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宾阳南街,探秘老街古宅那些曾经的过往岁月。③

淑幺评旅游 2024-12-27 13:52:47

身为宾阳南街的“女婿”,“冬至大过年”的,每年回来蹭吃蹭喝似乎成了必然。而千年历史的宾州古镇南街,似乎总有探索不完的故事和奥秘,让我觉得他既熟悉又陌生。

据了解,古南街约两千米多长,4、6米宽,始建于元而成于明朝。因元代时,金人南侵,而闽、粤、赣等中原地区人因避战乱至此,眼见大明山余脉下的宾州府,一马平川的沃土,商贸环境具佳而聚集于此,后建筑铺面及繁衍成南街的雏形。岳父家门先祖为两兄弟,据说亦是从江西落难而来。到了清末及民国时,交通及地域突显,以日杂、饮食、粮品加工为主的南街,商贾云聚,经贸红火,不断扩建而达到了鼎盛,成今日之规模,奇怪的是它并没有往传统“井”字型的街区发展。解放后因县衙搬迁、改道逐渐偏隅一方。除了寺庙,祠堂等,空留数百间大小不一,残旧不一的商铺,成了祖传的居家宅屋而倍显落寂。如今,除了独特的“南街话”,在这一条不大而细长的单一式街巷,有着张,黎,黄,林,关,黄,曾等姓氏分段群居,亦成为南街历史发展延续的遗存之一。

冬至的南街还是有些人气的,修旧如旧的街铺,多青砖灰瓦,明、暗双层都有,硬山顶、脊并不翘角飞檐,传统岭南半门半窗橱的非骑楼设计,在此汉、壮文化的交融地,看上去显得普通而低调。本想拜会上次探访认识的,租住于街中段戴家屋开旧书店的曾大师,可惜已经关门搬离,而信步参观了不远处的一家秀服出租店。据老板娘介绍,她们是居住在街南的刘氏而租来开店的,房子够大而租金不贵。主家姓黎,早年做酱油膏兴家,90多的老太太已去南宁跟小辈了...越聊越熟,感受到古街那邻里之间的暖暖人情味。

黎屋与戴家大小、规模、风格相当,4进三井带后院,标准的前铺后厂,主中厅布局,亦属南街大户人家类。四开大门遗留有已绝迹的木栅栏洞,二楼木作有一排推窗,“四水归堂”的天井,中厅高约十米,祭祀神台分层而砖木各半,上木作雕双凤朝阳,左右雕吉祥福禄寿类,彰显端庄与大气,也透出主家偏于女子主事的信息。如此精美及完好的中厅,在南街并不多见。宽大的后厅及晒院,双灶台,大烘柜...无不显示着主家当年作坊的繁忙,眼前仿佛闪现着主家和伙计们,忙前忙后的身影。

曾南街的“首富” ,官商合一的黄家大屋,依然大门紧锁。其占地五垮,中居家,左右为铺的设计,规模不小。

而对面的两户家亦是黄氏家族后人所居建,且以凹门设计以居家为主,可谓人丁兴旺而富足一方的代表。现出租给一老板开办民宿,生意尚可,有一北京来的住客住了好些天。主人家黄老伯,一家人专门外地回来过节祭拜天地先祖,偶遇其女婿,竟是我的同事韦老弟,皆为南街有缘人哈。据黄伯介绍:对门大屋是太祖公所建,隔壁是堂兄弟家的。房子有一百多年历史,后人多已外地发展。黄伯两家的布局风格颇为相近,居家的讲究房间多,分隔好,采光好,通风好,行走方便。于是采用高墙宅,高门,透窗,透玻,宽走道,大天井;门扇、窗棂、扶梯等的传统花鸟虫鱼木雕精美,工艺高超,于古街上罕见了。后厅墙采用的透墙窗,即带着民国的西洋特色,又有着佛语的写意,从墙樑色看,也曾着有烟火曛蒸的长久经历。黄伯家的祭祀神台为青砖到顶,中凹似莲花塔型设计,在南街显得坚实而独特,估计当年也是与佛祖或什么教有缘的人家了。站在绿蔓掩盖的大门,门上匾额框已看不清楚题字。清瘦的黄老伯,也不禁也叹息岁月及世事的无奈,当年热闹非凡的庭院已没有了家人的留守。老去的老去,多也各奔了东西...

时间不早,家里人已催着入席了,酒量不好有点慌哦。

(宾州城北系列之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