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次于《兰亭集序》的中国第二行书,居然是一幅多次涂改、毫无美感可言的作品。
然而,很多专家表明,这幅作品的价值,正是在大面积的涂改、潦草中体现,没有凌乱不堪,或许它就是一幅平平无奇的书法而已。

它是《祭侄文稿》,出自颜真卿之手,它绝对是你见过的最无法理解的世界精品。

这一切必须回到千年前的那场混战。
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曾做过一个调查,他对比了世界史上人口死亡比例最高的18次战争。
调查结果显示,历史上最致命的战争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公元755到公元763年发生在中国唐朝的安史之乱。
这场长达8年的战争导致了3600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2倍还多。
这些冰冷的数字也包括颜真卿一家30多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镇守在常山郡,颜真卿则守平原郡。
常山处于最重要的军事要道上,当叛军南下至常山,颜杲卿父子死守常山郡。
当时,援军本可以到,可朝廷有别有用心之人,就等着借刀杀人,铲除了颜氏一家。
颜杲卿率部死守常山六天六夜,最终城破被俘。
叛军以儿要挟,逼迫颜杲卿投降,否则就杀了他的儿子。
颜杲卿父子俩相视一笑,谁都没说一句话,早在告别家人拿着剑上战场时,他们就没有回头看。
因为知道没有回头路可走,索性就不再回头,给家人徒增不该有的期待。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浪迹江湖,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叛军当着颜杲卿的面,亲手斩杀了他儿子颜季明以及颜真卿的外甥卢逖。
又将颜杲卿与部下袁履谦及子侄,带到洛阳,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其肢解戕害,百姓惨不忍睹。
临死之前颜杲卿仍痛骂叛贼,贼人便用铁钩钩断了他的舌头,杲卿仍含着满口血,含糊骂贼,直至气绝。

那么多阵地,唯有颜真卿驻守的平原没有被攻破,颜真卿带领军队一天夺回17个郡县。
叛军为了扰乱军心,把颜真卿侄子的尸体抬到颜真卿军营,颜真卿为了稳住军心,咬牙忍痛说这是假的,命人把尸体丢出去。
夜深人静时,颜真卿一个人踏过布满尸首的乱葬岗,俯下身一个个辨认,寻找侄子的尸体。
可眼泪太不听话,总出来模糊他的视线,他一边擦一边找,最终也只找到侄子的头颅。

曾经,颜真卿很疼爱这个侄子,颜季明也以他为榜样,日夜习武,希望能同叔叔一样,为国效力、上阵杀敌。
每当颜季明取得一点进步,颜真卿总会摸摸他的头说好样的,颜季明则乖巧地贴着叔叔的手,任他抚摸。
颜真卿可以只找到侄子的手,捡到他的脚,哪怕耳朵也行,可偏偏是头,是颜真卿日日抚摸的头。
颜真卿就是摸着这颗头,鼓励他为国效力的,可他如今却被“同胞”害死了。
是不是上苍要留下侄子的这颗头点醒他,当初就是他鼓励颜季明,他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侄子,“百身何赎”啊!
所以,颜真卿满怀着巨大的悲怆,写下了血泪书《祭侄文稿》。

全文234个字,仅7次蘸墨,一笔蘸墨后连写数十字,一气呵成。
刚开始叙述兄长以及侄子生平时,书写节奏平缓,笔墨也没有丝毫出错。
可写到这场战争惨状,字形大得很突兀,笔画也开始变粗,甚至出现了反复涂改的痕迹。
尤其是第十四行“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仅“贼臣不救”,他就涂改了两次,原本写的是“贼臣拥众不救”,可“拥众”一落笔,颜真卿恐怕又不可控制地想到兄长寡不敌众的无助。
“拥众”一落下,我就没法接着往下写了,哥哥请原谅我,原谅我为了平静地写完这篇文稿,一时的自欺欺人……
刚刚说好的要平静要平静,可再次认识到你们已死的事实,我还是做不到平静啊……
因而,“父陷子死”是全文笔墨最重的部分,学者蒋勋形容,“那是要见证历史的线条,没有刻在石碑上,只是手写的草稿,但是力透纸背。”
到了最后一段,笔墨变化非常大,可以看出写到这一段,颜真卿的情绪变化很大,都没墨了还接着往下写。

到最后颜真卿是沾着颜家满门忠烈的血在往下写:
“魂儿有知,无嗟久客”,我的哥哥、侄儿,以及其他30多位家人,外面太冷,你们的魂魄不要在外漂流太久了,快快回家,我还在等你们。
全文涂涂改改,写轻了怕写不尽兄长与侄儿的忠骨赤诚,写重了又担心抚不平九泉之下的颜家满门忠烈。
然而,《祭侄文稿》不是颜真卿悲剧的结局。

凭借安史之乱中有勇有谋、忠肝义胆的表现,颜真卿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历任高位,官至太子太师。
颜真卿一心为国,在朝廷之上向来直言不讳,因此得罪了不少奸相贼臣。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以雷霆之势攻破了汝州,朝廷震动。
宰相卢杞心生一计,提议派遣颜真卿代表朝廷,前往李希烈军中和谈。
唐德宗李适闻言,深以为然,随即下令让颜真卿出使。
众臣无不惊愕失色,宰相李勉更是心急如焚,他秘密上奏,恳求护颜真卿周全:“此举恐失一国之老臣,实为朝廷之羞。”
河南尹郑叔也登门劝说颜真卿,让他向圣上求情,颜真卿却淡淡回应道:“圣旨岂能逃避?”

颜真卿怎会不知这是陷阱?只是,他没有退路。
颜真卿抵达李希烈军中时,李希烈一千多部将立即冲上前,尖刀对准75岁的颜真卿。
颜真卿冷冷看了一眼在场的人,神色镇定开始宣读朝廷的旨意。
李希烈瞬间对他肃然起敬,开始轮番派人劝降他,希望能为自己所用。
颜真卿怒斥:“你身为国家官员,不能报效国家,反而想以无兵之危来诱我投降吗?”
李希烈知道他的精神支柱在哪,不就是对朝廷忠心不二吗,毁了便是。
于是他请来同党设宴款待颜真卿,并在宴会上借唱戏之名攻击和侮辱朝廷,颜真卿愤而起身离开。
李希烈彻底没辙了,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他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大坑,恐吓说要活埋颜真卿。
颜真卿毫不畏惧:“死生有命,何必搞这些鬼把戏!”
他又遣人将颜真卿押往蔡州的龙兴寺。
颜真卿预感自己难逃此劫,提前写下给德宗的遗书、自己的墓志和祭文,指着寝室西墙下说:“这是放我尸体的地方!”
李希烈称帝时,派人前去询问颜真卿登帝位的仪式。
颜真卿满是嘲讽道:“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渐渐地,唐军越发强大,形势对李希烈愈发不利。
李希烈惶恐不安,跑到龙兴寺堆干柴烧火,威胁颜真卿:“再不投降,就烧死你!”
颜真卿二话不说,自己跳入火中,旁人立即拉住了他。
后来,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叛乱被杀,李希烈愤怒不已,欲拿颜真卿泄愤。
当来人宣读赐死“诏书”时,颜真卿问道: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呢?”
得到回答说是从大梁来后,颜真卿啐了一口:“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
最终,颜真卿被缢杀于蔡州龙兴寺内,享年76岁。
他死之前,或许会跟已逝的兄长说:“哥哥,你看,我跟你一样勇敢!”
然而,用颜家30多人的血泪熔铸的《祭侄文稿》,却被日本拿去当成零食包装纸。
他们是怎么敢的!他们但凡有一丝人性,便断不会做出如此禽兽不如之事!
别把无知当作你们的时尚,请尊重中国沉痛的历史。
下面是颜真卿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