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族英雄岳飞,为何有人说他当时必须死?真相是什么?

菟菟纪 2023-04-17 15:54:02

因为岳飞的老板赵构,是个不折不扣的混球。

赵构是什么人,不熟悉的,只知道他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但了解历史的,就会知道,赵构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何为利己主义者呢?用大白话说就是,只要自己没事,其他皆可抛弃。

当初,也就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两路大军进抵汴梁,赵构的大哥,即宋钦宗赵桓慌作一团,情急之下,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并让他从速领兵入卫。

靠着朝廷授予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头衔,赵构迅速拉起了数万人的兵马。

而拉起队伍之后,虽说宋钦宗一遍又一遍的催促赵构速来勤王(此时汴梁已被攻破),但赵构是怎么做的呢?

他下令队伍移师至大名府,期间,包括宗泽、梁祖扬等均率军来投,并声泪俱下的恳请赵构带兵占据澶渊,以截断金兵退路,来一个关门打狗。

一旦这么布局成功,那么金兵投鼠忌器,而东京汴梁之围,大概率会解。

可是,赵构又是怎么做的?他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宗泽等人的提议,不仅没有去澶渊,反而加速退至山东境内,尽其所能的,不和金兵正面接触

就这样,汴梁彻底被攻破,而赵构也眼睁睁的看着靖康之耻发生。

甚至,在到了山东境内后,赵构明知道父兄被俘,同时汴梁百姓惨遭金兵蹂躏,但是他继续作壁上观,同时还有继续南逃的趋势。

若不是当时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反对,怕是赵构早早就跑了。

而在之后,赵构的父兄、亲人正在遭罪,结果他却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了帝,当然,称帝也可以,但是你好歹组织组织军民们抗争到底啊。

李纲、宗泽等主战派多次上书,但仍打动不了赵构,甚至为此还闹出了李纲罢相的事情,但赵构依旧坚持当一个鸵鸟。

更过分的是,有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就因为上书请求走主战路线,居然惹得赵构大怒,而这二人也被其下令处死。

一心求和,连名声、脸面都不顾了。

再往后,赵构打着“巡幸”江宁的名义,铁了心的往南跑,丢下宗泽苦苦在汴梁支撑,哪怕是宗泽连上二十余次奏折,希望赵构能回来,但赵构就是在扬州纹丝不动。

三呼“过河”,宗泽含恨而逝。

而呆在扬州,赵构仍觉得不安全,又开始往杭州跑,期间甚至还一度跑到海上,所幸金人的“搜山检海”行动中断,这才让赵构得以回到杭州。

到了杭州之后,面对力主和议的秦桧,赵构那是“喜而不寐”,甚至还公开赞扬秦桧是“朴忠过人”的忠臣良将。

这下,终于有能体会赵构“苦衷”,以及能站在他同一立场的人了。

至于后来发生的事,就不用再做赘述了,总之就是,赵构一辈子,都在想尽办法与金国请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放弃所有。

什么父兄、什么姐妹,乃至百官、天下,以及皇家的体面,这些都可以抛弃。

正所谓“屈膝而无惭”,便是赵构的真实写照,而这样一个满心精致利己主义的皇帝,干出放弃和杀掉岳飞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在他心中,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可以抛弃的。

也许有人会说,赵构有错不假,但岳飞就没有问题吗?若不是他太过高调,以及有些不听话,那赵构如何会杀他?

天地良心,这样说岳武穆,怕是极度居心叵测。

岳飞高调吗?答案是不,并且,岳飞还相当知道避嫌,别的不说,单说岳飞克复襄汉地区之后,他随即上表,请求辞去制置使职务。

不仅如此,岳飞还请求朝廷,另派能臣来治理荆襄地区。

这样的岳飞,你能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功高震主?能说他不知道该怎么避嫌?他也是深刻明白过于高调的危害。

包括南宋初年的名臣张浚(注意,是张浚,非张俊),都评价过岳飞,说他“避宠荣”,意思就是,岳飞很低调,知道避嫌谦让。

如果岳飞不是这样的人,以张浚的脾气和地位,他犯不上这么为岳飞说好话。

再举一个例子,岳飞的长子岳云,12岁,就开始跟着岳飞从军,而最开始,岳飞安排他也只是当了一名小卒而已,并未 有什么特殊待遇。

哪怕是在之后,岳云屡立大功,但是,岳飞均将其功劳隐瞒不报,甚至在朝廷得知岳云颇有功勋之后,要给岳云封赏,但岳飞则全部予以推辞。

这难道不是岳飞懂得人情世故,也知道“避宠荣”的最好证明吗?

至于说岳飞不听话,不听朝廷调遣,更是无稽之谈,在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就有个十分有力的证明。

当年,伪齐政权的刘豫,发兵三十万,要大举进攻淮西。

赵构得知后,认为驻守江淮沿线的刘光世、张俊部,不足以扛住刘豫的攻击,因此就急调岳飞去往前线。

而当时的岳飞正在鄂州,且身患目疾,但接到诏令后,二话不说,随即就赶往九江。

而等到岳飞一路加急赶到后,刘豫自认不敌南宋,已然撤退,但在事后,赵构对于岳飞的迅速执行诏令,表现的相当高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刘麟(指刘豫)败北,朕不足喜,而飞知尊朝廷,为可喜也”。

这话的意思是,赵构也知道,岳飞是一个听话的将领,是给足了自己面子的,哪怕是当时局势并不需要岳飞前去,但赵构一声令下,岳飞能马上执行,足以让他开心。

就连宋高宗赵构,都亲口认证了岳飞是个精忠之臣,何谈某些人所说,岳飞不听话,甚至说他“有异志”呢?

若岳飞真有谋反之心,那为何他会在后来主动交出兵权呢?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桧等人的撺掇下,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以及岳飞三人的兵权。

而在被解除兵权后,岳飞并没有什么异议,并且为了让赵构放宽心,他还对外作“作雍容之状”,意思就是故作闲适,不以被解除兵权而气恼。

不仅如此,在之后,岳飞的职务被一罢再罢,就连枢密副使都被免去,但岳飞仍未说什么,哪怕是担任所谓的“万寿观使”闲职,他亦无怨言。

甚至,他为了自证清白,还自请到江州庐山赋闲。

都做到这份上了,怎么还能说岳飞有谋反之心?但有一部分人,说岳飞这个时候去往庐山,而没有留在杭州,就是为了试图远离京城,好跟自己的旧部联系,然后伺机起事。

这个看法,可真是千古之谬论。

岳飞为何要去庐山,而不是去其他地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母亲姚氏,在数年前去世后,葬在了庐山。

身为人子,回到埋葬自己母亲的地方,只为了离母亲近一点(当初岳飞之母去世时,前线战事吃紧,他甚至都没有为母亲守三年终丧之制),能再多尽一份孝心。

这难道有错吗?怎么到某些人的嘴里,就成了岳飞图谋不轨的证据了呢?

再者说,如果岳飞真的要图谋不轨,那为何秦桧这一干人等,审讯拷问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找出一点真凭实据呢?

秦桧等人在抓了岳飞的部下张宪之后,随即即准备缉拿岳飞,并派了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前去拿人。

而当时的岳飞,已经知道杨沂中来者不善,换而言之,就是知道此去必然是凶多吉少,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毅然前往。

真要有异心?岳飞干嘛不跑不反抗?

果然,在抵达临安后,岳飞随即被投入大理寺,而当时的时间为,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十三日。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桧等人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拷问,期间为了证明岳飞有反意,这一帮人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那又如何?最终这帮人依然没能找到所谓岳飞谋反的铁证。

到了最后,这帮人不得已,又想赶紧杀了岳飞,只能随便用了一个“莫须有”来搪塞,这三个字,气的当时质问秦桧的韩世忠,连连跺脚。

但凡,岳飞真的有哪怕一丁点能被抓到的“罪证”,秦桧也不会用莫须有来搪塞,要知道,秦桧此人,那历来就是借题发挥的高手。

真要有证据,他秦桧怎么没找出来呢?足以说明,岳飞并无反意。

所以,说什么岳飞必死的原因是因为他高调,是因为他不听话,以及说他有谋反之心,都纯粹是胡扯。

岳飞真正的死因,正如在他被下狱后,主审官何铸知道岳飞冤屈,因此上报秦桧,不应该被判有罪,而秦桧当时回了何铸的那一句话。

“此上(指赵构)意也!”---秦桧

换而言之,岳飞之死,是因为赵构想让他死,而赵构之所以想让岳飞死,无非是因为金人提出了这个条件,只要杀了岳飞,那么,和谈可成也。

为了和谈能成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赵构,自然会不顾一切的满足金人的要求,仅此而已。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