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金秀六段村,探秘大瑶山復地古“街巷”有什么特别?

淑幺评旅游 2024-12-14 14:20:51

广西桂中的大瑶山‌面积庞大,有两千平方公里‌。以金秀为主体,平均海拔约1200米,最高峰近1800米。‌地势上的高寒,原始的自然环境,以及自古极为不便的交通,世居着五个支系的数万瑶族人民。延续传承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歌舞、生活习俗、建筑工艺等民族文化而繁衍生息。

从县城往东上行约二十公里,于海拨1600米的瑶山復地,隐藏有一个叫六段的小瑶寨。六年前曾初识此地,一进寨子就被它古色古香,辗压周围十里八乡的古“街巷”气质吸引,也完全颠覆我对金秀瑶寨村屯的刻板印象。跟着朋友们,还到村里老妇女主任的家做客,淳朴的民风下,品尝了瑶家山珍家宴,听到原生迎客山歌,体验了瑶族服饰美和采茶劳作的乐趣...那瑶族吊脚楼的浪漫恋爱习俗,甚至激起我等无限的想象...还第一见识了数几棵粗壮挺拨的千年红豆杉,属非常珍稀的国宝植物,也证明了此六段村,有非一般的地灵之气。

2018年

2018年

2018年

故地重游,见交通路况巳大为改观,途中还有新开的一矿泉水水厂,口感不错,真是自然界给大瑶山的馈赠。

据了解,六段村始建于清朝道光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共60多户人家约数百人,属于金秀五个瑶系中,历史上相对富裕,文化最丰富的茶山瑶系;以苏姓为主,但也有个汪家的二妹,唱瑶歌唱成了名人。粗看寨子地势显得平缓夹长并见不陡峭,有别于传统瑶寨选向阳,依坡地,依次叠加而成;而藏建于一个小山谷中;形成的一条村巷,长约三百米,据说曾分布有六块大石,因偕音而得村名。一条小河溪转弯后从巷中穿流而过,可渭依山伴水又显低调,有着隐世之态,难道其先祖是因避乱而来么?寨里建筑风格以青砖碧瓦带木制吊脚楼为主,紧邻连排,隔溪斜着对门顺水势而建,对称式高墙柱,大开厚木门,高门坎,雕龙画凤的木作以及门户题名,大红门联,方木代替青石成门墩,精制的门当和户对,多似广西平原地古街汉民宅,有着我老家玉林熟悉的习惯;其工艺精湛而保存完好,古朴端庄中,又透着大户人家的风范,而成为汉瑶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其实,大瑶山沟间并无多少平地产粘土,用来烧制传统青砖、青瓦,估计古时多由马帮艰辛从山下托运而至。印象中的瑶族民居多以泥坯、木作,带院式建房,如金秀的刘村,滴水村等。据村民有说:祖上可能从江西迁徙而来,仅从六段的古建筑及主产清茶的工艺和传承来看,多少也印证了一点。

走进寨子,寨门已是后建,村委楼不远有维一的一栋纵横L型的粮仓建筑,风格独特充满年代感;村巷中的溪沟,当年覆盖的是木板拼成了通道,也有被洪水冲垮过,后来才用水泥铺盖加人工石,成了今天古街仿青石板路的模样,并可以通行小汽车。据说政府已征收了老屋子,将统一开发文旅,但乃有少数村民居住,或摆卖一些药材及茶叶特产,如此既保留了一些村宅人气,又增加了收入,乃三赢的好事。

村宅门眉上以双木夹砖压框,颇具灵动之感。门户外挡火、挡风墙上有凹砖设计,是古时先人夜间置放油灯利他又利已,村风淳厚可见一斑。设于屋外的木作吊脚楼有各式(飘台),但都不大,不高也不矮,除方便瑶妹白天座做女红,夜晚谈情说爱,瑶哥哥攀爬进出不影响大人休息外,亦可考验及严选君郎的体质状态。房屋呈长方型,一般为三进,不设天井,墙体可砖可泥可木,房内采光虽一般但保暖,防盗;门厅设神龛内嵌于正屏墙而不占空间,有老人可设一小屋,二楼为闺房,外接吊脚楼;宽高的中厅为主家主要活动场所,会客,吃饭,烤火塘等均设于此;后厅杂物或厨房多通连着一个露天小院。中厅长年保持着火塘的烟火气,可以克服大瑶山区温差大及多雨、潮湿天气,也有利于屋宅,家私的防虫保护,黑熏是其本色。

如今的村民大部已搬到沟外的新村新楼房安居,难得有年轻人留守创业。而年已过70的老妇女主任依然健在,闲时,在村头帮小辈看着一个小土特产店,还出租些瑶服。一张合影,看出彼此岁月流逝的变化,但也掩饰不了老主任年轻时的美貌,无疑也是寨子“一枝花”了。祝老人身体健康,寿比村后红豆杉了。

美丽六段,一个来了还想来的神奇瑶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