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解构孝顺:从美德神话到恶臭的企业文化,扒开伪装的孝

千雁评商业啊 2024-08-03 12:46:37

"孝顺"这个词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常常被视为不容置疑的美德,几千年来,孝顺被大力宣传,以至于每个人潜意识里都认为它是种美德。从先秦时期开始,许多著作就对孝顺进行了阐述。比如《孝经》开篇就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长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在家爱护尊敬父母的人,在外面就一定不会对别人不好。

然而,不知道你是否会对这个概念感到不适,但可能你难以准确或不能表达自己的疑虑。今天,让我们换个角度深入探讨"孝顺"的本质,揭示它如何从一个看似美好的道德概念,演变成一种披着道德外衣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明确,我们日常生活中谈到的"孝顺",通常指的是善待父母、照顾老人。这当然是件好事,因为它建立在父母与子女几十年的感情基础之上,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孝顺",是指几千年来被宣扬的一种扭曲价值观。这种观念就像散发恶臭的僵尸,至今仍在污染现代人的思想。

简单来说,善待父母本身没问题,但"孝顺"这个概念却令人不适。事实上,善待父母与是否孝顺根本就是两码事。

孝顺的历史演变

先看看演化史

"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原意是"老"与"子"的组合,表示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概念逐渐被赋予了更多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孝"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从。《论语》中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对"孝"的肤浅理解,指出仅仅供养父母是不够的,还需要发自内心的尊敬。

到了汉代,"孝"被正式纳入国家统治理念。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将"孝"列为五常之首。这一时期,"孝"逐渐从一种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治理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故事中的许多"孝行"在现代看来是极端且不合理的,如"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这些故事的流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的极端化理解。

唐宋以后,"孝"被进一步制度化。科举考试中常有关于"孝"的题目,官方也会表彰"孝子",将"孝"作为评判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为什么?

上述演变是由一定历史原因的,被誉为孝顺教科书的《二十四孝》。这本书里描述的那些孝顺楷模,除了一大堆神仙鬼怪的超自然故事,更有为了让老娘多吃一碗饭,就打算把三岁儿子活埋的"孝子"。这简直令人发指!

当然,了解历史的人可能知道,在隋唐科举制出现之前,人才选拔主要靠推荐。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推荐呢?自然是名声越大越容易。怎样才能让自己出名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编故事。你想想,如果有人能把玉皇大帝都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举荐人能不被打动吗?一旦获得推荐,就可以像后来考上进士一样当官,名利财富滚滚而来。

在当官的诱惑下,有志向的年轻人争相编故事。于是,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艺术"层出不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清朝编纂的《二十四孝》中,收录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千年以前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越接近当代的故事反而越少。因为后来当官要考试了,再搞这些行为艺术已经没什么用了。而且万一没掌握好分寸,被关进精神病院就得不偿失了。

这跟现在各种博人眼球的炒作、哗众取宠有异曲同工之妙。明眼人都知道,这种事谁信谁傻。

不过,故事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为什么要把这些人树立成榜样?就拿那个要活埋儿子的人来说,用三个字评价就是:反人类。如果说孝顺是种美德,那美德的榜样居然是反人类的?难道美德的存在,不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吗?

到这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孝顺从来就不是什么美德。

孝顺到底是什么

那么,孝顺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是一种企业文化。

这么说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孝顺是种企业文化?企业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会把一种企业文化当成美德?

对于后一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年纪稍长的人可能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某某人的母亲重病在床,或者儿子快不行了,但这个人依然忍着悲痛继续上班,绝不离开工作岗位。这种行为在当时被当作正面典型来宣传,试图给这种不近人情的行为披上道德的外衣。虽然现在的人多少聪明些了,大多不再相信这套说辞,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落后的企业在鼓吹"公司利益高于一切"之类的观念。

如果这类事情都能被视为美德,那经过几千年洗脑的孝顺被认为是美德,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那么,为什么说孝顺是种企业文化?企业又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体制结构、经济生产、思想理论,其实都是围绕着小农经济展开的。小农,就是一家一家种地的农户。换句话说,小农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作物生产和初级加工的小微企业。整个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都建立在这些小微企业,也就是农户之上。而社会的所有思想、道德、风俗(注意是所有的),都是为了解决这套体系下的问题,以及如何让这种经济模式更好地运转。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古代农民,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办公地点,插秧、除草、喂猪就是你的工作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父母扮演什么角色呢?

首先,他们拥有家里的一切财产,包括房屋、土地、牲口,相当于现在的董事长。同时,他们还是这个小微企业的生产组织者,大致相当于CEO。此外,他们还是你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相当于你的直属领导。

换言之,在古代,父母对子女而言,除了血缘关系上的父母和抚养者外,还兼任直属领导、企业CEO和董事长。

问题来了:要维持这么多个身份,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仅仅依靠亲情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显然不能只靠感情。现代人去新公司上班,也不会先去认董事长当干爹吧?

这时就需要一样东西,来维持一般父母所不需要的权威,以保证企业管理者的权利。这个东西,就叫"孝顺"。

"孝顺"中的"顺"字至关重要。

它要求子女顺从父母,赋予父母不可冒犯的权威。这与企业要求员工服从领导、以领导为权威是同一逻辑。这就保证了父母具有企业领导所拥有的绝对权威,确保子女(也就是企业员工)不能质疑领导,不敢提出要求,必须完全顺从父母的意愿。否则,整个社会舆论就能从道德上将其批评得体无完肤,甚至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孝顺"只对子女的行为提出要求,几乎不谈父母应该尽到什么样的义务。这就和现在大多数所谓的企业文化一样,只讲员工应该对企业奉献什么,却绝口不提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所以,"孝顺"和企业文化这两样东西,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说一模一样有点夸张,但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东西。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保证了每个小微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就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孝顺"存在的意义。

"孝顺"之所以伪装成道德,不过是为了降低社会接受的成本,让人们自发地认可这种观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孝顺"是传统社会围绕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

当然,"企业文化"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无善无恶。抛开人情来说,这套东西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它变得越来越畸形,越来越做作,越来越沦为僵化的教条。

到了现在,随着社会生产模式的改变,"孝顺"这套企业文化变得更加腐朽不堪,只剩下恶臭。正如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孝顺"建立在不平等和不对等的人身依附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在农业社会,知识更新缓慢,甚至有时会倒退,普通人接受教育的途径也很有限。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技能基本来自上一代。在这种环境下,以长辈为权威还有那么一点现实基础。但到了现代,整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连许多年轻人都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别说年龄越大、学习能力越差的中老年人了。

这当然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自然规律,本身并不丢人。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以父母为绝对权威,或者说以年龄优势充当权威,那只能说是思想停留在了封建时代。

所以"孝顺"不是道德,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孝顺"的存在是为了保障父母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绝对权威。不平等和不对等是"孝顺"存在的前提,也是它散发恶臭的根源。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反对"孝顺"不等于反对父母。大多数父母为了子女几十年的付出,以及几十年来彼此的羁绊,都是子女照顾和善待老人的理由。但是,这种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抛弃的是"孝顺"这种过时的观念和道德绑架,而不是亲情本身。

孝顺的问题所在

尽管"孝顺"被美化成一种美德,但它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

a) 不平等性:"孝顺"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关系之上。它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父母,却很少提及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b) 压制个性:过分强调"孝顺"可能会压制子女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子女为了"孝顺",可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c) 道德绑架:"孝顺"常被用作道德绑架的工具。不够"孝顺"的人可能会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法律风险。

d) 阻碍社会进步: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盲目遵从父辈的观念可能会阻碍新思想的接受和社会的进步。

e) 忽视情感:真正的亲情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过分强调"孝顺"可能会忽视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因素。

现代社会中的"孝顺"

在现代社会中,"孝顺"这个概念正在经历重新定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孝道应该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a) 从服从到沟通:现代的孝道更强调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不是盲目服从。

b) 从物质到情感:除了物质上的供养,更多人开始重视对父母情感上的关怀。

c) 从单向到双向:孝道不再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义务,而是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

d) 从绝对到相对:人们开始认识到,孝道应该因人而异,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e) 从道德到法律:一些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将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

最后的总之

"孝顺"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文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摒弃"孝顺"中那些不合时宜、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其中积极向上的部分。真正的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真挚情感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和牺牲。

反思"孝顺"不是为了否定对父母的关爱,而是为了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构建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关系。

0 阅读:0

千雁评商业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