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的世界里,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性,吸引着众多茶友的目光。
而存茶,更是普洱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普洱茶为什么需要存茶呢?
“存茶”一词是民间的习惯称谓,是普洱茶陈化的替代用语,即我们经常提到的普洱茶后发酵。
其实,“存茶”的用语还不够规范,与普洱茶的后发酵相距甚远,因为普洱茶后发酵并非简单“存着”就行,不是一个简单的仓储概念。
而是类似葡萄酒窖能够满足陈化条件的特殊过程。这个特殊过程其实就是陈化,食品化学专业用语称作“后熟作用”。
“后熟作用”在茶叶化学中归属于茶叶贮藏化学范畴。
很长一段时间,茶学专家始终认为只有普洱茶才需要陈化,需要“后熟作用”,后来发现,不仅普洱茶,其他一些茶类,都有“后熟作用”。
主要目的是使茶叶经过短暂的“后熟作用”之后,使“生青气”消失,显现正常茶香,变得醇和,茶汤浓度增大。
有一种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在茶叶界新冒出一些说法,类似于“老绿茶”“老观音”“老红茶”,这是对茶叶陈化的一种误解,大家得多注意。
因为绿茶、乌龙茶、红茶、黄茶的陈化是“非酶促氧化”的过程,要求陈化的时间较短。
反之,会形成茶叶多酚类物质与儿茶素的自动氧化,最终会使茶味变得淡薄而缺乏收敛性和鲜爽感,从而降低茶叶的品质,变成陈茶。
而且这些茶最初的加工过程有高温的环节,其化学成分已被固化,再进一步的氧化,会导致茶叶“霉变”,不是健康的饮品。
普洱茶不同于它们,陈化不是“非酶促氧化”,而是“酶促发酵”。
“酶促发酵”是借助茶叶的内源酶与外源酶(特定环境提供),有意识将茶叶的多酚类物质产生降解、缩合,产生新的化合物,有初级代谢物质,然后有二次代谢物质,直到终产物质的出现。
因此,普洱茶的陈化过程对技术与环境场所要求相对较高,要求陈化的时间也较长,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
或许正是因为时间太长,我们才在普洱茶前面冠以“老”字,并习惯用“老茶”称谓。
首先,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这一特性使得普洱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后,其口感和品质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新制的普洱茶可能会带有一些生涩的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会不断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
茶汤会变得更加醇厚、顺滑,香气也会更加浓郁、持久。这种变化如同岁月的沉淀,让普洱茶愈发迷人。
其次,存茶是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在存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挑选优质的普洱茶原料,并通过合适的仓储条件来保证茶叶的质量。
这不仅是对茶叶品质的把控,更是对未来品味的一种期待。
想象一下,经过数年的等待,打开自己亲手存放的普洱茶,品尝到那份独特的韵味,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
再者,存茶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的陈年普洱茶数量会越来越少,而市场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因此,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在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后,其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这使得存茶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成为了一种投资的选择。
此外,存茶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片普洱茶都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故事。
在存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忆起当初购买茶叶的情景,与朋友分享品茶的快乐时光。
当多年后再次品尝这些茶叶时,那些美好的回忆也会随之涌上心头。
然而,存茶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合适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以及避免异味的干扰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仓储环境下,普洱茶才能实现良好的转化。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其能够长期储存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普洱茶制作过程包括杀青、揉捻、晒干等步骤,而其中关键的一步是渥堆发酵(对于熟茶)或自然陈化(对于生茶)。
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微生物参与其中,使茶叶的化学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微生物的作用有助于分解茶叶中的大分子物质,使其更易于转化和储存。
生茶则依靠自然陈化,在时间的推移中,茶叶内部的化学成分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一般来说,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50%-70%左右较为适宜。
过高的温度和湿度可能导致茶叶发霉变质,而过低的条件则会减缓茶叶的陈化进程。
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氧化反应的进行,但也要避免直接暴露在强光和异味环境中。
茶叶的包装材料也会影响普洱茶的储存,比如纸袋、纸箱、竹篓等,透气性良好的包装材料有助于茶叶与外界环境进行适度的气体交换,而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潮、防异味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转,普洱茶好似踏上了一段奇妙的征程。从新茶时的生涩,到陈茶时的醇厚,每一个时期都彰显出别样的特质。
经过长期存放的普洱茶,其茶汤的色泽渐次变深,香气愈发浓郁繁杂,口感也越发顺滑甘甜,为品茗之人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享受。
总之,存茶对于普洱茶来说,既是品质升华的过程,也是情感与价值的积累。
让我们用心存下每一片普洱茶,等待岁月赋予它们更加独特的魅力。
(转载于微信公众号:老闪的茶)
老闪有两大爱好:喝茶和交友
若您也是爱茶懂茶之人
不妨移步微信公众号
与老闪共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