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行阴山侧”到“侧闻阴山胡儿语”,为何胡人总想过阴山?

书兰聊历史 2023-05-06 21:53:02

前言:华夏是诗歌的国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诗词名篇,而其中最为豪迈的题材当属边塞诗词,比如李白的“横行阴山侧”,王昌龄的“不教胡马度阴山”,戴叔伦的“汉家旌帜满阴山”和岑参的“侧闻阴山胡儿语”等等。这些边塞诗不仅很好地抒发出了作者们的“尚武”情怀,还频繁提到“阴山”。

华夏地大物博,山川名胜不知凡几,除“五岳”之外,还有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南岭、太行山和天山等等。相比这些名山,阴山的知名度仿佛要小上不少,既然如此,为何阴山还会这般受边塞诗词的作者们青睐?阴山到底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阴山北边的胡人又为何总想跨过此山?

位于黄河“几”字湾北面的阴山

一、胡人对阴山的企盼

1、阴山南北有差异

阴山位于内蒙中部,整体呈东西走向,有1200多公里之长,且刚好处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上,南边的降水量明显多于北边,且南边的年平均气温比北边要高,也就是说南边比北边要湿润。另外,每当有寒风来袭时,阴山可以较好地保障南边的农业生产秩序。至于北边则常常是大风咆哮,沙尘漫天,农业生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动辄遭受风灾和雪灾等。

无论是何种族群,都想要更好的生存环境,何况阴山南北的宽度不到百余公里,胡人又岂能不眼馋?胡人多以狩猎为生,而阴山北边的野生动物资源比较贫乏,最多的动物便是沙鼠之类的啮齿动物,既提供不了多少肉食,也很难做出好用的皮革。据相关资料显示,阴山在古代的野生动物相当繁盛,可以让胡人在尽量少屠宰牲畜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

阴山对气流的影响

史载汉成帝时期曾有大臣夏侯藩向匈奴单于索要张掖等地,而匈奴单于以此地盛产木材为由,予以拒绝,可见木材对匈奴人的重要性,像匈奴人住的帐篷、用的推车和弓箭等都需要木材,而阴山北边基本没有大面积的森林,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反之,那个时候的阴山不像现在这么光秃秃,从诸多史料中均可得知古代的阴山拥有相当茂密的森林。

都说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冶金技术发展的支持,游牧文明同样如此,据《史记》所载,“(匈奴)尽为甲骑”,可见匈奴人当时的冶金技术并不差,否则也搞不出大量的甲胄骑兵。光有技术,没有资源,肯定也造不出先进的金属制品,而阴山南边就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考古发现的霍各齐古铜矿和朝鲁库仑等冶炼遗址。正因阴山南边有这么多的优越条件,匈奴人才会在失去此地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霍各齐古铜矿的冶炼示意

2、阴山之中有商道

不同的文明之间如果存在战争,必然也会有交融,比如通过商贸来互通有无。早在先秦时期,阴山地区便已经出现了比较活跃的货物交易,毕竟阴山南北差异较大,生活在两地的百姓需要通过交易来满足自身对差异化货物的需求。别看阴山宛如一个巨大的拦路虎,其中依然存在一条比较便利的“白道”。所谓“白道”,主要是因为其路面常年呈现一种特别的白灰色。

隋唐时期,突厥强横,唐太宗忍辱负重,最终派李靖等人率军在阴山白道大败颉利可汗。后来唐中宗为了消除突厥之患,在大将张仁愿的建议下,于阴山南边筑造三座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正好位于白道的南口。突厥上下一看这阵势,南下打秋风的心算是凉了,便向大唐寻求互市。史载开元十五年,唐朝正式在东受降城设立榷场。

唐朝在阴山南边所建的三座受降城分布

突厥和回纥等族人将自己的马匹等特产沿着白道送到东受降城,换回唐人的茶叶和陶器等物。交易的双方都因为这条商道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大唐的战马在互市后的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从24万匹激增到43万匹。此外,由于大唐开放而强盛,西方诸国的商人们不远万里,纷纷到大唐经商,其中一条重要贸易路线便是必经白道的草原丝绸之路。

有句话叫做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进而控制世界,然而在海洋贸易成熟之前,东西方的陆路贸易是不二选择,像白道这样的贸易枢纽,必然会成为财富集中地。即使是到了清朝,阴山商道依然不失繁华,当时以归化城为起点开辟的“四大商路”均必经阴山商道,如此情况下,阴山北边的胡人们又何尝不想通过掌握阴山的商道来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

草原丝绸之路

二、中原政权对阴山的需求

1、阴山是关中门户

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关中以“天府之国”的姿态长期被中原王朝作为统治中心,而阴山南边的河套地区距离关中核心—长安仅500余公里,如果胡人度过阴山,占领河套的话,其骑兵只需疾驰两三日便可抵达长安脚下。因此秦始皇才会甫一完成统一大业,便派蒙恬率军将阴山南边的匈奴人赶回北边,并且修建“拒胡长城”和连通咸阳至阴山的直道。

然而不服输的匈奴人没多久又趁着秦末乱世而重新越过阴山,并成功在河套地区建立根据地,使得汉朝早期饱受匈奴之威胁,从汉高帝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汉朝被迫以“和亲”之策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到汉武帝掌权后,汉朝国力雄厚,上下同心,对匈奴展开了著名的“汉匈之战”。元朔二年,卫青等人奉命攻打盘踞在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经过一番恶战,匈奴人再次被赶回阴山北边。

从阴山到关中的距离很短

时间来到隋朝末年,出身朔方豪族的梁师都在突厥人的支持下,据河套而立梁国,先后多次进攻李唐辖下的灵州等地,意图攻入关中,取李唐而代之。李唐虽说每次都成功打退梁师都的进攻,可每次又因为突厥的插手而未能彻底消除此患,比如武德六年,唐高祖李渊派段德操攻打梁师都,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可惜被颉利可汗亲自率领的1万精骑所阻。

更可恨的是,颉利可汗很快又趁着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大宝之际,亲率大军南下。因为有梁师都的存在,突厥骑兵在李唐还没有做好准确的情况下就快速抵至渭水之畔,得亏唐太宗是个英主,才使李唐转危为安。贞观二年,一心雪耻的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梁师都,并成功夺回阴山防线的控制权,进而让长安在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城。

梁师都对李唐的威胁

2、阴山是前进基地

话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补给,阴山南边的资源不光可以让胡人获得良好补充,同样也能为中原王朝所用,如果中原王朝控制住阴山防线,其出征塞外的军队便可就近从阴山南边的河套等地获得补给,尤其是中原地区比较缺乏的战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前进基地的作用,战力彪炳的唐军甚至在攻略西域的高昌等国时,都曾从河套获得过补给。

另外,中原王朝只要在阴山南麓站稳脚跟,便可牢牢控制住阴山东麓地区,而阴山东麓地区同样是中原王朝反击游牧帝国的重要前进基地,比如卫青的捣龙城之战,当时汉武帝一共派出了4路大军,其中公孙贺部、公孙敖部和卫青部这三路分别以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和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为前进基地,而这三个地方均处在阴山东边。

卫青捣龙城之战

如果中原王朝没有阴山一带的前进基地,局面将十分被动。宋朝时期,党项人占据了邻近阴山的西套平原,导致宋朝的西北边患始终无法解决,徒然耗费无数国力。明朝时期,阴山一带的防线比较空虚,瓦剌人从阴山东边长驱直入,直达京师城下,期间还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带)大败明英宗朱祁镇亲率的20万明军,多亏有于谦等人拼力死守,不然明朝恐怕会提早变成南明。

瓦剌人衰败后,鞑鞑人入据河套,明军虽说多番出击,偶有胜之,可明军在阴山一带的防御终究是消极了一点,等到明世宗朱厚璁一番胡乱操作后,明军在阴山南边的防线几乎是形同虚设,鞑靼人兵分两路进攻大明,一路由吉囊部由河套向东,一路由俺答部由北经阴山东边向南,结果10万明军硬是拿鞑鞑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坐视鞑鞑人到京师城下大掠而去

鞑鞑入入侵大明

结语

综上所述,阴山一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管是中原王朝,还是游牧帝国,只要掌握了阴山防线,便能够在战略上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这就像被石敬塘送给契丹人的燕云十六州,得之受益无穷,失之贻害无穷。都说拳头大才是硬道理,放在阴山防线上来说同样适用,谁强谁拥有,而强弱之争又常有风水轮流转的特点。

时至今日,阴山还是那个阴山,只不过早已“阴山烽火灭”,那些“不遣胡儿匹马还”、“迥戍危烽火”和“单于公然来牧马”等豪情与纷争已变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与奋斗。值得一提的是,阴山北边的草原上有占世界已探明储量36%的稀土矿,阴山脚下的包头拥有“草原钢城”之美誉,巴彦淖尔则在无毛绒生产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

参考文献:

《史记》

《隋唐史》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2 阅读: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