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尿酸高肌酐高痛风肾?无非湿和瘀!中医小方法:湿瘀清肌酐降

志邦的备忘录 2025-04-08 13:34:15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887篇

大家好,我是被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聊聊从湿瘀二邪的角度治疗痛风肾的原因和方法。

痛风肾之所以发生,和体内湿瘀关系太密切了。就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肾着之病”,述及腰痛疾病和寒湿相关。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也明确认为:

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这就说明湿瘀可导致腰痛。

除了上面那些,还有诸多古中医记载湿热是导致淋病(痛风肾)的主要病邪。

痛风肾的致病机理,受限是体内正邪不足,再感受外邪,导致湿瘀互结。

肾气不足,肾主水,水液气化不畅,会导致湿浊弥漫。湿属阴邪,重浊趋下,好袭阴位。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脾喜燥恶湿,而脾更容易为湿邪所困。

再者,如果一个人久居湿地,起居不慎,冒雨涉水,也容易感受寒湿侵袭。

寒湿日久化热,湿热、寒湿困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

湿浊困阻脾肾,水湿无以运化和气化,湿邪泛溢在肌肤腠理导致水肿。湿瘀互结,阻滞在肾络,不通则痛,导致腰痛。

湿瘀阻滞脉道,血不循经,则会溢于脉外,导致尿潜血。

湿瘀下注伤肾,肾失封藏,肾精外溢则会导致蛋白尿。

而且湿瘀互结,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痛风性肾病,多是很多年尿酸高,久病导致肾虚,从而形成脾肾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形成湿瘀互结,脾肾气阴皆虚的痛风性肾病。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痛风肾的病因,是脾肾气阴两虚、湿瘀互结,治疗则应湿瘀并治。

对于湿热下注、肾络损伤的痛风肾,,常伴有尿潜血、尿频、腰痛等,甚至尿中有砂石,口苦眼干,大半干等,可用名方八正散治疗,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八正散方子里,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走肾,可清热通淋。栀子能清上中下三焦湿热。大黄能通腑攻邪通便活血化瘀。

如果腰痛明显,可在方子里加续断、狗脊来补肾强腰。

如果血尿明显,可在方子里加小蓟、白茅根来凉血止血。

如果尿中带有砂石,可在方子里加三金汤(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来溶石排石。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013年第4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侯文佳等文章《从湿瘀论治痛风性肾病》。。

2 阅读:80