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吴卫明,包蕾,彭志佳,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血清STAT1和NQO1水平与视力损伤程度的关系[J/OL].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1-4[2025-03-22]
[2]杨超茅,张顺宵,杨志新,等.糖肾地黄汤治疗肝肾阴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3[2025-03-22]
[3]王晚霞,冯茹,叶孟亮,等.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现状概览与未来趋势预测[J/OL].中国药学杂志,1-14[2025-03-22]
刘尊永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听着一定十分陌生。但在我国糖尿病医学领域,可谓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教授,在糖尿病预防上十分权威。还是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以及卫生部糖尿病综合防治研究负责人,更是医学界公认的我国“防糖第一人”。

刘尊永自幼便对医学充满了兴趣,上世纪70年代,他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专攻内分泌科,毕业后便投身于临床医疗工作。80年代,我国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防治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糖尿病的筛查手段也十分有限,确诊率极低,许多患者往往等到并发症出现才得以发现。彼时的刘尊永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决定投身糖尿病的研究与防治。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我国第一本《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的主要起草人,也正是这本纲要,给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和防治制定了最基础的操作指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除了起草纲要外,刘尊永对糖尿病的科研成果也十分丰硕。早期,我国主要依赖空腹血糖检查,但刘尊永发现,这种方法可能漏诊近60%的糖尿病患者。于是他便提出“五点血糖测定法”,即监测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睡前的血糖值。这一方法大幅提高了早期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现如今也早已成为糖尿病筛查的主要手段。而在治疗糖尿病上,刘尊永还率先提出了“超强化治疗”的理念,认为糖尿病不仅要控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尿酸、炎症水平等,维持整体健康,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今天看来或许已不再稀奇,但在他刚提出时,无疑均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4年,在刘尊永的推动下,我国第一家糖尿病综合防治网络中心正式建立。其覆盖全国200余家医院,记录患者数据,实施系统化治疗。经过多年推广,该体系成功让亚洲地区糖尿病控制率从原来的20%提升至60%至80%,极大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除此之外,刘尊永还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大众科普,积极参与媒体访谈、出版医学书籍,并在世界糖尿病日等重要节点向公众宣传控糖知识。

除了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外,对待患者刘尊永更是医者仁心。2010年12月的一天,55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先生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当时王先生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并且由于感染严重,脚趾已经开始出现坏疽。主治医师给出的建议是截肢,以避免感染扩散。而王先生得知后情绪崩溃,连连拒绝手术,家属更是十分痛苦,希望还能有其他办法。
恰逢刘尊永当时正在值班,得知情况后,便亲自接诊了王先生。而刘尊永并没有立即决定手术,而是详细评估了王先生的病情,并与团队共同制定了一个个性化保肢治疗方案:先通过强效抗生素和局部清创控制感染,再采用先进的血管扩张和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手段增强局部血流。最后结合血糖精准管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经过长达3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感染得到了控制,坏疽部分逐渐愈合,最终成功保住了腿。出院时,王先生泪流满面,满是感激地握住了刘尊永教授的手,还给他连送了好几面锦旗。
这只是众多病例中的一个,而刘尊永教授这份“能不截肢就不截肢,能不让患者痛苦就尽量减少痛苦”的医者仁心,无疑让无数糖尿病患者受益。他在一线医疗工作中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时常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因为心理健康同样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在他的指导下,不仅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除了在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刘尊永教授还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刘尊永也常常告诫患者,盲目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是极为危险的。
如今,他虽已74岁的高龄,但仍活跃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并致力于提升大众对糖尿病的科学认知。结合45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刘尊永教授发现,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得太多导致的,因而对糖分产生了极端的恐惧。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糖分摄入有关,更与总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种类、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长期高脂肪饮食、过量饮酒以及缺乏运动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外卖食品、快餐的普及,让很多人的饮食结构严重失衡,高油、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使胰岛素抵抗逐步加剧,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而不仅仅依赖药物治疗。

而在生活方式调整中,饮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刘尊永教授有着自己的独家见解。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道:“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后,都只知道不能吃糖,却不知道还有3种食物对糖尿病患者犹如“砒霜”,普通人也要注意了!这3种食物平时也要尽量少吃,只要能坚持,保证糖尿病从此远离你!”
那么,刘尊永所说的是哪三种食物呢?
一、山药
山药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食材,因其口感绵软,富含淀粉,常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尤其在中医养生中常被推荐用于补脾胃、增强免疫力。然而,山药的升糖指数(GI)高达75,与白米饭接近,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尤其是在蒸煮后,淀粉糊化,消化速度更快,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若食用山药,应严格控制食用量,并搭配高纤维蔬菜,减缓糖的吸收速度。
此外,山药经常被用于炖汤、煮粥等食谱,而这些菜肴通常又搭配了其他高碳水的食材,比如米饭、红枣等,更容易让血糖飙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想食用山药,建议选择少量切片煮汤,或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一起食用,以降低血糖负担。

二、椰子水
椰子水被许多人认为是天然健康的饮品,因其未添加人工糖分,似乎对血糖影响不大。然而,椰子水的天然糖分含量并不低,每100毫升约含有5克糖分,部分品牌甚至更高。其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这些糖分能迅速进入血液,引起血糖飙升。此外,椰子水富含矿物质,如钾,过量摄入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一些商家为了迎合口感需求,会在椰子水中额外添加糖分,使其糖含量进一步上升。
糖尿病患者若经常饮用椰子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糖分,导致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椰子水的摄入,以白开水或淡茶作为更健康的饮品替代品。如果想要补充电解质,可选择低糖的淡盐水或天然矿泉水,而不是依赖椰子水。
三、莲子
莲子是许多人在煮粥、炖汤时常添加的食材,被认为具有滋补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经常出现在各类养生膳食中。然而,莲子本质上是一种富含淀粉的种子,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每100克57克,且升糖指数较高,食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特别是市场上的加工莲子粉、糖莲子等产品,糖分含量更高,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
很多人喜欢用莲子煮银耳羹、八宝粥等,而这些食物本身已经含有大量高糖食材,比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如果再加上莲子,会进一步加重血糖负担。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食用莲子,建议选择原味莲子,避免加工产品,并适量搭配坚果或绿叶蔬菜,以降低对血糖的影响。此外,也可以用少量莲子与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鸡胸肉或鱼肉等一起煮汤,以降低血糖飙升的风险。
(注:《回顾:研究糖尿病45年,74岁刘尊永教授分享独家控糖心得,值得一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山药?每个砖家说的都不一样[笑着哭]
山药可用于治疗一些类型的糖尿病,反而被你说成升高血糖,你究竟会不会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