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废掉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想到做的执行间隙太长。
神经学家早就已经证实人类的大脑是存在多巴胺奖励机制的。当人在构思某个目标的时候,获得的愉悦感竟然能够达到真实完成时的70%。
这种进化遗留的反应机制,让我们不断地沦陷在“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悲剧循环。
当时在深夜看推荐然后兴奋下单的书籍,可能已经在书柜里积灰三个月了,收藏的课程在网盘里发霉,奇思妙想的策划方案在备忘录里过期。
当"想"和"做"之间长满杂草,再锋利的认知也会被锈蚀成废铁。
有一个反常识的真相,执行力与自律是无关的,增强执行力的本质是缩短决策回路的肌肉记忆。
就像你伸手挡光的时候,压根不会思考该用身上哪块肌肉的。
真正的行动派能够在念头升起的1秒内,让身体进入执行轨道。
那些总是在说等我准备好的人,其实是在等一个永远都不会来的黄道吉日。
2004年2月,腼腆的扎克伯格想到一个可以更快更自然地认识女生的方法,于是他在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推出Facebook。
当时,Facebook仅限哈佛学生注册,功能极其简陋——只能上传头像,添加同学,查看课程表,但是首日注册了几百人,一周后覆盖了一半的哈佛学生。
之后,扎克伯格不断快速迭代,别人在晚上泡妞喝酒吹牛,他窝在宿舍里改进模型和创新功能。
2005年,Facebook开放给常春藤盟校,新增"搜索好友"功能,注册量暴增。同年推出个人主页功能,允许用户自定义简介,让用户黏性飙升。
2006年,Facebook向全美高校开放,同步上线集成在平台内的即时通讯工具。
2025年,已经改名为Meta的Facebook,市值达到1.5万亿美元。
你想当自媒体博主,你有说干就干吗?你有自学写作和剪辑,每天研究对标的、领先的大V吗?你有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记录下来,马上开始创作和整合吗?
如果没有,你凭什么指望全网一个月涨粉10万+、20万+、100万+,凭什么指望单条广告获得几万+?
成功靠的不仅仅是野心,而是即时的、连续的、恐怖的执行力。
你要充分认识到,间歇性的努力等于持续性的失败!
神经元之间是存在链接的,越多的链接也意味着神经元越发达、越好用,因为大脑会优先保留高频使用的神经回路。
健身时,每组动作间隔太久,等于白练。学习或者工作间隙超过48个小时,记忆留存率会断崖式下跌。
那些大成功从来不是靠偶尔的灵光、短期的努力和漂亮的初稿,而是持续在场的积累。
分享你几个缩短执行间隙的魔法。
第一,切断退路的5秒启动术。
如果你真的想晨跑,闹钟响的瞬间就弹射起床,别给大脑计算被窝内外温差的机会;如果你想写作,立刻把手机丢掉,在电脑空白文档敲下第一行烂句子。
在启动时,行动质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身体形成念头及行动的条件反射。
那些最终跑完马拉松全程的人,最初都是从一公里、三公里、五公里开始跑的。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不要花时间担忧结果好坏,把自己当成是没有感受的机器,屏蔽情绪,紧盯目标,专注执行,输出结果。
不要去多想,直接就去做,不要给大脑产生拒绝或拖延反应的机会,立刻推进,用实际的行动去征服拖延的想法。
第二,把“等会儿开始”换成现在的微量行动。
如果你想健身,立刻就做5个深蹲;如果你要读书,马上就翻开读一页,也别管是哪一页。
启动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形成惯性。
SpaceX每次火箭发射失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懊恼和失望,但如果把每次错误的地方清晰地转化成一道道需要物理、数学或者材料学方面的提问,恐惧感就会转变为解题的兴奋感。
大脑总是逃避那些有认知难度的一件件大事,看上去越复杂、越庞大,思维上的行动阻力也就越大。
把任务的执行步骤写下来,思维阻力就会减少很多。当我们把一个庞大的难题拆解成具体的执行清单,面对一个个小事情,大脑就不会再排斥,还会产生惊人的执行力。
第三,先易后难,持续在场。
每一天起床以后,可以优先去做几个简单的任务,然后进入相对困难的任务,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幅度地提高,这种有所奖赏和渐入佳境的成就感,会提高一整天的行动力。
允许自己不一定完成每一个当下目标,但必须持续在场,必须连续执行,就像跑马拉松时,要允许先走几步,或者跑第一公里是最慢的速度,但绝不停下,更不能坐下。
成功的本质是用高频的行动去对抗遗忘的曲线,用持续在场来积累复利效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行动间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本。
那些看似冲动的起步、莽撞的尝试,甚至可笑的失败,都是进化之路上的必经风景。
当你的启动时间趋近于零,外界的嘲讽会转化为燃料,所有的阻力都将被碾压成托举你向上的阶梯。
那些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丰功伟绩的人,从来不是最有天赋的,而是最敢于真正把自己扔进战场的,他们让“想”和“做”之间容不一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