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一首《竹》,以竹喻人,托物言志,堪为咏物诗中的佳篇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05 09:21:34

竹生长在天地之间,别具风姿。竹叶似绿云翻涌,与天相接,随风舞动时沙沙作响,就像大自然奏响的乐章。竹干修长挺拔,节节高升,其空心之态又似虚心求道,静候知音。

青竹外形清幽,品质坚韧,与松梅为友,在寒冬中傲然挺立,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做人也应如青竹那样在困境中坚守,方能行稳致远,书写劲节篇章。下面欣赏一首写竹七律:

唐 · 韩溉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阴覆翠苔。

译文:竹林葱郁,叶片舒展,与云气相连,融为一体。富家子弟不厌其烦地在院中栽满青竹。竹子历经寒霜,坚守气节,却无人关注。它整日虚心以待,盼望凤凰早日飞来。

谁会饶有兴致地为它写下诗篇,赞赏竹子的卓越风姿?竹子只能自怜自艾,超凡脱俗,远离喧嚣。豪门大户中处处都有空地,正好可以移栽青竹,让绿荫覆盖地上的青苔。

韩溉是唐代诗人,具体生平事迹无从考察。他写过很多咏物诗,并借此表达心志。这首《竹》就是通过对竹的形态、品格、处境的层层描绘,暗示出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追求。

首联浓墨重彩,展现出青竹的视觉奇观。"连云"二字夸张地刻画了描写对象的高耸入云,并暗示出一派蓬勃旺盛的生机。"万叶开"三字,描绘了整片竹林仿佛在云端舒展的画卷。

次句笔锋转折,"王孙不厌满庭栽",表明了达官贵人对竹子的喜爱,他们乐意在庭院中栽种竹子,以增添庭院的雅致。竹子本应生于幽谷野涧,如今却被种植于豪门深院,令人顿生疑惑。诗人在此化用楚辞中的典故,暗示世俗对竹子的推崇。

颔联抒写竹子的超凡品格,作者炼字讲究,出句中的一个"凌"字显其傲骨,一个"尽"字见其坚守。对句里的"终日虚心",彰显君子谦逊之德。而"待凤来"的典故,源自庄子的鹓雏非练实不食,表现出竹的品格。

"无人见"三字如寒潭坠石,击碎了才子的美好梦想。竹子越是不断坚守,越是容易陷入知音难觅的困境,从而委婉地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窘境。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颈联展现了诗人从观物到观心的过程。诗人回忆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潇洒气度,又想到了李白诗句绿竹绕飞阁的意境,赋予竹以超然物外的精神。

作者在笔触之间,一面诘问世人可曾念及赞美竹子,一面暗自流露源自心底的自怜情绪。这般表述含蓄而深沉,委婉地道出世俗向来对高尚品格持有排斥态度。由此不难推想,诗人极有可能正是因秉持操守、不愿随波逐流,才深陷报国无门的苦闷泥沼,壮志难酬的无奈也是贯穿始终。

结尾与前文相互呼应,意在言外,又显得用心良苦。朱门深宅之中,有着大片闲置之地,任由翠苔随意蔓延。若将竹子移栽于此,定能为这庭院增添几分清雅之韵,营造出一片清幽之境,与前文所描绘的空寂之景相呼应,更显清雅宁静 。

唐代的一首《竹》,以竹喻人,托物言志,堪为咏物诗中的佳篇。如果深入体味,作者其实在阐述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竹子不再执着于云端高洁,转而以荫蔽青苔的方式,实现其存在价值,从而暗示出诗人希望干谒权贵的念想。诗人最终也在孤高与济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0 阅读:1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