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冬日寒风凛冽,北京城更是一片白雪皑皑。放眼望去,在前往八宝山的路上,有着一行人正在顶着风霜前进着,步履缓慢却沉重。
在这样看似平常的送葬队伍中,竟然是由周总理和彭德怀元帅亲自带领,而后面则是跟随了新中国4位开国元帅。
葬礼上,周总理几度在致悼词时落泪,元帅们也是泣不成声。
究竟是谁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殊荣,竟能让周总理亲自为其执绋呢?这样隆重且体面的葬礼,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的真相。
这个人是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
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十分困难的状态,杨立三的家庭也不例外,他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家务农,整个家庭在生活上十分拮据。
但是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之下,杨立三的父母依旧很重视对他的培养。他们知道,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会影响到对世界的看法和了解。
因此,其父在杨立三在十多岁的时候,将他送去了学堂读书。而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是很令人费解的,毕竟在当时解决温饱问题才是首要的。
大概是深知父母的不易,杨立三在学堂的表现十分突出,丝毫不需要父母格外地操心。学堂的老师也都一致认为杨立三聪慧过人。
并且,老师也曾对杨立三的父母再三嘱咐。
“你们一定要让他一直读书,不可浪费了他的天赋!”
谁知老师的话竟然一语成谶,杨立三的成绩非常好,无论是在私塾还是在小学,他的求学生涯都非常的顺利。
在杨立三青年时期,他本打算实现自己抱负,但国内混战的大环境,却让他感到十分力不从心。
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虽然困惑不已,但是他知道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最终,杨立三决定参军入伍!1920年,他怀揣着满腔热血,毅然决然的加入了湘军。
湘军在当时极负盛名,部队人员数量庞大,并且有着很高的声望。
在湘军服役的日子里,杨立三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才能,他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十分突出,杨立三的文采很好,许多领导的公文都是他代拟的,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因为他能力出众,很快便晋升为了营部文书,主要从事文字相关的工作。在该岗位上,杨立三依旧表现了自己优秀的领导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
不久之后,杨立三又晋升为了司务长,专门负责后勤岗位。虽然这个岗位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他还是保持着严谨的态度,面对工作勤勤恳恳。
这样的经历给杨立三以后面对更加繁琐的事务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建立了扎实的基层工作基础。
脱离军阀,投身革命湘军虽然是很有名的部队,但是根本上还是受到军阀的管制,部队作风、优良状况参差不齐,经常会出现欺压人民群众的情况。
这些事情杨立三看在眼里,但是也无可奈何,部队盛行的军阀作风让杨立三十分看不惯,他清楚,这已经是深入骨髓的问题,根本无从改变。
这样的环境和他的理念是冲突的,经过再三思考,杨立三决定离开湘军。此后,杨立三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从军,但是他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
当时的政局错综复杂,各路军阀势力割据现象严重,对外,西方列强势力也在神州大地上各行其道,整个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大状态。
1924年,杨立三加入了国民党,并且活跃在革命的第一线,他相信,这样一定会让国家变得更好。
后来,国共合作的事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这无疑促进了国共合作进程,成就了第一次国民大革命。
为了抵抗外敌,国共两党开启了广泛的合作,前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方对于后面的合作也更加有信心。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他们不遗余力的破坏着国共两党的合作,试图从中得到自己的利益,这些人的野心是那么的龌龊不堪。
国民党反动派的“分裂”行动,直接导致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不仅如此,国民党反动派还采取了恶劣的手段残害共产党人员。
同时,他们利用自身的军事力量,用卑鄙的各种方式去伤害投身在革命中的学生群体,疯狂打压各类的民主运动,妄图通过这些举动来阻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杨立三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些举动十分痛恨,他知道,国家目前的情况只有走革命这一条道路,但是他也是困惑的,他不太清楚国家的革命道路应该走向何方。
当时的革命氛围很浓烈,长沙各地涌现了很多的革命人士,这些人奔走相告,在四处宣讲自己的理念,杨立三就是在这里遇见了毛主席。
毛主席当时在长沙进行着许多的爱国演讲,演讲中包含着许多他自己的见识和想法,杨立三听了他的演讲后深受感动和鼓舞,他被毛主席饱满的爱国热情和充满热血的革命理念深深的打动了。
后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也常常互相交流革命经验和革命理念,这也为杨立三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国民党反动派用各种方式残害革命人士和无辜群众,同时,他们内部的分歧也很大,早已经没有办法领导这个国家。
杨立三感慨万千,他深刻的认识到,仅凭一腔热血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进行革命工作。
此时,杨立三已经确定,共产主义就是拯救中国“良方”。于是,杨立三选择脱离国民党,正式加入了共产党的行列。
起义夺权,夜制军旗1927年,共产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决定发动秋收起义。而此次起义可以说是决定了共产党的存亡,因此,他们只允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是,摆在起义部队面前的有一道棘手的难题:起义部队的旗帜样式还没有定下来。这可是非常大的事情。
毛主席对此事也是十分上心,这可是关乎到起义部队的重大事项,于是,他立即找到杨立三交代了此事。
“杨立三同志,军旗的设计必须符合我党的要求和理念,国民党的旗子是不可能再用的,那都是军阀的东西。我们要有共产党自己的军旗,这是我们革命的精神象征!”
杨立三当然明白军旗的重要性,不久之后,他就收到了来自党中央的最新的指令,他们要负责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的设计和制作,这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后,杨立三同陈树华、何长工等人一起组成了设计和制作军旗的小团队,他们挤在一座商会馆里共同商讨着对策。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又不断的把前面的想法否认掉。
这面军旗是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意义非凡,它必须象征着广大无产阶级的精神,体现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深厚的情感。
此时,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方案。
“不如我们以苏联军旗的样式作为参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元素!”
这一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于是,大家开始踊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经过几番的讨论,他们终于把军旗的样式彻底决定了下来。
就这样,第一面象征着工农革命军的军旗诞生了,那面鲜艳的红旗伴随着耀眼的光芒,在满目疮痍的旧社会里站了起来!
长征之行,舍我救总理在后勤岗位工作的杨立三会遇见各种问题需要处理,不限于军费困难、军装制作、口粮分配等。
杨立三同志一直承受着很高的工作强度,长此以往,他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
1935年,红军开始了长征之路,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困难,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更不要说医疗条件了。
而周总理做事向来是尽心尽力,长征的期间仍在坚持工作,每天也在召开相关的会议,对各类需要处理的事务都在推进,根本没有关注自己的身体。
在不停的高强度工作下,他病倒了,整个人疲惫不堪一直发着高烧。
但以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办法给周总理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甚至连最基本的药品也没有办法保证。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总理依旧带病工作,他对负责后勤的杨立三说到:
“杨立三同志,不要因为我搞区别对待。这么多战士都在坚持着,大家的伤痛都不少,我能坚持就坚持,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杨立三知道,这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但是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他身体要是垮掉了,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为了尽快给周总理降温,杨立三带领了几名战士,一同前往附近的雪山取积雪,然后将积雪覆盖在周总理的额头等部位。
慢慢的,周总理终于退烧了,杨立三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周总理便因为免疫力低下缺乏营养补充再一次病倒了,实在没有力气行走了。
“您现在已经很虚弱了,不要再硬撑着了。您要是这样拖垮了身体,那这些将士们该怎么办!我们就是用担架抬也要把您给抬出去!”
周总理听闻此言备受感动,终于不再勉强自己。
就这样,杨立三和几名战士便用担架抬着周总理,他们脚步踏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草地充满了泥泞,每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即使肩膀已经被担架磨损得血肉模糊,脚也因为长期在寒湿的环境中而出现各种疼痛浮肿,但是杨立三毫无怨言,他还一直鼓舞着其他战士们。
终于,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杨立三和战士们竟硬生生的用担架把周总理抬出了草地。
在整个过程中,杨立三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坚持承重担架,就是为了可以顺利把周总理送出草地。但当他踏出草地的那一刻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一下子就昏了过去。
周总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向来是有情有义之人,看见杨立三同志为自己如此无私奉献自然是感动万分。
此后,他们便结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两人情同手足。
不仅如此,杨立三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在不辞辛劳的为新中国的建设劳心劳力,但人终究不是机器,身体迟早有垮掉的一天。
挥别总理,病逝莫斯科1954年,杨立三同志因过度劳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医院进行了相关检查以后,他被确诊为脑癌晚期。
党中央立即要求他前往苏联进行治疗。因此,杨立三这才暂时放下了眼前的工作,并听从上级命令前往苏联。
杨立三离开的那天,周总理亲自来到机场与他道别。
“立三,苏联的医疗水平在世界处于顶尖水平,他们一定有办法的,我在国内等你回来,这个国家还需要你,人民还需要你,我们也还需要你。”
但是周总理万万没想到,他与杨立三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同年,杨立三在苏联病逝,享年54岁。
在杨立三葬礼上,周总理几度潸然泪下。他对新中国失去了一位如此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感到无比痛惜。同时,他也为失去了至交好友而感到悲痛。
回想起曾经的一幕幕,周总理仍不愿相信,曾经那个将自己抬出草地的杨立三,竟倒在了病魔面前。
在前往八宝山的路上,周总理站在右侧,彭德怀元帅站在左侧,两人一同为杨立三执绋,大家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