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空域上演“危险探戈”,澳军高官火速赴京传递三大信号!

万象洞察 2025-02-22 11:00:02

据光明网报道,2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就澳军机抵近西沙群岛事件作出回应,明确指出澳方蓄意侵犯中国主权,已提出严正交涉。这场引发国际关注的军事对峙,将中澳关系推向敏感节点——就在事件发酵48小时后,澳国防军副司令紧急飞抵北京展开对话。

西沙上空的"危险游戏"2月13日10时许,澳大利亚皇家空军P-8A"海神"巡逻机擅自闯入西沙群岛领空。这架造价2.3亿澳元的先进反潜战机,在距永兴岛约100公里处持续盘旋30分钟,期间两架歼-16战机实施拦截。澳方声称遭到"不安全接近"并发射照明弹,但其机载雷达记录显示,中国战机始终保持安全距离。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公约第91条,外国军机进入他国领空需提前48小时申请并获得批准。而澳军机此次行动既未通报,也未遵守飞行高度限制。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2022年以来澳军机第七次抵近中国岛礁空域,较2020年同期增长200%。这种高频抵近侦察行为,与其宣称的"维护航行自由"目标形成明显矛盾。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P-8A"海神"巡逻机(资料图)

"安全说辞"背后的战略意图澳国防部在声明中反复强调"遵守国际法",却刻意回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7条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规定。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澳军机抵近行动实质上是对中国领海主权的挑衅,其搭载的磁力仪、声呐系统等设备,具备对水下目标的探测能力。

从地缘战略看,西沙群岛扼守南海"黄金水道",每年经此航道的商船超过4万艘。澳大利亚作为域外国家,近年来却在南海投入巨额资源:2023年宣布拨款12亿澳元升级P-8A机队,今年计划派遣两艘护卫舰常态化部署。这种军事部署与其所谓"中立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深层意图。

北京会谈传递三大信号在事件发生仅五天后,中澳防务战略磋商在北京重启。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线下对话,由解放军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徐起零与澳国防军副司令齐普曼共同主持。会议期间,双方就建立海上危机沟通热线达成共识,这是自2020年军事对峙后首次恢复此类机制。

南海(资料图)

从会谈成果看,中方展现出三个核心立场:其一,明确划设西沙群岛领空识别区属于中国主权范畴;其二,反对任何国家以航行自由为名实施军事挑衅;其三,强调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澳方在声明中删除了此前单方面指责的措辞,转而强调"避免误判风险",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态度转变。

中澳关系的破冰与重构当前中澳贸易额已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13年稳居澳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种经济依存关系促使澳政府调整外交策略。工党政府上台后,先后解除对华铁矿石出口禁令,恢复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军事领域的互动虽显滞后,但防务磋商的重启表明,澳方开始意识到:持续对抗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陈弘教授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中澳军事互信严重不足。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双方在南海联合演习次数下降75%,情报共享机制基本停滞。但另一方面,中澳两军舰艇去年在亚丁湾开展的反海盗演习,证明双方完全有能力在非敏感领域开展合作。

走向"竞合并存"的新常态

中澳贸易(资料图)

从短期看,澳大利亚仍可能在美国压力下维持一定程度的对华强硬姿态。但其国内智库"洛伊研究所"最新民调显示,62%的民众认为应优先发展对华经济关系。这种民意基础将制约政府的极端外交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维护西沙群岛主权是红线中的红线。2023年中国在西沙海域部署的红旗-9B防空系统,射程覆盖整个群岛空域。同时,中国海警船常态化巡航使非法闯入事件同比减少40%。这些举措彰显了捍卫主权的决心,也为对话创造了必要条件。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中澳关系始终呈现"合作压倒对抗"的主旋律。从1972年建交到2014年签署中澳自贸协定,两国关系虽经历波折但总体向前发展。当前南海局势的复杂性,更需要双方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建立基于规则的合作框架。

当澳军副司令踏上北京的行程,带走的不仅是谈判桌上的共识,更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认知。正如国防部发言人强调的:"任何国家都有权维护自身主权,但更需要智慧处理分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澳作为太平洋两岸重要国家,理应成为地区稳定的建设性力量而非动荡源。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