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不到二个钟,便来到钦州钦南区临海的龙门港镇。可能早年钦防分家属于“肥肉”,南宁到此小镇,还得绕行防城港市辖区而至,说是钦州“飞地”,确实不奇怪。

是我的孤陋寡闻,初到贵地,才识其“庐山真面目”。据了解:龙门港镇,又称龙门岛,因地势于钦州湾茅尾海两侧蜿蜒起伏的山脉,形成了一道恍若巨龙的奇观,而东西对峙的山势犹如大门,故得"龙门"之名,寓意吉祥亦显霸气侧漏。加之其众多茂绿的岛群,成天然屏障,历代为战略海防要地。抗战时期的1939年,日军亦是从此岛北部突袭登陆,与地方武装发生短时战斗后。不到十天,便进犯至桂中腹地南宁...也算是抗战故地了。



龙门岛解放后,现发展提升成为了龙门港镇制,人口却不到一万,以汉族为主。群岛地貌,被誉为七十二泾而浅海滩涂面积庞大,亦有大片红树林,很利于养殖。真没想到,平时在南宁吃上的个大、又平的鲜蚝,大多产自钦州,其产业从育苗种到养殖,销售,产值达37亿元,并供应量均列居华南地区第一,产品远销南方多省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凭独特水质和地形,而小小龙门镇,又占钦州市蚝产业的大头,妥妥的“大蚝之乡”钦州的明珠,并已形成公司制、合作化式的综合性产业开发一条龙。其中,一家名为钦州市维丰农业公司的经营令人印象深刻。祖籍广西平南的老总黄姐,性情开朗,喜称“蚝姐”。看似身形娇小,却精气十足,虽在此打拼多年,犹显年轻靓丽,据说是吃“蚝”吃出的健康美颜功效。公司主营除了大规模的蚝产业,亦涉足于中医康养、房地产、旅店、商贸、研学、乡村振兴之文旅经营。在其海上科研综合基地,我们体验了日夜海钓的乐趣,虽经验不足,亦有所鱼获。海钓,无疑也是龙门之行的亮点。









而不远处的一个暗碣色火山岩石墩岛,海水退潮,裸露出一片长条形沙滩,夕阳光影,赤脚踏行,想起那首《外婆的澎湖湾》,浪漫而温馨的场景。远眺即将竣工的龙门跨海大桥,雄伟壮丽,不愧是“广西第一桥”,不久的将来,由平陆运河的船舶货物,将穿桥而过,奔向远洋的世界。岛虽小,亦是非常文艺片的打卡地。





走进龙门港镇,见路口有土地社坛,居家门多有喜庆红联,有晒着鱼干,透出中原及岭南文化传承的渔村特色。当地说着一种独特的龙门方言,听似粤语系,但又夹杂着客家及桂柳话的口音。不大的菜市场兼着CBD“商业中心”,人气颇旺。传统小吃有艾叶糍,垫的是菠萝蜜叶;不放绿豆的大头粽;白皮白心的红薯,又甜又粉。15元/一碗的牛腩粉,量足味美。临海之地,当然海鲜少不了,大清早就有出摊售卖,那萌萌带毒的海豚鱼虽然不贵,但老板明说了,不是熟人不卖...







当地人介绍,可以到新港码头看看,直接和刚回港的船老大购买,物美价廉值得拥有。总体镇上的美食,旅馆,交通业,还相对不足,毕竟还不是旅游热点。
龙门由秦朝起设辖,历史悠久,也多历经战火。沿着弯曲路径信步而行,有一条不大的老街,遗存有着些古旧时代的印记。铺面特点为木作双层半门、小矮墙、小窗,门户内凹而没有廊道相通,近似广西内地宾阳古南街及桂林、龙州的一些古乡镇。一家带院的老供销社,正装修开发文旅项目,留存的伟人语录,清晰可见,仿佛时光倒流。还有不少七、八十年代配套商业、水产业的公司单位建筑,荒废而没落。看来改革开放“国退民进”之风,亦没有漏下这里。迹象表明,自古龙门镇虽非荒蛮之地,但也非商贸发达之地。









老城区依岛坡势而建,建筑虽显杂乱,似有些鼓浪屿风彩。听说最高处有栋“将军楼”,可惜大门紧锁,不得近访。远观主建筑约3层,清未的法式回廊砖混设计,颇为坚固成堡。居高视野开阔,近观港口动静,远看日出云海,日落晚霞,千帆竞过风景独好。其实,楼并不适合居家住人,做个瞭望塔或前线指挥所尚可,难怪其主人老桂系的申葆藩将军,已无后人能继承延续下来。解放后曾为某海军基地司令部及招待所,才是正解。







山下老码头(东港)曾经军民合用,泊有不少渔船小艇,现显落寂、安详。岸边有几个老伯在织网,不似想象的电影中,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鱼网的场景。龙门民宅以现代楼建为多,更抗台风影响。参观了一位林姓老伯家,除保存的中原硬山顶式院门和青砖灰瓦的老房已不多见,还保留了龙门特色风情的蚝壳土坯墙房,虽省料、牢固,但巳被时代淘汰成了“古董”。林老伯介绍说,祖籍福建,在镇上繁衍有数百人,但梁姓最多,也有陈姓...老房历史已超上百年,正厅独立为祭祀专用...这与广西大多地方祭厅与人居合一而有所不同。如此,加之历代来的海防驻军影响,龙门独特方言的形成是有由来的。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劳的龙门人向海图强,以发展远洋捕捞,海品养殖,海产深加工等产业,造就青蟹,大蚝,对虾、石斑鱼成为小镇“四大特产”,早已过上富足生活。看见两栋别致的豪宅,无疑属小镇最具代表的“靓仔”楼。









宽大的新港码头,亦有钓友携家悠哉垂杆,据说此处常有惊喜出现;两艘满载而归的大渔船正在卸运渔获。对于从小生长在内陆的我,多年以为海里的鱼肯定是咸的,一直对渔民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一筐筐鱼货从冰冻的船仓里搬出,并不觉得有腥臭味。参观中,一船哥热情介绍了他们的情况:此船为浙江制造,以排水量计重。虽投入运行不到二十年,但海水,海风侵蚀历害,每年养护一次要几万元。工人不到十个,每年开工半年多一点,收并不高。捕捞线路最远到南沙,一般到海南多,一周或半月一个来回。现在通信及气象发达,台风预警很准时,要及时回港避风,不然除了送命还要被扣补贴...注意到船哥的脚板,比常人宽不了多少。小时候听说,渔民的脚板都特别大,风浪中站得稳。看来多属误传了。







不大的小镇里,太多原H军部队的军产大院和建筑占地,规模不小。听说是从九十年代起,已陆续搬到了北海市而弃空,只做备战之需。但大多因维护不力,而显荒芜破败,甚至成了危房禁止靠近,影响镇容镇貌不说,也影响未来龙门港综合开发,包括军产“将军楼”的关闭,多少令游人遗憾而归。眼看横跨茅尾海,连接钦州与防城港之捷径“龙门大桥〝即将开通。无疑给偏僻一隅的龙门港镇,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海产,还是文旅、康养、加工、物流等等,更将大有“搞头”。




龙门港镇,一颗沉睡的明珠,即将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芒。


(广西钦州乡镇系列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