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你,总是以善良、谦让、不争不抢的态度面对社会,认为只要做好自己,世界就会对自己温柔以待。
然而,现实可能已经狠狠地给了你一记耳光——社会不是非黑即白,80%的区域是灰色的,谁先下手谁先得,谁撒泼打赖谁多得,谁想尽办法谁可得。
社会中的大多数事情,既不是完全符合道德,也不是完全违法,而是处于灰色地带。在这个区域里,权责界定不清,规则模模糊糊,谁先下手谁就能占据优势。
你可能早就看不惯那些能来事、会来事、经常来事的人,认为他们咋咋呼呼,无中生有,夸张煽情,但如果不是这样,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谁会记得谁呢?
先不说品德好坏,在职场中,那些敢于争取、敢于表现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在商业竞争中,先发制人的企业往往能抢占市场,而后发者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吃残羹剩饭。
只要你注册过公司,或者你担任过企业法人,你一定收到过各种骚扰电话,有问你要不要租办公室的,要不要财务记账服务的,要不要品牌商标注册的,要不要参加行业付费会议的,要不要拍个形象视频的,甚至还有直接群发短信给你推销的。
你的手机号码被泄露了,这是触犯法律的,但到底在哪一环节,你也不知道,也很难追究,但如果你真的有兴趣了解这些推销服务,偶尔采购了一回,那商家就把钱赚回来了。
所以,道德感太重、风险意识太强的人,的确很难赚到钱。尤其在新兴行业和领域,主动出击是很有效的生存法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抢占先机。
儒家思想很讲究伦理,背后其实服从,而服从往往意味着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看似励志,其实成为祸害中国人几千年的一句话,或者说这句话本身没有恶意,但被人误解了太久,也误解了太多。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理解太肤浅了。穷,并不是吃苦,穷就是穷。吃苦的本质,应该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而不是没苦多吃。
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都不算什么苦,这反而应该是开心的。
真正的吃苦是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在孤独中坚持的人,他们不被理解,却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那些富有之后依然坚持更新迭代自己的人,是更值得欣赏和赞美的。
吃苦不是傻傻地、呆呆地忍受贫穷的能力,而是自控、自制、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赚钱也从来不是死板地按部就班做事,否则所有朝九晚六的打工人都赚到大钱了。
历史是由成功的人书写的,也因此让很多成功的故事被修饰美化得太多,尤其在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之后,出于“循规蹈矩”的倡导思想,成功人士的故事经常被描写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对的,但只对了一部分,更多的时候那些成功的人只是先想了个大概,然后就开始做了,甚至是想明白了第一步,就先做了第一步,后面再想第二步。
说得更直白一点,很多成功人士出身寒微,哪来那么多后路和后招,想了赶紧干,才是对自己认知的尊重。如果准备的时间太长,计划往往就会搁浅。执行力可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很多问题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不要观望,先咬咬牙干起来再说。边干边找机会,边干边创造,边干边修正,边干边完善。优柔寡断是人生大忌,漂浮不定只会错过机会。方向对了就开始干,机会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干任何事情必然涉及到竞争,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善良、谦让、不争不抢的人,往往会被淘汰。
那些在社会中争名夺利的人,按照儒家的标准来看,都不是什么善类。但成功的人往往就是敢于争取、敢于表现、敢于撒泼打赖、敢于放下面子、敢于采取各种手段的人。
这不是鼓励你去作恶,而是提醒你,人类社会的规则远比儒家教育复杂得多。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外圣内王”,这是对君王的劝诫和要求,但并不适合普通人。
道家的“内圣外王”侧重于内圣。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乃“无名、无功、无己”,这三项皆指向内在的修养。在庄子看来,圣人主要的事是“完身养生”,而治理天下不过是“余事”。
儒家的“内圣外王”侧重于外王,故醉心于得君行道,从政做官。《孟子》记载,“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孔子出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但后辈子孙可能就没有这副心肠了。
从上述两段话的角度来看内圣外王,普通人根本做不到,也没必要去做到,硬着头皮去做,时时受挫,处处吃亏,根本没有意义。
不管你是三十而立,还是四十不惑,希望你最好已经摆脱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洗脑教育,逐渐去领略更直达社会本质、更站在顶层视角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