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不是必须死,完全取决于南宋当局的态度,而南宋朝廷,又以金朝的意见为尊。
鄂王因国而死,但不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而是给朝廷内部的投降派给害死了,这也是鄂王在临死前写下着“天日昭昭”的原因,他不是想让世人知道他有多冤屈,是对于他一心维护的统治者对他“反水”的心痛。
拼命多年的保护,最后被人背刺,任谁受得了?
其实岳飞没有第四次北伐的话,岳飞也并不会死,可当岳飞给不可一世的金人带来绝望的那一刻,岳飞的结局就注定了。
忠字为首的岳飞。1126年,二十三岁的岳飞跪在地上,他的母亲姚老夫人拿着锋利的刀刃,坚定地在岳飞的背上刺下四个大字:“尽忠报国”。
自此,“忠”字成为了岳飞的人生信条。
他因忠而崛起,也因忠而结束。
但不论后来岳飞如何,首先,岳飞乃是两宋之交的一个武学天才。
岳飞年少习武,跟武术大师“周同”学过射箭,练会了左右开弓,又跟枪法大师“陈广”学过枪术,在岳飞参军前,岳飞已经在汤阴县号称“无敌”了。
如此武学天赋,就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而岳飞后来参军,他得以快速晋升靠的不是什么关系,他也没有可靠的背景,纯粹就是武功高强从而崛起的。
乱世之道,造就了很多人,也孕育了很多魂。
忠魂是个很沉重的命题,自古以来人人言之,但即便是皇帝,他们也有不忠的时候,比如宋钦宗、宋徽宗,正是因为父子之间的争权夺利导致汴京的城门洞开,他们似乎不需要忠于什么上级了,但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皇帝需要忠于百姓。
靖康之难,金人向北宋朝廷提出天价赔款,宋钦宗以后宫、汴京的大多数女眷抵消“赔款”献给金人,这种弃国弃民的行为,无异于自绝于百姓。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明明身份尚且卑微但却敢直接上书给宋高宗以示报国拳拳之心的岳飞,显然是赤诚的。
难道岳飞不知道越级“上书”是大罪吗?
他知道,但他不在乎,因为比起所谓的规矩,岳飞看到的是国人的麻木,看到的是统治者的踌躇,他选择相信宋高宗是被投降派左右了,觉得只要被主战派激励,宋高宗就能勇敢面对金人,所以面对生死存亡,岳飞早早已经给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
或许未来会光荣地战死。
也有可能死在投降派的手里。
他只希望是前者。
强大的岳飞和阴险的投降派。投降派这个词,直接贯穿了整个两宋。
北宋时期,不缺投降派,南宋时期则更多了。
说个真实的历史,比如,秦桧以前不是投降派。
在北宋末年,秦桧是主战的,当皇帝提出同意“割地赔款”的意见时,秦桧坚决反对,可后来被俘虏到金国后,回来就变了个样,其实这就是那个时代文人的通病,如果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能做到无比的忠诚,可一旦遭受到真实社会的毒打,那就立即原形毕露。
说这些不是为了给秦桧洗白,只是想说明,一切的悲哀根源,还是在皇帝身上。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正式被朝廷重用,听闻岳飞的战绩后,宋高宗对岳飞的第一反应是很好的。
因为岳飞出身并不复杂,更不是什么豪门权贵,对于南宋这种“世家盘踞”的政治局面,是有着很大的冲击力的,自古以来,皇帝最喜欢重用没背景但能力顶尖的寒士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制衡。
这一年,岳飞被任命为昌州防御使、泰州镇抚使,并且兼任泰州知州。
此后的几年,岳飞和其他的南宋将领一样,不停地奔波在南方战场,此时的金人气焰嚣张,不断南侵,而反观宋高宗,他此前为了“求饶”,还让右相杜充帮他将一封《致元帅书》交给金人。
一个皇帝以“致”为书,对国人的国家的屈辱是不言而喻的。
但即便如此,岳飞都没有放弃北伐的心愿。
在岳飞看来,疲于在南方救火,永远击败不了金人,大宋也不应该以救火的战绩为荣,如果真的想复国,那是必须要北伐的,因此在岳飞的作品里,最常能看到两个词,一个是“直捣”,另一个是“黄龙府”。
绍兴四年(1134年),在岳飞多次提议以及上书的背景下,宋高宗同意岳飞进行北伐,但这一次北伐,却是有着巨大的限制。
按照正常的概念来说,岳飞北伐,为的就是收复大宋的失地,即便不打到黄龙府,那么打到燕云十六州都是靠谱的,那么暂且以幽州(北京)为界限,幽州以下的领土,岳飞都是有着自由北伐权的。
可宋高宗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下令,只允许岳飞收复襄汉六郡,大概的范围就是从湖北襄阳一直到河南信阳这一带,除了这一块范围以外,宋高宗多次下死命令,禁止岳飞在军中宣扬“收复汴京”的意志,说白了,宋高宗很怕岳飞一直北伐,他想要的,只是自己限定的“功绩”。
所以从岳飞第一次北伐开始,他的理念和宋高宗本就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了,可宋高宗也不得不重用岳飞,皇帝不是傻子,他需要在自己“懦弱”和“稳定统治”这两个维度寻找平衡点,岳飞就是重要的平衡点。
北伐计划一出,岳飞当即北上,不久后收复了襄汉六郡。
襄汉六郡的成功,是整个抗金事业的巨大进步,岳飞也因此被朝廷下诏“坐镇”鄂州,自此,鄂州便成为了岳飞的大本营,岳飞后来的“鄂王”,正是得于此。
而湖北之地,在整个抗金、抗蒙事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岳飞在1135年开始经略湖北重地,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南宋都因为湖北的“防线”一次次抵挡住北方侵略者的南下,同样的道理,当南宋丢掉了湖北防线的时候,南宋的灭亡就在眼前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随着岳飞功劳越来越大,朝廷里的投降派反而害怕了。
投降派都是有着自己一套理论的文人,在他们看来,不断战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拔高武将地位。
可这件事,是宋太祖定下禁止规定的,怎么可能到南宋这里就打破。
所以,投降派多次攻击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打压武人的地位,让他们不得不受制于文人,而南宋的国,就是被这么误掉的。
而投降派里有一号大人物,正是秦桧。
对于秦桧,不去做主观猜测,从可以了解到的客观史料来看,秦桧大致在被俘期间,已经和金人建立了秘密的沟通渠道。
比如在“绍兴和议”后,金人提出了这么一个硬性要求:
“不许以无罪去首相”。
所谓首相,就是指的秦桧。
秦桧就是靠投降思想当上宰相的,他最可怕的影响就是被金人所保护了,而对此,宋高宗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最离谱的是,秦桧还真的依靠金人的保护一直当了十七年的宰相,而且还掌控了兵权,兼任枢密使
在秦桧权势最巅峰的时候,已经有人提出要给秦桧“加九锡”:
王循友乞加秦桧九锡。——《三朝北盟会编》
了解古代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加九锡是一个什么概念,王莽、曹丕等权臣都有这个待遇,说白了,这就是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步工作,所以赵家人千防万防,为了防止武人夺江山,最后如果是被一个文人夺走了江山,那才是天大的笑话和讽刺。
所以在秦桧去世后,宋高宗说了这么一句话:
“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
天天都带着匕首上朝啊,防的就是秦桧,宋高宗也是窝囊出了新高度了。
岳飞之死:都因金人的意志,秦桧的配合。通过秦桧、宋高宗的各自表现,不难推断出,他们就是以金人的意志来做决策的。
1139年,金国的主战派金兀术等人发动政变,最终掌控了金国的大权,于是在次年,金兀术单方面毁掉和南宋的约定,率军南下,面对金人的反复无常和突然入侵,宋高宗是又无奈又恐惧,为了应对金人,宋高宗命令岳飞为招讨使,并且晋封为少保,准备北伐。
所谓北伐,就是和金人拼速度,谁占据的地方越多,谁就算赢。
而在北伐的过程中,岳飞这一路孤军奋战,意志杀到了河南,就算是韩世忠都远远比不上。
在郾城之战、颖昌之战中,岳飞出乎金兀术的意料,两次挫败金兀术自以为是的围歼计划,金兀术为此连自己的女婿都搭上了,看着英勇神武的岳飞,金兀术悲哀地说到,自从他侵略两宋以来,根本就没遭遇过如此巨大的挫败。
其实对于金兀术的说法,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
“自金人南侵以来,就没有见过像岳飞一样这么赤诚的爱国者”。
所以啊,在金人眼中,岳飞必须死。
岳飞连胜之后还没完,他继续率兵北上,都打到了朱仙镇,这也说明了岳飞收复汴京就是眼前的事情了,可岳飞再怎么强大,他依然过不了“忠诚”这关,而宋高宗,根本无法拒绝金人的意志。
在岳飞击败了金人后,金人立即让秦桧和宋高宗通气,金人表示可以再次议和,甚至还可以将宋高宗的母亲韦后送回来,除此之外,宋徽宗的棺材也可以送回来。
金人很懂中原皇帝的那些借口,将“孝”搬出来,让宋高宗有台阶可以下。
而一切和议都只需要一个条件:
杀掉岳飞。
所以当岳飞准备收复汴京的时候,宋高宗十二道金字牌就送到了岳飞的手里,宋高宗严令岳飞迅速回去,不得再北上。
看到这道命令,无比强大的岳飞都是泪洒当场,嘴上骂着秦桧误国,实际上是对宋高宗的无比失望。
可宋高宗哪里还在乎这点失望,他要的是保住江山。
因此等岳飞归来后,岳飞就陷入了一种“阴谋中”,秦桧无时不刻想着执行金人的命令,杀掉岳飞,所以要问岳飞是不是必须死,对于宋高宗和秦桧来说,岳飞就是必须死,可对于整个南宋来说,岳飞不应该死,也不能死。
可岳飞还是死了,死的时候绝望地写下“天日昭昭”。
也是当岳飞死去后,南宋的结局其实有了注定,南宋的失败,不是军事实力、军事制度或者人口上的失败,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失败,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都疲软和畏惧时,又怎么能引导百姓一致对外呢?
更离谱的是,还要将爱国者赶尽杀绝。
南宋的终局不是什么值得可怜的事情。
所以南宋的亡,本质是给岳飞殉葬。
多少年才出一个岳飞,可惜他们不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