样富丽轻巧, 几何纹样则稳定均衡。总之, 变形图案纹样常施在器皿的腹、颈及各种边缘上。浮雕玉器依其表面雕琢的厚度及方式不同, 可分为浅浮雕、中浮雕和高浮雕。

玉雕浅浮雕工艺

07-1、浅浮雕

浅浮雕的刀痕刻划较浅, 层次交叉少, 深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但对勾线要求严格。常以线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07-2、中浮雕

中浮雕的刀痕刻划即“地底”比浅浮雕要深些, 层次变化也多些, 一般地子深度为2-5毫米, 具体要根据膛壁的厚度决定其深度。

07-3、高浮雕

高浮雕又称深浮雕, 其刀痕刻划较深, 层次交叉多, 立体感强。

08、圆雕

圆雕又称圆身雕、立体雕,其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 以便观赏者可以从四周任何角度进行欣赏。器如实物, 只是比例大小有差异。

圆雕貔貅

圆雕工艺应用最广的品种是素活类和人物类。“北派”的圆雕工艺闻名全国, 器身与器盖比例合适, 配件精致, 修饰华丽、富贵, 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

09、透雕

透雕又叫镂空雕, 是浮雕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浮雕或圆雕的基础上将某些相当于“地”或背景的部位镂空, 使作品的轮廓更加鲜明, 体现出玲珑剔透、奇巧美丽的工艺效果。

镂空玉雕作品

透雕使玉雕作品的层次增多, 许多作品的花纹图案上下起伏两三层乃至四层。由于层次增多, 花纹图案上下交错, 景物远近有别。因其工艺复杂, 制作难度较大,采取钻孔穿透碾磨法, 故镂空处上下层的线条错落复杂,在抛光时最为费时费力。然而, 透雕艺术效果实属最佳。

10、 薄胎

薄胎玉器器形较小, 制作不够精良, 数量也不多, 如唐代的玉莲瓣纹杯、明代的白玉花形杯等。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这样的薄胎作品才渐渐多了起来。由于乾隆皇帝喜爱, 成立了皇家御作“薄胎西蕃作”,专为皇家制作具有波斯“痕都斯坦玉”风格的玉器。而这一时期的薄胎作品,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数量庞大, 是玉器达到了薄胎艺术的巅峰。现代的薄胎作品,继承了清代薄胎艺术的精髓, 综合了现代的艺术思想、设计理念, 并改进了制作工艺、制作工具,于是涌现出一批精美绝伦的薄胎玉器作品。薄胎作品轻巧秀丽、以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亮似琉璃,让人爱不释手。

以和田玉制成的薄胎玉器多采用青白玉、青玉、碧玉等为材料, 颜色并非越白越好。因它薄如蝉翼,故所选之料需无绺无裂、纯净细腻、紧密坚韧。其制品多以规矩器皿的形式出现, 如盘、杯、碗、瓶、壶等。也有极少的异形薄胎, 但制作难度很大。

薄胎青玉作品

薄胎玉器追求一种简单而富含淳厚内涵的气质,外形不必奇异、乖张, 简约、稳重即可。有着浓厚色泽的玉料, 经过制作,盖、耳、足、体, 一色通透,从内壁可见外壁浮雕的花纹, 透出优雅的高贵气质。薄胎器上花纹的设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通常以柔美的花草、规整的边饰为主;层次较多的图案建议不用,因为这类图案需要强调立体感, 雕刻中自然会造成厚薄不均, 使胎体出现颜色的差异, 从而影响作品整体的艺术表现力。

薄胎玉器的制作非常复杂, 不仅耗时耗工, 对制作工艺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制作工艺的关键是雕花和掏膛而雕花是最出彩的地方。薄胎玉器的花纹精美、繁复,需要琢玉者细致入微的工作;雕琢中线条流畅、底板平整是基本功, 因而通过各种技法做出纹饰飘逸的效果才是精品。掏膛则是薄胎玉器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薄胎并非越薄越好,过薄就会失去玉的质感。只有达到胎壁厚薄一致, 胎体不留死角,厚薄度与原料的色泽、雕花的特征相协调, 才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薄胎玉器作品。

11、压丝嵌宝

压丝嵌宝就是在玉石作品上先刻槽线,然后将金银丝用小锤敲入槽内组成图案,使金银丝与玉表面在一个平面上, 产生玉的“金银错”效果, 这被称为“压丝”; 若在槽内镶嵌宝石,则称为“嵌宝”。

压丝嵌宝和田玉玉盒

压丝嵌宝玉器, 在我国玉器中较为名贵。东汉时期称为“填丝”, 乾隆年间称为“嵌丝”, 现代的制作工艺则称为“压丝”。上述不同名称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工艺特点, 但都曾受战国时期已经成熟的“金银错”工艺的影响。填、嵌、压三种不同的名称, 确切地反映了这种工艺的历史发展。“填丝”是先用小压铊压一道深沟,将金丝(或金片)用粘接物填在里面, 金丝往下凹, 玉面高于金面;“嵌丝”则是用小勾铊划好沟以后将金银嵌进去,同样也用粘接物, 金银丝往上凸, 金面高于玉面。这两种工艺效果都会掉丝、弓丝, 不牢固, 且不平整和光亮。现代的压丝技术采用了挤压工艺, 免去了粘接, 解决了这个问题, 取得了比较完美的工艺和艺术效果。

玉器压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琢磨工艺。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必须十分精确, 不能差之毫厘, 且技术手法要稳准, 技术含量非常高。所以,至今能真正掌握此项技术的玉器匠人十分稀少。

12、环链

环链也称活环, 是一种巧用玉料的技法, 常见于玉器器皿中, 其他作品中也有应用。这一工艺充分利用玉器主造型之外的余料,制成一个个连在一起且没有接头的小玉环。

环链工艺在许多玉器皿或兽形摆件上都能见到, 对制作的工艺要求极高, 通常是先在整块玉料上将环链做出来。这就要求先通过对造型和玉石性质进行整体研究,然后才确定方案。环链的位置、取法、大小、长短都与玉石性质和作品的整体造型紧密关联,例如脆性材料不宜把环链做得太细、韧性材料可以取出秀丽的环链。

玉雕活环白玉瓶

鉴赏环链作品时, 要先仔细检查环与环是否大小一致、粗细均匀, 相连是否紧凑,然后检查每个环上是否有裂纹和疵点, 最后衡量与造型是否般配, 如提梁和链两边是否对称, 中梁大小纹饰以及其他陪衬是否得体等。

13、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研究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新疆和田玉系统研究》、《中国各产地透闪石的宝石学性质与矿点特征》、《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和《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60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5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和田玉玉雕工艺》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0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