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美国与俄罗斯代表团2月18日在沙特利雅得完成四小时半闭门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修复、乌克兰危机解决及未来合作达成四项共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美方已开始"更好理解俄立场",而美国务卿鲁比奥强调需为总统特朗普与普京会晤铺路。
美俄破冰行动:四小时半会谈敲定四大方向
这场持续四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中,美俄团队围绕外交关系正常化、乌克兰冲突解决方案、地缘政治经济合作三大主线展开博弈。据美国国务院声明,双方明确将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确保外交使团运转;同时成立特别小组,就乌克兰领土安全与北约东扩问题展开拉锯战。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释放重磅信号:"特朗普上任前俄美关系恶化至历史冰点,如今在元首通话后出现转折。"这种表态与美方"优先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形成微妙呼应——正如华东师大郑润宇分析,美国此次选择绕过欧盟与乌克兰直接对话,实质是冷战后对俄政策重大调整。
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资料图)
利雅得会议暗流:沙特为何成关键支点?
作为东道主的沙特外交大臣全程列席,在俄乌冲突调解中罕见展现"平衡者"姿态。会谈选址本身即具深意:既避开欧洲主导的明斯克模式,又赋予中东国家更多话语权。这种安排引发多方猜测——未来沙特或将在能源市场协调、巴以问题斡旋等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
会谈成果中关于"经济合作基础"的表述尤为耐人寻味。在西方制裁持续加码背景下,俄美承诺探索能源、基建等领域的互利项目。郑润宇指出:"这实则为冲突降温后的经济捆绑埋下伏笔,但具体实施仍取决于地缘政治风向。"
普京放话震动西方:对话无需调解人
普京2月19日突向外界释放多重信号:一方面高调肯定沙特会谈成果,称"已迈出中东合作第一步";另一方面强硬表态"俄乌谈判不需要第三方调解",甚至批评乌克兰政府"缺席对话的歇斯底里行为"。这种矛盾态度折射出俄罗斯的战略考量——既要维持对话渠道开放,又不愿放弃对谈判主导权的掌控。
普京(资料图)
值得玩味的是普京对特朗普的期待。尽管他拒绝透露会晤时间表,却通过推迟年度国情咨文、叫停政府常规工作等动作,展现出罕见的准备力度。有消息源称,俄方近期对美政策表态异常克制,显然是为了避免冲淡美方当前营造的"接触窗口期"。
元首会晤悬念:特朗普的乌克兰牌怎么打?
特朗普"可能很快与普京会面"的表态,让乌克兰危机成为两人首次对话的核心议题。从美方披露的"永久终止冲突"原则到俄方坚持的"北约不得东扩红线",双方在核心诉求上仍存在根本分歧。但华尔兹提出的"安全保障问题可协商",为后续谈判留下弹性空间。
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团队的潜在策略。其"美国优先"思维可能促使俄乌问题简化为"交易筹码",而泽连斯基政府的焦虑反应已引发欧洲盟友不安。正如拉夫罗夫所言:"基辅若继续排斥对话,反而可能加速自身边缘化进程。"
特朗普(资料图)
制裁迷雾:美国能否放下"道德枷锁"?
会谈期间最敏感的议题莫过于制裁问题。鲁比奥虽未明确承诺解除对俄制裁,却暗示"各方需妥协才能结束冲突"。这种模糊表态暴露出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既要维护乌克兰盟友利益,又不愿彻底激怒俄罗斯能源市场。
郑润宇指出:"当前美国对俄政策呈现实用主义转向,但意识形态对立的阴影仍未消散。"数据显示,2023年西方对俄制裁已造成超过5000亿欧元经济损失,这种背景下,美俄经济合作的可能性与风险同样巨大。
未来风向:中东变局牵动全球神经
普京强调"俄美对话无需调解人"的同时,特意提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中东议题的合作进展。这种战略布局显示,俄罗斯正试图将自身影响力从欧洲战场延伸至中东,而沙特作为关键支点的作用或将持续凸显。
值得关注的是,伊朗核协议重启谈判、也门停火协议落实等议题,可能成为俄美在中东展开合作的试验田。正如郑润宇所言:"当大国竞争焦点转移至能源与安全秩序重构时,中东正从'边缘地带'升格为'战略棋盘中心'。"
这场始于利雅得的对话,既是美俄关系破冰的试探,也是全球权力格局重组的前奏。在乌克兰硝烟未散、中东局势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任何微小的外交突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特朗普与普京最终坐在谈判桌前,世界将见证一个充满变数的新地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