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称赞的李世民,打仗有多强?21岁挂帅,一战灭掉两大劲敌

史说新域 2023-08-31 18:15:21

据说毛主席在读完明代冯梦龙所著的《智囊》一书后,曾写下不少与军事战争有关的读后感,其中有一则是:“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也就是在说,在毛主席看来,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最善于用兵、最会领军打仗的人。

李世民打仗到底有多强?翻阅唐史及《李世民传》等书籍可知,他的确曾创下不少经典的战例,尤其是他21岁挂帅出征,平定郑、夏二国的虎牢关之战,堪称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得意之笔。

公元620年,唐国公李渊和他的儿子们领军诛灭西北三强以后,关内安定,转而东向争夺天下。这一重任,自然又落到了秦王李世民的肩上。这时他还只有21岁。

李世民挂帅出征,首当其冲的目标是郑王王世充。郑军不敌唐兵锋锐,接连失利。王世充一看大势不妙,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河北,向夏王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早就想向西发展,从而问鼎关中。眼下王世充派人告急,窦建德觉得不妨先与郑军联手,击败唐兵之后,再回师洛阳,吃掉苟延残喘的王世充,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窦建德主意已定,立即祭旗誓师,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向洛阳赶去。

李世民正率军全力围攻洛阳,听说窦建德率兵前来,丝毫不敢大意,连忙作出应急部署。

他让齐王李元吉、大将屈突通留在洛阳,继续指挥对郑军的进攻,有效防止王世充出城联合夏军腹背夹击唐军。

李世民自己则率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亲信勇将和三千五百精兵,火速赶赴虎牢关,阻截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大军。

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军临危不乱,预先扼守险关,使得日夜兼程赶来的夏军如遭当头一棒,士气顿时有所低落。

窦建德又急又怒,下令在关外安营扎寨,等待时机斩将而入。

谋士凌敬分析唐兵是在以静制动、不战而胜的意图非常明显,因此力劝窦建德绕过虎牢关,转攻上党,一方面可替洛阳解围,同时又能以此为起点纵横关内,直接威慑长安!

客观而言,凌敬这个建议是非常中肯的,如果窦建德依计而行,的确有可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至少也能给李世民制造不小的麻烦。

然而刚愎自用的窦建德却一意孤行,满脑子都只想着要在虎牢关前与李世民一较高低,否则决不罢休。

两军隔关对峙了二十几天,窦建德估计唐兵的草料大致已经耗尽,就吩咐将士们做好准备,只等唐兵牧马河北,便全军出击袭取虎牢关。

这一计划不幸被唐军探子得知,李世民当下决定将计就计,诱惑窦建德进入圈套。

公元621年春三月,一个美丽的早晨,关内清脆的马蹄声给了窦建德一个错误的消息。夏军果然倾巢出动,十余万人马风驰电掣般扑到虎牢关下,结成了方正数里的巨大军阵。

一时间旌旗遍野、鼓角震天,夏军大有一举踏平虎牢关的非凡气势。

关城上面,不少唐军将士确实感到心惊胆战。但主帅李世民显得异常镇定,他仔细瞭望过敌阵之后,指出貌似强大的敌军有三大破绽:一是近关布阵,过于轻敌;二是临战喧哗,显示军令不严:三是急于进攻,对相持缺乏耐心,求战不得必定斗志衰退。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吩咐将士们,像往常一样坚壁不战,等敌军耐不住饥渴准备撤退时发起反攻。

李世民的判断很正确。夏军从早晨开始进行了无数次挑战,直到正午也没看到唐兵有丝毫动静,于是士气明显低落,许多士兵席地而坐,争着喝水,简直对关内唐兵的威胁视而不见。

窦建德无可奈何,只得下令退兵。

这时,关门突然打开,李世民一马当先,骁将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紧随其后,呐喊着杀向夏军大营。

窦建德来不及重新布阵,就被唐兵杀了个七零八落,眼见得十万大军已有半数被杀或成了俘虏。

窦建德力战数名敌将,最终受伤落马,被唐兵活捉。不久被杀,夏国随之灭亡。

大战结束,李世民的坐骑已是血汗淋漓。

李世民歼灭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随即回师洛阳。王世充一看大势已去,只得出城投降。

这一战无疑充分展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被夏、郑两军合击的危局之中,他巧妙运用计策,完全扭转了战局,着实令人赞叹。

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虎牢关一战同时灭掉了窦建德、王世充这两大劲敌,决定了夏、郑二国的命运,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堪称经典战例。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李世民传》(中国纺织出版社)、《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