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你情绪的,都在让你变傻

仓嘉对了 2025-03-18 10:05:48

假如你容易生气,容易情绪内耗,或许不是因为性格脾气不好,更可能是你看待问题的视角太过单一。

没有主见,不懂取舍,无法理顺,一味着于表象地看待事物,结果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绕进去,只能人云亦云,听风是风,听雨是雨,沦为被动承受的人。

你可以观察别人,也可以自检一下:如果张嘴闭嘴全是一些网络流行词,引用别人所谓的金句文案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用道听途说的价值观装满脑子,就不会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认知了。

再审视一下身边那些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一起成长起来层次差不多的同学和朋友,其中没多少人拥有直达本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教你财富升级和阶层跃迁。

甚至大多数都是充当着“笑你穷,怕你富”的缺德角色,彼此活在表面互相攀比、背后暗地损人的塑料花交情里。

什么是深度思考?

为什么要深度思考?

电影《教父》里面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台词: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和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本质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答案就是他们懂得如何深度思考。

先别管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要想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首先要忘掉情绪。

说得直白一点,所有勾起你情绪的人事物,都会导致你在这件事上变傻,且不管对方这么做是无心的还是有意的。

如果你在一件事上,变得可以模棱两可,经常自我感动,那么正是别人可以忽悠你的时候。

大多数人恰恰是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他们以为的深度思考,实质上仅仅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本能反应,是大脑在走捷径,也就是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的就是贵的这种惯性思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归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脑在思考的时候是极其消耗能量的,在人类诞生的远古时期,那是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大脑为了适应生存,产生了一套节省能量的机制。

这套机制是基于经验,建立了很多不容易出错的习惯反应,即无需深度思考就能应付绝大多数问题的惯性思维,而这种本能反应被延续到了现在。

大家喜欢不假思索地获取很多碎片化的经验,学习一些看似巧妙的技法,但这些方法会在某些情况下失效,因为它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一旦情景发生改变,你就会发现它完全失效。

厉害的人往往能通过深度思考摆脱这些惯性思维,寻求本源,寻找万事万物背后的根本。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东方哲学中的道,其实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追寻事物背后的规律。

这些人能把大量的根本规律归档到自己的大脑,运用到评估现实世界的无限场景之中,用确定的规律去对抗世界的不确定,也就是道德经中的以不变应万变。

除了管理情绪、总结规律之外,你还要有清晰的原则底线。

造成很多麻烦事的根本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己的底线不够清晰,才会被别人一次次地突破,一根根稻草地施加。

情商的正确解释不是让别人满意,而是皆大欢喜。

双方共赢才能叫情商,委屈自己成全别人,那只能叫智障。

对不懂规矩的人,要有敢于说不的坚决态度,不然你就是默认允许别人欺负。

什么事都反着你说的人,是杠精。

什么事都顺着你说的人,是人精。

这两种人都要离得远远的,太过自我自私和不见真性情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交朋友。

真正的朋友,能看见你的深层次需求,感知你的真挚情绪,帮助你突破成长,维持稳定的关系。

不管过程是哭还是笑,是苦是怒,能让你不断变强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吃什么,决定你的健康,学什么,决定你的段位,每天在想什么,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每天在做什么,决定你未来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你的认知和资源。

人生失去什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就像每天有人遭遇意外而去世,但人生得到什么,一定是跟你想过什么、做过什么、付出过什么有关系,每一个获得都有一个相应的价码。

想要成长,就不要太在意路上的些许挫折,想做将军,就不要太得意于追逐路边的小兔,想要自由,就不要理会别人的情感道德绑架。

最关键是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选择要什么最重要,而不是什么都要。

用好好发力而不用死力的心态应对充满变数的生活,你的脾气自然不会很差,你还是会听到一万种声音,大多数也都是噪音,但因为你只做自己的唯一,天地自然宽阔。

0 阅读:5

仓嘉对了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