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2月14日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态,中俄合作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因素影响。就在同一天,美国副总统万斯发出震撼警告,声称若俄乌谈判破裂,不排除对莫斯科采取军事行动。
华盛顿的谈判筹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释放"胡萝卜加大棒"信号,万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明确划出红线:若普京拒绝基辅提出的长期安全协议,美国将启动经济制裁与特别军事行动的双重威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态恰好出现在特朗普与俄乌领导人密集通话之后——12日当天,特朗普与普京、泽连斯基分别进行了30分钟和45分钟的闭门对话。
美国副总统万斯(资料图)
美俄博弈的阴影正笼罩着第聂伯河平原。从战术层面看,美军近期加强在黑海地区的兵力部署,五角大楼向乌克兰移交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数量较去年增长200%。但战略意图更为复杂:特朗普团队表面上摆出促成谈判姿态,实则通过极限施压测试莫斯科底线。正如基辅智库"战略对话"研究所分析指出的,美国当前策略包含三个递进层次:以经济制裁制造谈判紧迫感,用军事部署维持威慑平衡,最终寻求在乌克兰地缘利益上达成某种程度的"交易"。
克里姆林宫的应对策略展现出高度的战略定力。尽管西方媒体渲染"俄罗斯准备妥协"的说法甚嚣尘上,但俄外长拉夫罗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明确指出,任何和平协议都必须包含"停止北约东扩"和"保障顿巴斯特殊地位"两大核心条款。这种立场与中方倡导的"不结盟、不对抗"原则形成微妙呼应,中俄元首去年签署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恰好为双方应对第三方压力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俄外长拉夫罗夫(资料图)
基辅政局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泽连斯基办公室最新民调显示,58%的乌克兰民众认为美国对乌实际援助力度不足,这与拜登政府宣布的2024年100亿美元军援承诺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军总参谋部近期将预备役征召年龄从55岁放宽至60岁,反映出前线战事呈现胶着态势。这种背景下,基辅既期待西方持续施压迫使莫斯科让步,又担忧过度依赖美国导致谈判筹码流失的悖论。
大国关系的天平正在发生深刻位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本质上是对美欧战略焦虑的回应。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宣称"欧洲必须减少对俄能源依赖"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却在去年创下1300亿立方米的历史输气量新高。这种经济层面的深度绑定,使得任何试图离间中俄关系的举动都显得苍白无力。正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所指出的:"中俄合作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会因第三方政策调整产生根本动摇。"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资料图)
军事部署的阴影与经济纽带的韧性形成鲜明对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近日公开表示,驻扎波兰的美军规模已从5000人增至1.2万人,但五角大楼同时宣布将削减在欧洲的永久军事基地数量。这种看似矛盾的部署调整,实则反映出美国既要维持对欧洲的安全承诺,又不愿承担无限责任的战略考量。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中欧班列今年开行量在前两个月同比增长17%,其中过境俄罗斯的线路占比达到43%,显示出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大生命力。当万斯在华盛顿吹响"军事行动"的号角时,克里姆林宫与北京的战略默契已然显现。在乌克兰危机进入第三个年头这个历史节点,大国之间既需要保持必要的战略张力,更要守住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毕竟,任何单方面的"极限施压"都可能触发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而真正持久的和平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